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電影英雄觀后感最新5篇600字
《英雄》是張藝謀執導的武俠電影,由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及甄子丹主演,于2002年12月14日上映。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關于張藝謀電影英雄觀后感最新范文6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到你!
張藝謀電影英雄觀后感最新600字(精選篇1)
“暴力美學”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段和風格在近年來的很多國產商業大片中都有表現,而張藝謀的電影《英雄》更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所謂“暴力美學”,指的是對于暴力的表現不再執著于暴力內容本身的真實展現,而更講究一種形式上的追求,也就是賦予暴力內容以形式的美感。
影片的故事是國繞“刺秦”展開的,有多段精彩的武打場面,但在表現這些場面時,影片并沒有采取真實再現殺戮場景的方法,而是把這些原本殘忍、血腥的場面處理得空靈、飄逸,富有詩情畫意,充滿了形式上的美感,使這些暴力場面不再讓觀眾感到厭惡,而是具有了一種可觀賞性。下面我們將選取一些典型打斗段落進行分析。
(一)無名戰長空
在無名向秦王講述的故事里,無名首戰長空,將其殺死。這本是一場高手之間的決斗,但在影片的表現中我們感受不到慘烈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空靈的美感。兩人的打斗伴著一位白發老人的琴聲進行,緊和著琴聲的節奏。兩人在空中飛躍,交戰。屋檐上的水滴緩緩落下,顯出一種空靈、寂靜。在雙方對視的時候,交戰則在意念中進行,這也體現出中國傳統美學的虛實合一的境界。最后,無名一劍刺死長空,但鏡頭并沒有渲染長空死時的痛苦,沒有血流如注的表現,只有一把寶劍落地,濺起了地上的水珠。這一段落,本應是生死對決,充滿血腥和痛苦,可影片的處理方法讓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美感,高手過招的空靈飄逸,這樣就消解了觀眾對死亡的恐懼。
(二)飛雪戰如月
同樣是在無名向秦王講述的故事里,飛雪因嫉妒殺死了殘劍,如月為報殘劍之仇與飛雪決戰。決戰在一片楓葉林進行,黃色的楓葉,飛雪,如月紅色的長裙,色彩飽滿,畫面極富美感。風吹起滿地的黃葉,漫天飛舞,兩人不時騰空、飛起,紅色的裙衫,黑色的長發也隨風舞動。伴著柔美的音樂,這場決斗不像是充滿恨意的決戰,更像是兩個女子的一場絕美的舞蹈。最后,如月中劍,影片依然沒有正面表現她臨時的慘狀,而是表現了一把劍插在樹上,落下一滴鮮紅的如寶石般逶亮的血珠。隨后,以如月的視角表現了一片黃色的楓葉林慢慢被整片的鮮紅浸透,我們可以清楚知道這是一種對死亡的描述,但感覺到的仍然是一種濃烈色彩帶來的美感。這一段落可以說是“暴力美學”的一個經典段落,這場廝殺,原本是充満仇恨和血腥的,但張藝謀用濃烈的色彩、黃葉、紅衣等意象構建的影像留給我們最大的感受還是視覺上的美感沖擊,充滿飄逸、靈動之感。
(三)秦軍攻趙之“書館箭雨
在無名的講述中有一段秦軍攻趙的場景,也是影片中暴力美學的典型場景。秦國軍隊的陣營用兩種色彩表現,一種是鮮艷的紅色,戰士的紅鎧甲,飛舞的紅色軍旗,一種是灰色,戰士的灰色鎧甲,灰色的盾牌,這種大塊的色彩表現軍隊,伴著整齊的“大風,大風”的口號,氣勢恢宏。趙國書館內的顏色也是一片鮮艷的紅色,紅色的陳設,趙人紅色的裙衫,極富視覺沖擊力。隨后秦軍箭陣齊發,密密麻麻,像密集的雨點落在書館,射在趙人身上。趙人在白發老者的帶領下,集體練習書法,紋絲不動。這個場景表現的內容實質上是一場集體殺戮,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影片對相似場景的表現往往是慘絕人寰,百姓凄苦的喊叫,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一片陰郁的色彩。但《英雄》中的處理方法并沒有讓我們感覺到這是場殘忍的殺戮,更像是一種集體的表演,極具形式化。我們在震撼于影像中場面的宏大之時,對慘遭屠殺的趙人并沒有過多的憐憫、同情之感,反而覺得他們的犧牲很正義。
綜上所述,在電影《英雄》中,原本表現生死肉搏的視聽符號已被轉化成了極具形式美的表演,暴力打斗本身已被解構。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影片的主題是“英雄的犧牲精神”。而如果英雄的犧牲太過于真實、殘忍,就會有悖于主題的表達。故而,影片采用了暴力美學的手段,既讓電影充滿視覺奇觀,又讓英雄們的犧牲顯得正義而富有儀式感,進而完成了英雄犧牲精神的主題的表達,是一部難得的暴力美學佳作。
張藝謀電影英雄觀后感最新600字(精選篇2)
自從《史記》以來,“荊柯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稱頌,其中獨立個體抵抗強權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內核,而“俠”也被定義為“以武犯禁”,武俠文學和后來的武俠電影的社會功能是用俠的形象在一定程序上沖破社會禁忌,對抗強權政治,為讀者或觀眾提供了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感。
張藝謀的《英雄》題材來自“荊柯刺秦”,它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古典美,讓我們領略了古代氣質的精神大餐。當時七國爭霸天下,而秦國勢力最強,有一統天下之勢,所以秦王成了眾多刺客行刺的對象,其中對他構成威脅最大的是趙國的四名刺客:無名、殘劍、飛雪、長空。他們是對荊軻之類專為豪門貴族賣命的亡命之徒。而在電影中,他們是一種新的身份示人,是士與俠的綜合。在短短的電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親情和愛情以及大情大義。趙國大將的女兒(飛雪)為報家國之仇,與心愛之人(殘劍)歷經艱辛,苦練劍法,終有所成,即便決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將成功的一刻,殘劍卻領悟到了更深的大義——天下蒼生。與天下蒼生相比,個人的得失便不再稱得上什么得失,個人的愛恨、苦于眾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罵名,然而在無名天下獨一無二的劍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義,竭力相助。長空本著對無名莫大的信任,將自己的命運交由他來左右,更是所謂難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國與天下蒼生之間,無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擇,然而正是這個抉擇,決定了“英雄”這個稱號。
在即將取得成功時選擇了放棄,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啊!要經歷怎樣的思想斗爭才能做到啊!“無名”之路,是否值得我們效仿?作為無名之人,當我們在追尋一個自身無法實現的目標之時,達到一定高度之后,學會放棄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辯證法告訴人們,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舉世矚目的雕塑藝術品——維納斯像,就是因為沒有了雙臂,才給人以無窮的魅力,就是因為以未完成的形體留給后代,才給后人帶來無限的遐想,所以放棄便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由此看來,學會放棄,也需要懂得辯證法的道理。這里,進與退,拼搏與放棄,也是對立統一的。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堅持下去,就是勝利;在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勇于放棄,就是明智的選擇。這里沒有絕對分明的,一成不變的答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沒有爭議的歷史發展過程記錄下來,把有爭議的歷史發展過程留給后人,這便是明智的選擇。這樣說來,無名選擇了放棄乃是英雄的壯舉。放棄年輕時的追求,采取更加適應市場的務實策略走無名之路,把更多一點精神財富留給人間,這樣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保持了追求?!队⑿邸贰敢四闱斑M的方向。
張藝謀電影英雄觀后感最新600字(精選篇3)
對于《英雄》這部電影,我想開門見山的說:好,但只差一點!
先說幾句謙虛的話,本人不是電影的內行,對于影片的什么拍攝呀、服裝呀、武美呀不是很懂,所以也就不想在這些方面丟人了。
——好!好在哪里,我有這樣一個理由。
有句話叫:作品出來以后就不再是作者的作品。還有句話說:作者已死,讀者萬歲。我在這里也想發揚一下這樣的“精神”,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表面看來,這部電影好象是部現代人理念里的“刺客列傳”,在我這看則不竟然。以我個人的看法,俠和刺客在影片的地位就是一個符號,導演是借了這個符號在給另一批人做傳。
真正的“英雄”是誰?影片中回答的很清楚,心懷天下者乃真英雄!
那誰又真正做到了心懷天下呢?翻翻中國的歷史,把天下懷成影片中描述的那樣的只有一個群體——知識份子階層!
對!在我眼里,這部影片好就好在:張導演借“俠”為中國的知識份子做了個很悲劇的傳!中國有句老話:俠以武亂法,儒以文干政。
在該片中武俠符號后的人就是“儒”,也就是我說的知識份子階層。心懷天下可以說是中國知識份子階層的一個共性,遠的不說,近代的仁人志士哪個不是出自這個階層。康梁變法、科學救國、甚至后來的兩彈一星等等,多少知識分子把捐棄個人做為代價換來一個心懷天下的美名!個人在天下的眼里是渺小的,甚至在知識分子個人的'眼里也是渺小的,為了天下,個人是最不足惜的。
當然,中國還有句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是不是按這個前提推理,匹夫們也是英雄了呢?
我想先闡述一下我的對匹夫的個人理解。大體上說人分這幾類:當權者、無知匹夫和知識分子。我節外生枝的說明一下,三者之間可以不是截然對立,當權者可以下臺成匹夫或是知識分子、匹夫也可以混進知識分子和當權者的隊伍。
匹夫即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無辜而且總是被踐踏的人。這些人是興亡的主體,但對興亡無責。當權者弄天下,也對天下興亡不感興趣。惟有知識分子這個“不識時務”的群體對天下的興亡念念不忘,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絕對是個知識分子而不是真匹夫!
能為知識分子做傳做的這么好、挖掘的這么深的影片我覺得是好影片、至少是個我這樣的人看的比較順眼的影片。
可是,就象我題目說的那樣——好,但只差一點!差哪一點呢?
個人以為,學學影片中的臺詞,它高“看”了一個人——秦王!
如果,影片老老實實的寫出秦王這兩個字,它就一點都不差了。可是,它畫蛇添足的給王字加了個點:王成了主。差就差在這一點上了!
又回到我剛才說過的那句話上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為責,義務也!政治課本上早就說過,有權就有責,那反過來有責就意味著有權,至少是“應該”有權。
假設一下,“匹夫有責”這句話要是正確的話。那么,匹夫有了責也就應該有權,而“責”是天下這么大的責,那“權”也應該是天下這么大權。
漢字造的非常漂亮,一個“王”字、一個“主”字,不少就差一點。正常的邏輯是,循序漸進,那就先王而后主。如果不能王,當然就沒有辦法主了。
——那我們就先來看看這些王
《莊子.雜篇》第一論“庚桑楚”里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天下亂,因為誰?不單因為有桀、有紂這樣的暴君、也是因為有秦皇、漢武和“鳥生魚湯”!
我想把這個觀點再推大一點,天下亂,除了權者弄權而壞天下之和諧,更因為人人都想成為“主”。在這種利益驅使下人人都想通過先“王”的方法而后“主”,天下人心亂、則天下自然就亂。
——所以亂在何處,亂在人心!
前面我提到過,張導演為知識分子的悲劇作傳,讓我覺得順眼,現在我要解釋這句話中的另外兩個字——悲劇。
知識分子們傻傻的為天下匹夫舍生取義,希望能夠平“兼濟天下”、“平天下”,可是,他們輕信了弄權的王、憐憫著想通過先王而后主的亂之源頭匹夫,即百姓。如此南轅北轍、輕生取義,可憐又可笑,當悲劇二字無愧!
所以說《英雄》好,但只差一點!
張藝謀電影英雄觀后感最新600字(精選篇4)
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那些英雄們,終歸是化作玄冥,去了那六道輪回之界了。
——題記
在不同的文學體裁中,對“英雄”這個詞語都有他們各自的解釋;同樣的,在今天的世界中,“英雄”已不單單指那些勇于面對死亡,為人為國的人了??呻娪啊队⑿邸方o了我對這個詞語另一層新的涵義。也許當中的每一個人物對我們的影響力各有不同,但在我看來,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位英雄,功大亦或功小,都具備了英雄的氣概。
秦王:氣大度凡,以刺為友
在我知道的所有文學知識里,秦王都沒有給我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哪怕在他統一六國后,制定的大秦法律都讓我對他嫌棄三分。而在影片中,秦王也給了我一種從未有過的無奈和寬容。天下人只有刺客真正懂得秦王的心,但刺客所要的,便是其心。對于他來說,未免過于殘忍??吹贸銮赝鯇@幾個刺客憐憫,也看得出來他是想與他們成為朋友的,但法不能違,最后秦王還是被自己挖的“坑”捉弄到了。
刺客無名:冷靜沉著,思想成熟
面對著高高在上的秦王,連頭發都不曾抖一下的這個男人,便是刺客無名,雖說同樣是刺殺秦王,但與荊軻相比,卻多了一份成熟和冷靜。咸陽宮內,燭火搖曳,這場與秦王無聲的較量,他也算是打了平手。他的勇與智不比荊軻遜色,甚至更勝一籌,哪怕面對萬劍穿心,相信他也不會后悔。
刺客四人組:哪怕只有三十尺
殺一個刺客便可近王十尺,這是無名刺殺秦王的前提,三個人為他爭取了三十尺的距離,但差的,還是最后那一劍,最后那一刻的抉擇。刺客四人不論是形影不離的“殘劍飛雪”也好,如月也好,銀槍長空也罷,都只有刺秦一個目的的,但最后殘劍的“天下”二字,卻真的傾了天下,覆了繁華。而如月作為一個仆人,對主人無比的忠誠,這便是英雄。但我最佩服的還是銀槍長空,為了刺秦也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英雄就是這樣的本色。
萬物自生,定有其英雄本色,千秋萬載,不變的只有一個“勇”字。
張藝謀電影英雄觀后感最新600字(精選篇5)
《英雄》著實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作品,短短的劇情里竟穿插了友情、親情和愛情以及大情大義。趙國大將的女兒(飛雪)為報家國之仇,與心愛之人(殘劍)歷經艱辛,苦練劍法,終有所成,即便決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將成功的一刻,殘劍卻領悟到了更深的大義——天下蒼生。與天下蒼生相比,個人的得失便不再稱的上什么得失,個人的愛恨,也不再算的上什么愛恨??嘤诒娙说牟焕斫?,只能背下懦夫的罵名,然在無名天下獨一無二的劍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義,竭力相勸。長空本著對無名莫大的信任,將自己的命運交由他來左右,更是所謂的難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國與天下蒼生之間,無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一個抉擇,然而正是這個抉擇,決定了“英雄”這以稱號。舍小我取大我,便可謂之“英雄”。
秦王自是有他殘暴的一面,但是人誰又無過呢?從整個歷史的角度來看,沒有他,便沒有流過的統一,也就用不能終止六國連年混戰的局面,以及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諸多不便。只是,當時的人們都無法看到這些罷了。所以,當他從無名口中得知,殘劍竟以天下勸他放棄刺秦時,竟不能自已的動容:想不到最了解自己的人,竟是自己苦苦要捉拿的刺客!
金庸老前輩曾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依我看,所謂英雄者,蓋為天下蒼生著想者罷了!
整部〈英雄〉里,對白都很可笑。“你心里只有天下”飛雪怒道,“還有你”殘劍急忙表白。當時,電影院里一哥們率先笑了出來,聽的出來,那哥們是樂壞了,笑的那叫一個高興,感染了所有的人。還有秦始皇最后弄明白殘劍當初為什么不殺他的時候,很是感慨的發了一通議論,原話記不住了,只記得象是小學時候開班會時,老師講的那些廢話,聽完之后,不知道說了什么。偶爾抓住老師的一句可樂的話笑半天,然后會議就結束了。當時秦始皇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就這感覺。
再有就是,無名這個人挺有趣的。編了那么多亂七八糟的故事,連聽人家炕底的話都說了,為了趙國,這等齷齪的事情也就罷了,后來,在那里跟秦始皇絮叨了半天,屁也沒干,看起來好象是被秦始皇感動了。這也太便宜了,秦始皇自個在那里悟了半天的書法,無名的神經就錯亂了,后來,自個被弄成了蜂窩。實在好笑呀。都不明白片子什么時候演的無名被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