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強大推動下,軸承工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高質快速發展時期。建國以來,中國軸承工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現在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大家對于這個行業是如何分析的吧!
中國軸承市場分析
軸承作為各類機電產品配套與維修的重要機械基礎件,具有摩擦力小、易于啟動、升速迅速、結構緊湊、“三化”(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水平高、適應現代各種機械要求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壽命長以及維修保養簡便等特點,其性能、水平和質量對主機的精度和性能有著直接的影響。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強大推動下,軸承工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高質快速發展時期。建國以來,中國軸承工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2007年1-11月,中國軸承制造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
77,627,946,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9.35%;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73,824,360,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7.07%;實現累計利潤總額
4,238,615,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3.95%。
2008年1-11月,中國軸承制造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
98,300,23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7.53%;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94,560,264,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7.22%;實現累計利潤總額
5,773,170,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4.71%。
雖然中國軸承行業的發展有所增長,但與世界軸承工業強國相比,中國還存在較大差距,其主要表現為高精度、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偏低、產品穩定性差、可靠性低、壽命短。反映在市場上,就是我們對高品質軸承的需求要靠進口來滿足。
縱觀國際國內,2008年經濟運行的不確定因素增加,為中國的軸承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4萬億投資計劃對軸承行業發展有一定的拉動作用。根據“十一五”規劃,中國將繼續加大對基礎建設的投入,鋼鐵、汽車、家電等軸承相關行業也面臨發展的新機遇,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行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汽車軸承的發展。未來軸承的需求將會出現穩定增長局面,軸承行業會迎來一個持續發展的時期。
中國軸承發展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軸承工業從產業經濟規模上已居世界軸承總量的第三位,但在產品精度、技術水平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我國軸承行業生產集中度低。在全世界軸承約400億美元的銷售額中,世界8大跨國公司占75%~80%。德國兩大公司占其全國總量的90%,日本5家占其全國總量的90%,美國1家占其全國總量的56%。而我國瓦軸等7家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的軸承企業,銷售額僅占全行業的28.3%。
2、我國軸承行業研發和創新能力低。由于大多數企業在創新體系的建設和運行、研發和創新的資金投入、人才開發等方面仍處于低水平,加上面向行業服務的科研院所走向企業化,國家已沒有對行業共性技術研究的投入,從而削弱了面向行業進行研發的功能。因此,全行業“兩弱兩少”突出,即基礎理論研究弱,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力度弱,少原創技術,少專利產品。當前,我們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基本上是模擬,幾十年一貫制。產品開發能力低,表現在:雖然對國內主機的配套率達到80%,但高速鐵路客車、中高檔轎車、計算機、空調器、高水平軋機等重要主機的配套和維修軸承,基本上靠進口。
3、我國軸承行業制造技術水平低。我國軸承工業制造工藝和工藝裝備技術發展緩慢,車加工數控率低,磨加工自動化水平低,全國僅有200多條自動生產線。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國有老企業中作為生產主力的仍是傳統設備。對軸承壽命和可靠性至關重要的先進熱處理工藝和裝備,如控制氣氛保護加熱、雙細化、貝氏體淬火等覆蓋率低,許多技術難題攻關未能取得突破。軸承鋼新鋼種的研發,鋼材質量的提高,潤滑、冷卻、清洗和磨料" target=_blank>磨料磨具等相關技術的研發,尚不能適應軸承產品水平和質量提高的要求。因而,造成工序能力指數低,一致性差,產品加工尺寸離散度大,產品內在質量不穩定而影響軸承的精度、性能、壽命和可靠性。
我國軸承行業“十一五”規劃目標
針對以上狀況,我國提出了軸承行業“十一五”規劃,我國軸承行業將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和設計制造技術升級,推進大集團、“小巨人”企業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生產集中度,實現從規模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
2010年部分企業部分產品年達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水平,為躋身世界軸承強國行列奠定基礎;2020年實現由軸承生產大國邁入世界軸承強國的行列的奮斗目標,為加快振興我國裝備業做出貢獻。
2020年實現世界軸承強國的目標,產品年精度、性能、壽命和可靠性達到同期國外大公司同類產品水平,重大裝備配套軸承實現國產化:設計和制造技術道道同期國外大公司水平,有一批核心技術的自主只是產權;有3-5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行業生產和銷售總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有2-3家內資控股企業進入世界軸承銷售額前10名;行業生產集中度達到80%以上。
最近,協會開展了“十一五”規劃實施情況和技改項目進展情況以及行業生產集中度調查,提出了分析意見,引導行業企業調整發展思路;2008年,中機聯授予瓦房店市“中國軸承之都”稱號,浙江“慈溪市軸承產業發展戰略規劃”通過了專家評審,推動了地區軸承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和優勢企業做強做大,催化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
世界十大著名軸承公司基本情況(按銷售額排序)
公司名稱工廠數(個)年銷售額(億美元)純利潤(億美元)出口比重(%)國際市場占有率(%)
1 瑞典SKF9050-2.09620
2 日本NSK2844-0.34313
3 日本KOYO1732-0.1437
4 日本NTN27290.34459
5 日本NMB22270.9562
6 美國TIMKEN24241.262110
7 德國FAG62200.257210
8 德國INA1615
9 日本NACHI14140.1230
10 美國TORRINGTON28107
中國軸承超精機的市場現狀分析
作者:梯倫豪斯機械(上海)有限公司 周軍
軸承超精機位于軸承套圈磨超生產線的最后一道工序。軸承零件的超精加工主要為了提高軸承工作表面的粗糙度,有條件地改善軸承溝道的形狀精度。軸承套圈溝道經過油石的高頻和低頻的振蕩加壓可以得到理想的壓應力表面,可以有效地降低軸承的振動和噪音幅度,可以提高軸承的使用壽命和疲勞強度。
本屆上海光大會展中心召開的2008中國國際軸承及其專用裝備展會上,德國一家公司介紹了軸承之星系列超 精機。軸承之星系列超精機的工件主軸轉速可以達到12000轉/分,油石擺動頻率可以達到1600次/分,工件軸和油石擺動軸驅動均由伺服電機控制,可以滿足現代精密軸承最新的加工工藝要求。除了該企業的超精機外,像歐美和日本的軸承設備,特別是進口的軸承超精設備幾乎沒有見到任何蹤影。從一方面來說,可能近幾屆國外軸承設備廠商來中國參展的收效越來越不理想,而中國的軸承設備制造工程師們卻從中汲取了大量的設計研發靈感,用于之后的國產軸承超精設備產品的設計改進。幾年下來,中國的軸承設備特別是軸承超精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反而擠掉了國外進口產品的不少市場份額。這也是近些年國外軸承設備制造企業特別是軸承超精機生產企業不積極到中國參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中國的軸承超精設備生產企業首先在小型(內徑10-60毫米)軸承超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這些設備的技術進步促進了江浙一帶的小型軸承制造企業的快速發展。這些公司 的產品基本上是消化吸收了日本生產的近代超精機的一些先進的結構,例如:采用變頻調速技術控制工件電機和振蕩電機,振蕩機構大多采用曲柄連桿機構或偏心振蕩機構,工件支撐采用陶瓷塊無心支撐方式。這些設備在一定時期滿足了中國一些企業,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的軸承超精加工要求。
可是,由于此類結構的軸承超精機比較容易模仿,使得我國一些地區的超精機制造廠家發展很快,一些較小規模的企業也加入到制造這種結構的超精機的行列中來,所以引發了一些地區之間的軸承超精機生產的惡性競爭,使得這種類型的超精機的市場價位由一開始的10萬元-15萬元人民幣之間降到了現在的8萬元-12萬元人民幣之間。
寧波地區的更小的微型超精機大量的還是使用棍棒超精機。記得早在十年前,沈陽第四機床廠的棍棒超精機可以賣到5萬元人民幣左右,而現在慈溪地區,這種棍棒超精機價格已經跌到1萬元人民幣以下。
如此低廉的軸承超精機市場的價格使得軸承設備制造企業基本上沒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資金來研發更先進的超精機設備,也使得中國的軸承產品的技術進步減緩。所以,這些年,我國的江浙一帶的軸承企業大量生產低附加值的軸承產品,我們只能夠用我們有限的資源和低廉的人工和設備成本在國際市場進行低價傾銷。在中大型軸承和一些高附加值軸承產品的競爭領域,我國的軸承產品鮮有立足之地。近幾年原材料上漲的打擊,加上這次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的沖擊,給我國這些處于微利狀態的小型和微小型軸承生產企業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在微型軸承超精加工領域,隨著市場對高品質的電腦硬盤和低噪音軸承的需求與日俱增,國內的超精加工設 備廠家也在努力創新,試圖尋求更好的技術支持,以適應微型精密軸承加工新的工藝要求。目前,除了無錫和上海的一兩家設備制造企業能夠制造中低檔微型軸承超精機之外,鮮有能夠上檔次的超精機生產廠家生產更高水平的微型超精機。而即使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業,其產品研發的技術水平非常有限,現階段也難以與日本和歐美的超精機技術水平相媲美。迄今為止,中國的高檔次的微型超精機設備制造領域幾乎是空白。
由于市場上大量充斥著這些價格越來越低的軸承超精設備,使得這些設備的制造質量每況愈下。我曾經在長三角一個非常有名的軸承企業看到一個現象,一個擁有30多臺超精機的生產車間,引進國內一家軸承超精設備還不到兩年,機械故障、電氣故障搞得車間維修人員叫苦不迭,這些超精機設備的停機率幾乎達到了50%。而在五六年前,這些軸承超精機制造企業的產品質量水平絕對不是這個樣子??上攵?,現在這些在軸承企業服役的運行不穩定的超精機不可能配置先前幾年的那些品質優良的電器件和液壓氣動元件。低廉的市場交易價格和不平等的付款條件,必然使得軸承超精設備廠家的零部件制造工藝縮水。片面追求價格的最低化,軸承生產企業最終給自己帶來了難以吞咽的苦果。
生產內徑在60毫米到400毫米范圍內的軸承套圈超精機的企業很多,個別廠家還可以超精加工到600毫米內徑的軸承套圈。尺寸再大一點的軸承套圈,在中國采用超精工藝的不多。即使在內徑60毫米到400毫米這個尺寸段,中國軸承企業的超精加工水平也普遍一般,譬如那些可以加工鐵路軸承的企業,他們多半是靠調整加工工藝和人工挑選等方式而不是靠先進的設備來保證高品質軸承的市場供應。我們國家中大型軸承產品的產能很低,現在還難以全面地和發達國家的軸承企業的產品競爭。相信隨著中國工業對高精度中大型軸承的需求的上升,中國的軸承加工企業購買技術頂尖級別的中大型規格的超精設備只是時間問題,在中國國產設備暫時還達不到高水平軸承加工的需求的時候,中國的中大型軸承加工生產線選購國外高水平的超精機是唯一的選擇。假如上述的德國公司不僅能夠在中國生產軸承之星111,而且還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在中國生產更大尺寸規格的超精機產品,那經過國產化的軸承超精機產品一定會得到更多的中國軸承生產企業的青睞。
在大型軸承加工方面,特別是在加工直徑1500毫米左右的風電軸承方面,由于相關軸承產品設計工藝上的一些瓶頸,中國的企業在這方面的軸承制造工藝還落后于發達國家的軸承制造企業。一些國際上知名的軸承制造公司已經掌握了譬如“硬車加直接超精研磨”之類的最先進的加工工藝,歐盟的風電項目的概念已經從“替代能源”向“有效的利用風電資源”的方向轉變。我國的風電軸承制造企業現在的工藝還是傳統的工藝,有的企業的大型軸承生產工藝基本上是在軸承零件熱處理后加磨削工序,然后拋光,大多數生產廠沒有超精工序,有的甚至沒有磨削工序。我們國內的風電軸承的使用壽命標準和對應的書面賠償條款還處于摸索階段,而國際上知名的風電軸承生產企業,這種為用戶提供的軸承配套附加資料都是非常縝密的,基本上有章可循。
幾年前,一些比較有遠見的軸承企業就開始調整企業產品的結構,開始研制和生產市場上急需的高附加值的軸承產品,取得了驕人的業績。這些企業在汽車輪轂軸承和風電軸承研發方面敢于大膽的投入和創新,使得企業的運轉處于一個良好的運行狀態。這些富有遠見的企業的成功案例,給我國很多軸承制造公司以啟示,使他們終于逐漸明白,軸承產
品的技術創新和軸承工藝的技術進步是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
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和金融風暴的沖擊影響越演越烈,我國的軸承工業已經開始進入到了一個重新洗牌的階段,這也許會給未來高中檔次的軸承超精機的市場帶來更多的機遇。中國軸承超精機市場現在這種低價格惡性競爭局面必然會被新的軸承超精機市場格局所替代。為了企業的生存,那些精密軸承生產公司必然會對軸承設備提出更嚴格的技術要求,他們不會再無休止地把價格因素作為企業技術改造的先決條件,代之則是對軸承設備加工的精度和穩定性提出科學的評價標準,因為生產大量的高附加值的軸承產品本身就會促使企業擯棄那些性價比低下的設備,中國軸承超精設備市場最終會從低價格競爭走向品質競爭的良性軌道上來。
中國軸承鑄造行業進出口趨勢分析
慧典市場研究報告網訊,隨著我國經濟地位的不斷提升和我國五金行業不斷發展我國不銹鋼工具五金需求遞增,我國的五金產品也越來越多的出口到其他國家,海外 需求的增加直接拉動了我國國內鑄造企業的產品產量的增加。目前我國五金軸承已構成了較大的經濟規模,但是由于發展方式、產業構造、自主創新和品牌建立等方 面提升拉動了內需,將帶動性強、輻射作用大的精密軸承等基礎機械鑄造業作為“十二五”發展的重點行業,力爭使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在十二五規劃的指導下,我國高端軸承鑄造行業制定了行業發展規劃。制訂了以項目和出口兩駕馬車拉動國內模具業的發展的方針。在軌道交通、醫療器械、新 能源、航空航天、汽車輕量化,軌道交通等各個領域發展的帶動下,我國軸承鑄造行業水平明顯得到提高。軸承鑄造行業在傳統市場穩部前進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 場,甚至是過去被忽略的邊緣市場也得到了開發,這些因素使得模具市場開拓成效顯著。
我國的機械鑄造業發展態勢良好,隨著汽車、航空、醫療等行業的蓬勃發展,給國內機械鑄造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機械鑄造業在傳統市場穩部前進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當下中國機械鑄造業正朝著高產品檔次和降低制造成本的發展方向前進。
全球制造業重心向中國轉移,為中國高端軸承鑄造行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也對國內高端軸承制造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當下中國軸承鑄造行業必須著眼提高產品檔次和降低制造成本,實現從“大”向“強”的戰略轉變。
預計在政策的支持下,到2015年,高端軸承鑄造行業的銷售額達到2220億元左右。國產高端軸承鑄造行業肩負著我國高端裝備國產化的重要使命的挑戰,以及考慮到軸研科技卓越的研發、鑄造及創新能力,相信未來,定能支撐起我國重大裝備國產化的重任。
軸承行業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