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秀園追憶陳獨秀
沈 學 印
在我眼里,陳獨秀應是位詩人,一位很特立獨行的詩人。
可陳獨秀卻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偉大的革命家、改革家和啟蒙思想家,“五四”運動的先驅和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和早期領導人。
陳獨秀是中國現代史上的文化偉人,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但他認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需等待資本主義發展成熟后方可進行,終成革命局外人。
陳獨秀(公元1879—1942年)原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人。
1915年陳獨秀創辦并主編《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
1917年在《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
1918年與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倡導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20年與李大釗等人在上海建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
1921年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中央局書記,并連任中共第一至五屆總書記。
1932年在上海淞滬抗會戰中,支持抗戰,譴責蔣介石賣國獨裁被國民黨政府逮捕。
1942年于四川江津病逝,享年63歲。
陳獨秀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杰出的政論家、偉大的學者,其政論文章汪洋恣肆、尖銳犀利,很多篇章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少有而杰出的代表作。晚年進行的文字學研究是極其重要的學術成果。
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影響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導整整一代人。
陳獨秀一生一心為公,光明磊落,不搞陰謀詭計,不以權謀私。即使在艱苦困頓的晚年,也不接受敵人的饋贈,表現出一個革命者的剛強骨氣和高尚人格。一生從不妥協,堅決揭露和批判舊制度、舊思想、舊文化和社會種種弊病,代表了社會良心,為后人做出杰出表率。
陳獨秀最偉大的功績,是在1921年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僅此一條,就可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陳獨秀墓冢及“獨秀園”在安慶市北郊大觀區十里鋪火龍山葉家沖村。未進園區,就能看見高大的仿古石牌坊,五間六柱沖天式造型,漢白玉材質,五門寓意陳獨秀為中共一至五屆總書記,高19.19米,寬10.09米,分別寓意運動發起時間和陳獨秀出生日期,牌坊中間“獨秀園”三個字出自趙樸初之手,字跡凝重,豪邁灑脫,兩邊分書“民主”與“科學”;沿黑色理石板鋪就的柏林墓道走下去,便是陳獨秀雕像、新青年碑刻、紀念廣場、紀念水湖和陳獨秀墓冢。陳獨秀雕像由青銅鑄就,高6米,底座3.5米,全面展現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抨擊舊禮教、舊文化,宣傳新思想、新學說的光輝形象及飽滿的革命開創精神;碑刻是目前國內關于書籍類的最大雕塑作品,正面是雜志更名后的第二卷第一號封面,背面是陳獨秀在1915年發表在該雜志創刊號上的《敬告青年》一文的六個標題,該文是陳獨秀發動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貫穿于六項標準中的一條紅線就是民主與科學;紀念廣場和水湖是在原天然池塘基礎上改建的,方方正正的水塘寓意陳獨秀一生清白做人,規矩做事,如鏡的水面寓意歷史是一面清澈明亮的鏡子,昭告人們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功過是非自有公論;陳獨秀墓冢原葬江津,1947年由其三子陳松年遵母親高曉嵐遺囑將其靈柩連同棺木遷回安慶合冢,墓冢自1979年起歷經3次擴建形成如此規模,現高度為4米,直徑7米,漢白玉貼面呈半球形,墓碑上“陳獨秀先生之墓”七個字采用唐代歐陽詢正楷書寫。整個“獨秀園”占地超千米,四周石板、石欄、石階均為白石修筑,盡顯尊貴豪華?,F已成為兼有紀念、教育、游覽、生態、研究等多種功能的富有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名勝景區,國家級重要人文景觀、紅色旅游基地、光榮傳統教育基地和陳獨秀思想研究基地,也是安慶市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的重要景觀勝地。
漫步園中,環顧四周,綠樹蔥蘢,松柏蒼翠,濃蔭密布,花香四溢,一派莊重肅穆氛圍。陳獨秀博物館依水而建,建筑與環境融為一體,氣氛莊嚴而不失親切。博物館陳列著陳獨秀的遺物,陳述陳獨秀的革命事跡。走過博物館是新文化運動紀念園和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園。“驚雷”浮雕總長60米、高4米,分英年志氣、驚天動地、開天辟地、浩然正氣四個部分展示陳獨秀的革命一生。整個景區風光優美,景色宜人,所寄托的陳獨秀精神和堅定的革命信仰撲面而來,沁人心扉。
走出“獨秀園”,在回程的路上,我又想起陳獨秀的那些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如“亦有星星火,燎原勢竟成。作歌靠少年,努力與天爭。”“生存為后人,信念不可移。骨肉生死別,即此俄頃時。”“側身覽天地,撫胸一永嘆。”“歷史三千年黑暗,同胞四百兆顛連。”“英雄第一傷心事,不赴沙場為國亡。”撞擊心海,彭拜涌潮……
陳獨秀,應屬另類之人,我行我素,錚錚鐵骨,特立獨行,性情唯真,堪稱打不死、燉不爛的銅豌豆。
此話當屬實,可信也!
作者簡介:沈學印 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迄今已國內外發表文學作品3000余篇(首);出版文集30余部、編著文集20余部;創辦民刊70余期,現為《烏蘇里江》《知青文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