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電影觀后感600字5篇范本
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心理電影觀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歡!
心理電影觀后感600字范本(篇1)
某天與同學看了一部名為《心理罪》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大學天才學生方木因幫過身手不凡的刑警邰偉而卷入了一場變態殺人案。
一杯人血牛奶,對于樸啉癥患者如救世解藥,所以患者不斷殺人,不斷喝人血。他們感覺自己身處地獄,他們懼怕著死亡,他們發生著心理的惡化。他們也不想殺人,但他們懼怕著死亡,所以他們渴望著鮮血,這樣使他們得到心理的慰藉,天生怕光少血的他們想要獲得永生。
刑警邰偉也有久久走不出的心理的泥濘。他的刑警父親因與歹徒搏斗身亡,他親眼目睹著歹徒背后藏著的大刀,但過于恐懼的他喊不出來。他將父親的死亡以及同事“慢半拍”的受傷都歸錯于自己,但這根本不是他自己的錯。
男主角方木是一個孤兒,他因從小缺少親情,所以對生命少了敬畏。他從小就生活在教授門下,只有他的女朋友引導著他如何打碎他心中的那塊“玻璃”。最后被樸啉癥醫生殺害的'女朋友徹底喚醒了他對生命的新認知,對生命的敬畏。
馬凱,一位深愛著女兒的父親,女兒擁有先天性樸啉癥,所以他不得以將女兒送入樸啉癥醫生手中,但他萬萬沒想到女兒只不過是醫生的一個試驗品罷了。
醫生,一個救過很多人,也見過不少人似死的人。因一次實驗的誤差讓他患上了樸啉癥,整天見不到陽光的他,心理產生了扭曲,初衷也有由醫治病人到了研制一種讓所有人與他一樣的病毒。
給大家推薦這部影片是想讓大家打碎心中的恐懼。因為只有你的恐懼才促使了你害怕的東西的產生,正如《小丑回魂》一般,小丑可以變成任何你恐懼的東西,但你如果沒有恐懼的東西的話,他又能那拿你怎樣?所以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因為只有你才是自己心中的英雄!
心理電影觀后感600字范本(篇2)
美酒越久愈醇厚,一部好的影片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就愈顯示出思想魅力,它把人們引進了另一種思考,對生活,對現實或對人生。
很久沒有受到這樣的震撼了,那追求自由表現出的勇氣和執著。觀看這部影片后,感覺自己生活在缺乏理想的狀態中。只是聽從現實安排,沒有真正的‘自由’,思想好像被禁錮了。在現實中忙忙碌碌、四處奔波,不是為了當初的夢想,而僅僅是為了使自己現實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不帶有任何私心雜念,在人們的眼中任何不符“常理”的想法都是危險的。正如瑞德對杜方說:“在監獄期望是件危險的事。”所以瑞德被判終身監禁后,40年以來沒有任何對外面生活的期望,他覺得那是一種幻想,一種奢望。直到他出獄后,應對外面的世界有著莫名的恐懼,與其說這種恐懼是監獄帶來的,還不如說他沒有對外面生活的期望而帶來的。當他將繼續監獄老圖書館管理員出獄后的結果結束自己時,然而杜方的一封信點燃了重新生活的期望,使其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無論處什么境地,期望就是一盞燈,有時它會以微弱的光明引向我們走入自由。杜方就是為了夢想奮斗了整整19年,他是無辜的被誤判關進監獄,但他始終認為自己就應擁有自由。監獄不屬于他,只是現實把他捉弄。不甘于一輩子呆在監獄里,從開始就有“與眾不同”的想法,這種想法點燃了渴望自由的心。在漫長的等待中,盡管遭到很多折磨、壓迫,他沒有放下,而是默默地行動著,那是走向夢想的唯一途徑。他明白——并不是如瑞德所說600年后才能發生的“成功越獄”,而是在不久的將來必須會出現。入獄19年后,他‘走’出了監獄,實現了屬于自己的夢想,重新獲得了自由。
主人公杜方憑借膽略和毅力,走進了屬于自己的另一端。期望始終在他奮斗歷程中燃燒著,以堅毅的思想引導著。可能在他人眼中他的做法是不可思議的,但這真真切切的發生了。我們夢想有時就像其他人的眼中看杜方的想法一樣,在自己的質疑中我們的理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的淡忘。這樣沒有了真正渴望自由的心,失去了人生奮斗的動力,那原先腦海中描繪的藍圖逐漸變模糊,直至完全消失,然后在現實中麻木,思想的自由被塵封。
需要實現心中的理想,我們的心中應擁有堅定的信念,充滿期望,渴求屬于自己的自由。而這時自己需要的是多一點毅力,多一點自信。
心理電影觀后感600字范本(篇3)
每個人,都有童年,而每個人的童年,也各自不同。童年似一杯濃濃的咖啡,暖到你心窩,童年似一壺淡淡的茶,讓你回味;童年似暴風雨的彩虹,五顏六色,炫麗無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讓人留念;似那彎彎的小路,伴你成長。風兒不能將這溫馨回憶吹飛;雨也不能將這感人旋律阻止,只有陽光將它照耀,將它保存。
片中的豆丁,是一個個性的孩子。他自信,開朗,但卻有點兒驕傲,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直到某一天,一個新來的,自稱"大王"的小胖子結束了他的輝煌。他被打敗了!伙伴們一個接一個的離他而去。"膽小鬼",他心里寂寞,卻犟著一張臉。他決心要打敗那個自稱"大王",橫行霸道的小子。
豆丁一次又一次的反擊,最后認定自己不能打敗他。他對命運低下了頭,對"大王"的話惟命是從。他開始消極應對現實。
因"飛機"事件,他開始重新拾回自信,朋友們也明白了各自的過錯。他又向"大王"發出了挑戰書。"大王"自然對這件事滿不在乎,繼續挖苦他。哨子再一次吹響,"大王"沖在了前面,而豆丁因為體質弱,落在了后面。正當"大王"遙遙領先,自鳴得意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讓他不禁冷汗直冒。他是個十足的"旱鴨子",當然,游泳對他來說就是下地獄。隨后趕來的豆丁最后超過了他,贏得了勝利。
豆丁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是的,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人沒有欠缺,那就構不成這個和諧的社會。
讓我們從淺藍玩到深藍,從童年步入青春。回顧昨日,展望未來!
心理電影觀后感600字范本(篇4)
今晚,因為秋雨綿綿,每晚和朋友們的散步活動就自動取消了,打開電腦,上網看電影也很愜意。
《吮指少年》又叫《吸拇指的人》,這部獲得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男主角獎”的電影,是一部心理影片。電影講述了一個17歲的高中生賈斯汀生長在一個普通而溫馨的四口之家:父親邁克是一家工廠的經理,母親奧黛麗是護士,還有個弟弟喬。青春期的莫名壓力使賈斯汀常常下意識地吮吸拇指。但最終賈斯汀擺脫了壓力的困擾發揮了自己對社會問題的領悟,邏輯思辨潛力成為一名紐約著名大學新聞專業學生。
影片中首先讓我感動的是親子關系,當父親為了阻止兒子吮吸拇指時,在兒子的拇指上寫下了MFC。賈斯汀對女朋友的解釋是MotherFuckingSucker(混蛋)這種解釋簡單而又叛逆。其實真正意思是父親的名字Mike.F.Cobb的首字母的縮寫。父親對兒子的愛與期盼都寫在那個拇指上,每一天兒子都要吮吸數次的拇指上。
影片中,賈斯汀的牙醫佩里對他吮吸拇指的行為進行了催眠治療,他告訴賈斯汀當你害怕感到孤獨時,閉上眼睛幻想自己在森林里撫摸能給自己帶來安全平靜的力量動物,看著它,研究它,當你想吮指時,用意念召喚你的力量動物(給予力量的心靈動物)。你不再孤獨,不再害怕,你不再需要吮指,你的手指也不再需要你。其實,佩里的催眠治療做得很好。但是,佩里和賈斯丁分別時說一句:“從此刻開始你的手指吮起來像爛肉了。”這是后催眠暗示。
賈斯汀在改變時的心理震動和行為上的過激行為都把人性面臨改變時的弱點刻畫地十分豐富。每個人都面臨著改變,以前或者將要,無論是機遇還是風險的改變,都對未來抱著一種無法確認的心靈折磨。
賈斯汀在學校的一些表現常常造成老師及同學的困擾,例如:常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小動作頻繁,精力過人的現象。賈斯汀被醫生確診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癥),之前父親和老師只認為是一種不良習慣。但最感謝的是辯論老師看到賈斯汀心疾病背后的智慧,而一步步培訓成為一個多次獲獎的辯壇高手。這帶給賈斯汀自信和成功的喜悅,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
賈斯汀渴望改變,渴望成熟,渴望戰勝疾病,他問父親是如何戒掉踢足球的,父親提及這個話題依然十分痛苦,但他戒掉了。盡管兒子一再追問父親戒除的方法,父親沒有明確的答復,讓賈斯汀有點失望。可見父親內心依然沒有戒除,這也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結,我們帶著情結生活。
對父親的失望、對母親的不信任,讓賈斯汀一度沉淪。他在確認母親和明星并無曖昧關系后,并了解到母親對患者、對家人無私的愛,他的內心一下子釋然了,整個家庭充滿了愛的信任。賈斯汀真的長大了,成熟了。愛和信任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當賈斯汀受到紐約著名大學新聞專業的錄取通知書時,父母真誠的祝賀,讓賈斯汀感動不已。父母已經接納了這個嘗試青春期吸大麻、蒙上眼睛玩性愛游戲卻又毫不遲疑地離開了虛情假意女孩的兒子,接納了這個患有ADHD卻有著優秀的邏輯領悟潛力的兒子,接納了沒有和父母商量卻執著追求自己夢想的兒子……
影片的最后,賈斯汀充滿激情的奔跑在紐約的街頭,紐約接納了他,這個世界接納了他,他的新聞主持傳遞在國家的每個角落,深受大家的好評,盡管他依然是在睡夢里吮吸拇指的年輕人。
最好的治療效果就是讓我們接納自己,接納癥狀,帶著癥狀快樂的生活。(對癥狀說:我已習慣了和你一齊!)
已是凌晨了,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無論什么樣的天氣,每一天早上對自己說:“這天是個好日子!”
心理電影觀后感600字范本(篇5)
上周末從網上下載了德國電影《最后的橋》2008版,看后深感導演和編劇的良苦用心,戰爭不管任何形式任何名義對于個體都是痛苦的。這部電影從一群高中生的角度,講述了孩子們眼中的戰爭,讓人看完辛酸無比。
從心理學分析,14-18歲的男青年最大的苦悶就是自己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卻不被成人世界所認可。因此,這個時候能夠有任何的組織或個體,給予他們身份認同感,他們就會毫無保留的奉獻自己的一切。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在此期間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群處于躁動的青春期的男孩,理解了一項國防軍委員會的軍事委托,守住城外的一座橋。男孩們十分興奮,最后能夠參與到保衛祖國保衛領袖的偉大戰爭中來了。沒有理解正式的軍事訓練,他們就匆匆上陣,剛開始他們絲毫沒有戰術意識,就站在橋上。之后一個飄過的將軍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在橋下修建了一個工事,放上機關槍,在橋的那頭配備一個反坦克手,后面的機關槍火力掩護,高處設一個狙擊手。在這樣的配置下,這群孩子竟然從下午堅持到了第二天。第二天,來了一群人準備炸毀這個橋,卻事先沒有通知這群小伙子,憤怒的小伙子們阻止了對方的炸毀計劃。最后,對方撤走了,美軍過來了,小伙子中唯一的存活者走向了他的戀人,再次擁抱了生活,告別了戰爭。
這部片子是德國在1959年拍的,因此本片充滿了人性和人文主義精神,本片的觀點是:戰爭都是錯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我想,這部片子要是讓我國導演來拍,會拍成什么樣?估計是一群青年們有感于國家沉淪,山河破碎人民被奴役,而自覺自發理解我黨領導,掩護大部隊撤退,最后跟敵人同歸于盡??偠灾且徊砍錆M了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影片。
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大的差異?民族差異?歷史差異?價值觀差異?其實我認為這都不是主要問題,最關鍵的是應對的具體問題不同。美軍過來,德國的民眾不會被屠殺被奴役,但日軍過來,我國的老百姓就是被屠殺被奴役。因此,這樣的狀況下,無論如何,和平主義觀點在我國是沒有市場的。我們老百姓當然懂得戰爭是痛苦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但是侵略者弄得老百姓當良民都沒法過日子,那就只能拼死反抗了。
我在14-18的時候,也有這種深深的表現欲,渴望被組織接納。當時班上有一群人搞了一個以班長為核心的小團伙,經常干一些到處去野炊、跟人打架、幫人調解的事,我也不自覺的就向人家靠攏。以前有一次,人家不經意的說缺會費,我回頭就把自己攢了大半個學期的錢交了上去,然后感到無尚的光榮,似乎我最后為組織做了一次貢獻,立了一個大功。若干年后,再回想起這事,我感覺自己無比傻帽。但是,那個年齡段的我也就只能干出那樣的傻事來。
香港電影《古惑仔》公映,搞得香港的小年輕們紛紛模仿,想成為瀟灑風光的大哥,引起家長們的強烈反感。年輕人好蠱惑,好忽悠,一方面是他們沒有社會經驗,渴望表現,渴望被社會認可、接納,渴望干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來,另一方面是年輕人那種簡單的社會價值觀,非對即錯,非黑即白。
期望我們的社會和家庭能夠對這部分群體的心理更多理解和關懷,幫忙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忙他們走上正道!倘若如此,這部電影也就沒有白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