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心
作者:冀中
點心(我們那里,冀中平原,糕點類的都稱為點心)過去的時候是非常高檔的,人們望塵莫及的,一般人吃不起的高級食品。
我父親兄弟四個,還有一個妹妹,他們都出生在解放前。父親說:(19)44年的時候,我算著當年父親也就是十四,五歲吧,因為家里生活實在是太困難,奶奶說,你去找個生路吧,就叫別人帶著父親去了天津學徒,那時窮人家的孩子,一般都是學徒,學鐵匠或者木匠,所謂的鐵匠就是車鉗洗刨一類的活計。可能那時候別的活計也很少。富家的子弟都去當掌柜的,做買賣,做買賣要有錢,有人,當然賺錢也多,人前也有面子,家里榮光。窮人家的孩子進不了這個里頭。
前前后后兄弟四人都出去做了學徒,兩個鐵匠(車工),兩個木匠。兩個在天津,兩個在北京。老大老二在北京學木匠,也學出了一些成色,但后來都回了老家,一個在(縣)城里干木匠活,一個回到了農村干地里活,當然農閑時也做一些木活。老三(我父親)老四留在了天津,一直是車工,后來技術上他們車鉗洗刨都很精良。而且后來都成了(廠級)干部,一個去了沈陽,一個去了西安,一個航空,一個航天,都是獻身國家的軍工事業,而且都當了勞模,有一次北京的勞模會上,沈陽,西安兩個親兄弟還見了面,真是無限的感慨!。
奶奶的身體不是太好,好像是落下了“勞”病,就是過于勞累,經常身體不適,還經常咳嗽,父親是最關心奶奶的兒子,每年都從天津往家里給奶奶寄幾次點心,那時候北京,天津的點心在我們華北一帶是最出名的,大家也認為是最好吃的。實際上吃過,吃到過的人很少。那時郵寄的點心是用紙盒裝的,長方形的盒子,包裝很很漂亮,有裝二斤的,三斤的,五斤,十斤不等。父親一般一次寄五斤裝的盒子,有時一盒,有時兩盒,總是奶奶的點心罐兒里沒有斷過。
每次從天津回到老家,父親先是去看望奶奶,(那時奶奶和大伯父一家住,在隔壁,離得不遠),然后才回我們家,每次給奶奶帶很多東西,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先把奶奶需要的東西放給奶奶,剩下的東西就拿回來。父親對待奶奶的一切做法,給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以至于我后來對待父母都是時刻以父親為榜樣。
到天津解放時,那時父親可能不到二十歲,天津解放打得很厲害,他們也是東躲西藏的,搞不清哪個方面的隊伍,有時拉著他們去抬擔架,換了一撥又一波,有一次,他們拿著空擔架正想躲起來時,又碰到隊伍,問:你們在給誰抬擔架?大家有些懵?父親趕緊說,我們是想給你們抬擔架,就都跟了這幫去,據后來父親回憶。主要還是給解放軍抬的擔架。
哪一年鬧大洪水,當時父親已是保衛科長了,他帶領著廠里的骨干,在大堤旁搶險救護,待了半個多月沒有回廠,后來他和他的人們都得到了市里的嘉獎。
(19)64年的時候,父親已是副廠長了,他自告奮勇去大西北支援三線。來到了大西北。
從天津調到了“西都市”,離老家就比以前遠得多了。父親就委托天津的好朋友,給奶奶從天津往河北家里寄點心。實際上西都也有很多糕點,但父親總覺得奶奶愿意吃天津的點心。
父親是廠里的團政委(那時我們軍工單位效仿部隊編制,工廠是縣團級,父親相當于現在的廠黨委書記),廠里還有“軍管會”,是個雙層領導,有些實際的職工中的困難,不好協調和解決,廠里的鍋爐房(供暖系統)年久失修,總是有隱患,父親想的太多,有用心太重。后來就得了“神經官能癥”。還回老家休養了一段時間。
父親給姥姥說:(那時,姥姥和我們住在一起,幫助母親照顧我們)我夢見大強(我的小名)的心從肚子里出來了,我就給吃了。姥姥是個知識很廣的人,她說:你們父子心連心,是你兒子把心掏給了你!
后來我高中沒畢業(當時16歲),就跟著來到西都照顧父親,并帶他到各個地方去看病,包括南郊的“精神衛生”醫院。我還要給他做思想工作,他有時怕見熟人,有時很憂郁,感到他的病是治不好了,有時還有輕生的念頭。我只有16歲,但家里再沒有能來這里照顧父親的人。我好像在什么地方深深的寫過一個“難”字!
父親的病最終還是好了,他還下車間干過幾次老本行,車工。當然,他的技術是沒有可比的。他過去干了幾十年的“鐵匠”。
今天是清明節,我帶了很大很大的兩盒點心。
準備一盒送給奶奶!一盒送給父親!
220309日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