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為葉兒粑
少時每逢過年,做葉兒耙是頭等大事。母親洗粑葉,父親泡飯糯米。石磨碾壓成潔白湯汁,濃稠相宜流入布口袋。然后用繩吊起一天,第二天再用扁擔壓榨。一般來說是用木質長形凳。使走干水份后,留下粉狀白色微干米粉。第三天再倒出來,因為是冬天食物不易變質。最后進入竹制篾簸箕中,然后再加清水,如果是甜的要加砂糖水,用力揉搓和擺弄,也是很花氣力的事情。這力氣活自然都是由父親完成。弄到有一定的彈性度后,便可分成一小塊均勻的米粉團,然后就可以制作粑了。
心子有甜的點心或叫喜砂什么的,再加核桃花生。那香味真可謂嘆為食止哦。這種粑主要以糯飯米為源材料。這種食材也是太普通了。所以過年呀,家家都會做葉兒粑吧。一是給節日增添喜氣,二是人來客往食之方便。送人也拿得出手。
這種粑一般就兩種類型,一甜一咸。當然也有不做包心的,將很大一塊包起來,以后用刀切成條形,在鍋里炒或者油炸也是很美味的哦。
如果是咸的就只放清水。咸心子是咸菜倒碎后與碎小片豬肉肥瘦適中,炒香后作包心,當然還要加入如花椒胡椒或八角三奈什么的一些香料了。逢年過節推石磨,壓成水漿裝袋里,掉起滴水再壓制。我都要適當參與,比如給磨子不停加料等。學著熱水洗粑葉什么的。
再有一片綠葉,象船形。中間凹兩頭翹。葉兒粑葉也是很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東西。這種植物葉片中間皺折均衡,先要用清水洗凈兩次,再用清水浸泡后涼干,最后用刀切成三到四段,每段大的五寸長吧。飯糯是按比較滲和的。五比五摻要硬些,糯六比四要軟些。關鍵是做成粑后剝葉時很容易脫落,否則粘葉子的粑是很不受用的,雖然味道也無多大差異,但粑太粘膩使人很不舒服。這個也是技術水平的問題哦。
有時在葉上附上油,稱為附油葉兒粑,更能脫粘。我媽年輕時年年做,蒸了一籠又一籠。葉兒粑香伴我成長,家的溫暖和味道,這使我的味覺變得更加有品味了。
甜咸粑的個數大體對半開。蒸葉兒粑用大火上氣后大約一個小時才能熟。每年大約要做十幾斤米的,數量200個左右。
另外隨著一起做的還有泡粑,那個要有母子,發酵很多天,當聞到一種酸香味時方可起蒸成粑,泡粑沒有包心,白色透明酥松條狀物形。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款粑哦。
幾十年一恍過去了。父母仙逝也多年了。如今我也老了。六十有五?,F在多生回憶,想起少年時代的色香俱全的美食葉兒粑,自然會想到伴我成長,除葉兒粑外,養育自己的父母。父母去逝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但父母恩情,葉兒粑寄托我與父親的情素。在我記憶深處歷久彌新。最近回老家犍為,吃到葉兒粑,很自然聯想到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作此文獻給仙逝的父母,以資紀念。卓光祥作于22年3月11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