租賃商業模式的介紹
租賃商業模式是指企業向客戶提供租借服務,以實現資產運營和利潤增長的商業模式。租賃業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低成本、便捷、多功能的優點逐漸被社會認可。租賃行業的發展范圍廣泛,可以涉及到汽車、辦公、家電等多個領域。
實現資產運營的商業模式
分時租賃其實就是商業運營的Car-Sharing的意思,歷史上首次出現Car-Sharing方案是在1948年瑞士蘇黎世合作社,這個組織在瑞士成立了“自駕車合作社”,其理念為當合作社的某個會員用完車后,便將車鑰匙交給下個使用者。隨后整個發展如下:
·1960~1970,隨著汽車電子系統在汽車上運用,汽車共享得以繼續緩步發展。
·1970~1980,汽車共享項目出現了系統性服務,在法國ProcoTip系統出現,但是因為種種技術上的限制僅維持了2年。Witkar項目在阿姆斯特丹推出,用的也是小型電動車,整個項目運用電子技術來進行車輛預定和規范,計劃覆蓋整個城市的大部分車站,該項目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中后期,最終由于各方面的限制而被放棄了。
·1980~1990,Car-Sharing真正扎根的時代,在瑞士、德國、瑞典、荷蘭、加拿大和美國這些發達國家,緩慢但是持續發展,主要由非盈利機構運營。
·1990~2010,Car-Sharing出現一批大型商業公司,如Autolib,City Car Club, Greenwheels, JustShareIt, Stadtmobil, Zoom, and Zipcar。
·2010~至今,Car-Sharing持續發展,汽車公司紛紛進行試探性運營。使用傳統汽車和電動汽車來運營項目。諸如戴姆勒的Car2go項目、寶馬的On Demand項目、雷諾的Twizy Way和豐田的CMOS,分別運用電動Smart、Active E、Twizy和CMOS等純電動汽車進行實證研究。如表1所示,電動汽車的汽車共享運營也開始占據一部分了。
表1 電動汽車汽車共享項目
國內電動汽車的分時租賃項目
國內的情況來看,互聯網企業和汽車企業都有志于這塊領域,主要的促進因素有以下幾點:
1. 國內城市車牌實行總量控制:這項措施是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道路擁堵和環保等問題,使得管控部門采取的短期措施演變成為長期所示。
2. 共享經濟的便利:擁有和使用汽車成本得以降低,也使得政府主管部門傾向于將之作為一種可發展的模式。
目前已經在運營的項目如表2所示,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會進入這個領域。
表2國內分時租賃項目
分時租賃的系統架構
分時租賃的系統主要包括IT系統、車輛系統和充電系統兩個主要部分:
1. 車輛系統:主要由鑰匙系統和車聯網系統兩部分組成,完成將車輛多鑰匙的管控以及車輛定位和狀態的監控。
2. 充電系統:主要對充電樁的信息進行監控,方便通知使用者進行充電
3. IT系統:主要由幾個部分所組成
a. 訂單系統:分為面對客戶的接口,主要有手機APP、網頁、語音和自助機器操作等四種模式;還有一部分是訂單后臺的處理,特別是需要注意的是節日的流量管理。
b. 系統管理:車輛的分配和調度,車輛的管控,特別是汽車可用里程的調取和報警對純電動汽車尤為重要
c. 計費管理:將車輛運行和停止的狀態記錄下來,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合理和人性化的計費管理非常重要。
d. 保修處理:需要專業化的行車記錄系統,處理由于不同客戶造成的事故保險處理。
1)分時租賃的商業模式
分時租賃解決的問題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內需求車輛進行100公里之內的使用事情,從旅程的角度:
1. 0~10公里之內就是去短途出行,主要的對象是換乘車輛和短途旅行,在這個范圍內面臨著出租車的競爭,當然目前出租車的收費模式使得該范圍內,出租車司機不愿意在高峰時段進行。
2. 10~40公里,客戶的需求是公務旅行,一般最遠的上班距離也就這個范圍。這是出租車利潤最豐厚的范圍,也是分時租賃面臨最大挑戰的一段。
3. 40KM~100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內一段時間內使用。
4. 100公里以上,這時候日租比較劃算,分時租賃效益不明顯。
實現利潤增長的商業模式
在老齡化正逐漸成為世界性難題的當下,老年人群對于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服務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但專業護理人才相對匱乏且流失率高是全世界養老產業的一大痛點。
針對這一情況,業內人士紛紛將目光投向至健康護理服務的另一側面——護理機器人,開始系統研究專注于老年患者的智能護理設備,以科技手段減少人力成本,減輕護理負擔,提升護理質量與效率。
時至今日,護理機器人已廣泛用于日本、歐美等國家的醫院老年康復科、康復中心以及居家、社區等養老場景,可有效地完成各項護理服務工作。
而在我國,官方政策也逐漸向智能護理領域傾斜,旨在推動老年護理服務的創新發展。
2021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發布《“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增加高端產品供給,面向醫療健康、養老助殘等領域需求,重點推進服務機器人的研制及應用,推動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2022年5月,國家衛健委印發《全國護理事業發展“十四五” 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約有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失能失智人數約為4500萬,至少有一種慢性疾病的患者比例高達75%,這類人群對于健康護理的需求不言而喻。
資料顯示,專業機構在護理失能老人的人員配置上,輕度失能老人的護理配置是4比1,即4個老人配置一個護理員;中度失能老人護理配置是3比1,重度失能老人的配置是2比1。如果按照3比1來推算,我國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量將達到1500萬。
根據民政部發布的數據,2020年我國僅有50余萬名養老護理員,遠不能滿足失能失智老人的照護需求,市場缺口超千萬。
同時,由于行業勞動密集屬性和社會認同感缺失,現行養老護理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程度較低,人才流失問題也相對嚴峻。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和成熟,巨大的市場潛力催生著護理機器人在老年健康領域的蓬勃發展,以通過智能設備有效解決失能老人的護理剛需,利用科技解放人力,緩解沉重的護理負擔成為解決方案。
作為養老服務機器人的一大分支,護理機器人的研究與應用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由美國TRC公司研發,用于輔助醫院護士移動病人、運送藥品等工作。
此后,由于社會養老護理的需求不斷激增,業內和學界對于護理機器人的研究更為垂直細分。
歷經多年發展,護理機器人已逐漸從傳統的附加各項功能的護理床迭代為人型機器人,其功能也趨于多元化,涉及臨床護理、生活照料、排泄洗浴、安全監護、健康管理等領域。
日本經濟產業省與厚生勞動省制定《護理方面使用機器人技術的重點領域》,將用于護理方面的機器人分為6大領域和13個項目,包括轉移輔助、移動輔助、排泄輔助、照護與聯絡、洗澡輔助和看護業務輔助。規劃》,其中要求有效增加老年護理服務供給,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衛生健康服務深度融合,創新護理服務體系,提高護理服務效率。
伴隨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機器人幫助或者替代人力完成養老護理工作,已經成為現實。未來,在國內巨大護理需求與政策的雙重推動下,護理機器人顯然是又一個極具潛力的巨量市場。
促進業內的健康發展
"獨居還患有老年癡呆的弗蘭克,不僅時常神智混亂,無法與人們進行正常的交流,生活自理也成最大問題。
某天兒子買回來一個全能機器人,不僅洗衣做飯樣樣皆通,還能陪著嘮嗑遛彎,陪伴老人完成各種生活事務。寂靜冷清的家里瞬間變得井井有條、生機盎然,老人還重拾起年輕時候的老本行。"
這是一部關于空巢老人與全能型機器人生活的電影——《機器人和弗蘭克》,影片展現了機器人能為人類孤獨的老年生活帶來多么大的改觀。
與藝術作品里表達的機器人倫理問題不同,我們現在更需要去思考一個現實問題:老年人,究竟該由誰來照顧他們?怎么照顧他們?在子女繁忙、看護稀缺的情況下,機器人能否填補越來越多老人冷清的居室和寂寞的心靈?
|| 養老機器人簡史: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和陪伴機器人
近年來興起的智慧養老,通過將各種現代科技與養老服務相結合,致力于全面提高養老服務的體驗與效率。
養老機器人是智慧養老的一個分支,不過目前對于養老機器人的概念沒有嚴格的界定,AgeClub根據機器人能夠解決的老年人需求類型進行劃分,將養老機器人主要分為護理機器人、康復機器人和陪伴機器人。
1.從1960年代開啟的養老機器人發展浪潮
養老服務機器人的起始時間要追溯到20世紀下半葉,最早是從醫療、軍事、工業等領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各研究機構開始察覺到老年人生活的各方面需求都可以通過機器人解決,才開始在老年人群的需求上逐漸聚焦。
"獨居還患有老年癡呆的弗蘭克,不僅時常神智混亂,無法與人們進行正常的交流,生活自理也成最大問題。
某天兒子買回來一個全能機器人,不僅洗衣做飯樣樣皆通,還能陪著嘮嗑遛彎,陪伴老人完成各種生活事務。寂靜冷清的家里瞬間變得井井有條、生機盎然,老人還重拾起年輕時候的老本行。"
這是一部關于空巢老人與全能型機器人生活的電影——《機器人和弗蘭克》,影片展現了機器人能為人類孤獨的老年生活帶來多么大的改觀。
與藝術作品里表達的機器人倫理問題不同,我們現在更需要去思考一個現實問題:老年人,究竟該由誰來照顧他們?怎么照顧他們?在子女繁忙、看護稀缺的情況下,機器人能否填補越來越多老人冷清的居室和寂寞的心靈?
|| 養老機器人簡史: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和陪伴機器人
近年來興起的智慧養老,通過將各種現代科技與養老服務相結合,致力于全面提高養老服務的體驗與效率。
養老機器人是智慧養老的一個分支,不過目前對于養老機器人的概念沒有嚴格的界定,AgeClub根據機器人能夠解決的老年人需求類型進行劃分,將養老機器人主要分為護理機器人、康復機器人和陪伴機器人。
1.從1960年代開啟的養老機器人發展浪潮
養老服務機器人的起始時間要追溯到20世紀下半葉,最早是從醫療、軍事、工業等領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各研究機構開始察覺到老年人生活的各方面需求都可以通過機器人解決,才開始在老年人群的需求上逐漸聚焦。
2.康復機器人研究起步階段在20世紀60年代。
最早實現商業化的康復機器人是英國Mike Topping研制的Handy1,2000年瑞士HOCOMA公司的Lokomat初版研發出來后,康復機器人便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
康復機器人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腦卒中、脊髓損傷等神經系統損傷的半失能老人??祻蜋C器人可以通過多次訓練數據,最終以報告的形式反饋給醫師,提高康復方案的準確性和康復率。
隨著各國對康復醫療領域的逐漸重視以及消費者對輕型康復醫療設備的巨大需求,可穿戴康復+輔助行走的外骨骼機器人橫空出世。以色列外骨骼機器人公司Rewalk在2012年推出后,2014年便在美股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