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觀后感600字作文參考(精選6篇)
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出師表讀后感,歡迎查閱!
出師表觀后感600字作文參考篇1
《出師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諸葛亮,卻不太像一個好人。
看到這兒,你應該有點兒奇怪吧?諸葛亮不是大忠大貞救蜀救漢的英雄嗎?我不反對以上觀點,但要加上三個字:對劉備。
諸葛亮對劉備可謂是畢恭畢敬,對劉禪呢,則是動不動就拿“先帝”出來嚇唬人,我仔仔細細地數過了,《出師表》中共出現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這個詞,只出現了七次。
《出師表》對封建社會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以報之于陛下也?!闭f穿了也就是這些臣子為什么替你賣命?還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過是來還人情的。否則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還有這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敝T葛亮無緣無故不陰不陽來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這是說劉禪是亡國之君還是興國之主?會做閱讀題的同學都知道,只要聯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鐘之內完成這道送分題,答案是前者——亡國之君。這就充分說明,諸葛亮是恨不得早點兒讓劉禪滾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實現一下劉備的遺愿(你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師表》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還是:“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而來二十有一年矣?!边@,這……背義棄恩,天人共戮!單就“”這一句話,便把關羽、趙云等功臣忘與腦后,將建蜀國,抗擊敵軍的功勞全攬到自己身上了。而且,還頗為得意,倚老賣老。
《出師表》雖說在封建社會時期是逆文,但時至今日,大家應該換一個角度去解讀這篇文章。
出師表觀后感600字作文參考篇2
也許你聽到出師表這個名字還有些陌生,那我要是說出它的作者你就絕不會不知道了。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今天我之所以要給大家分享這篇文章不僅是因為它文字優美,滿篇洋溢著濃濃的愛國之情,而且這篇文章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諸葛亮,以及他對劉備能夠像伯樂一樣發現他身上才華的感激之情。不信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開頭便分析了天下形勢,陳述了先帝的遺愿。希望以形勢之危急,激勵后主劉禪奮發圖強。就從這里我們便能看出,諸葛亮與劉禪之間不止是威嚴的君臣關系,而是在君臣的基礎上又多了一絲期望,諸葛亮希望劉禪從那個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為可以公正嚴明的君王。
而后諸葛亮的筆鋒一轉將我們帶入到當年的回憶中去。以看似平靜的語調講述,當年伯樂劉備發現他這匹千里馬,并給了他充分的發展平臺。讓他能一展才華。如果認真讀的話不難從中找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之類的話,充分表達了諸葛亮對劉備的感謝與感恩。同事又表達了自己北定中原,以報先帝之恩的決心。最后以一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苯Y尾再次表達對先帝的感恩。
有些同學可能很疑惑,這劉備究竟何德何能,能讓這么聰明的諸葛亮對其死心塌地。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劉備發現了自己在行軍作戰方面的不足,而且還發現了諸葛亮在行軍方面的天賦。所以不惜放下身份,三顧茅廬來請他輔佐自己。在生活中,有人總是抱怨自己沒朋友,大家都排斥他。其實并不是大家排斥他,而是他總是用挑刺的目光看別人,用表演的目光看自己。這樣相較之下別人就自然而然的顯得配不上他了。其實我們只要像劉備一樣有挑刺的目光檢視自己,用發現的目光去贊美別人。那么,你將會擁有很多朋友。
出師表觀后感600字作文參考篇3
諸葛亮一道《出師表》,字字珠磯,句句明志,除顯露出他無與倫比的智慧之外,亦不難看出,他擁有一雙慧眼,“慧眼識英才”。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柿、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圈漏,有所廣益?!?span style="display:none">5bi子文庫范文網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span style="display:none">5bi子文庫范文網
由這些評斷中肯的薦舉來看,諸葛亮平日就十分看重人才,對所任之人的能力了如指掌。因此,他才能在出征前為后主做好周到的安排,使宮中營中俱有所托。劉備早亡,阿斗無能,如果少了用兵如神安天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諸葛亮,蜀中的百姓便不能安居樂業了。
諸葛亮曾有一比:國家如房,人才就是支撐之柱。頂梁柱要選用好木材,政府官吏也要選拔正直的有才之士。想當初,諸葛亮就是在劉備求才心切,以師禮相敬的情況下才出山相助的。而自出山后,諸葛亮推賢舉能,不拘小節,對人才誠意相待,從不仗勢壓人,也極少用人失當。從政二十余年,穩定西南的少數民族,使西南的邊遠地區得到開發,并維修了都江堰,保證了農田灌溉,使熬制井鹽和制造蜀錦的手工業也得到了發展。尤其是在聯吳抗曹,人主蜀地的大小戰役中,諸葛亮屢建奇功,幫助劉備終成大業。蔑萌關一戰,人皆言黃忠、嚴顏老矣,難當大任,惟諸葛亮知其寶刀不老,果然成功。猶亭戰后,劉備病逝,蜀中勢單。諸葛亮聽笑聲識鄧芝,遣芝入吳,與昊國重修舊好。鄧芝據理力爭,終令孫權信服,并不負所托,帶回了張裔。張裔,成都人,原在劉璋統治四川時任司馬,劉備攻人四川后,命其為巴郡太守,可惜被益州豪強雍間和孫權擄去。諸葛亮愛才,命鄧芝交涉,終于要回張裔?;爻啥己?,諸葛亮即憑張裔的學識、才干任命其為參軍、從事。后諸葛亮帶兵北伐曹魏時,全仗張裔與另一位被諸葛亮救回并重用的相才蔣碗代掌蜀漢政事,解除了后顧之憂。因此,蜀中雖然常年征戰,卻仍然治理得井井有條。
諸葛亮之功,一言難盡。若沒有諸葛亮,多少將士會懷才不遇!可惜斯人已逝,惟留恩澤,萬代景仰。
出師表觀后感600字作文參考篇4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國獻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時年僅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出師表觀后感600字作文參考篇5
蘇子云:“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痹郎俦R鄷骸敖B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上先生文辭、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余嘗遍觀諸葛之文,每讀至此,亦唏欷不已,終日心有戚戚焉。然細細思量,乃恍然悟之。世人皆知孔明之智者莫能及也,亦知孔明之忠莫能及也,故讀“出師一表真名世,長使英雄淚滿襟”,千百年來,莫不涕泣零零也。余以為:先生文章,雖有所賞;先生之心,雖照日月;先生之情,亦可謂流貫四海;然先生之智亦難如眾之云云耳。君若不信,舉此表所云,固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己之意,然若論其人,則易為忠喪智,而愚若為木也。何為嘵嘵者也,究其緣者,是以眾人之惑惑也。
《出師表》云:“受任于敗軍之計,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二十有一年,先生妄動兵戈,疲于奔命,向來可理朝政?況先生空懷復國之心,然復國無望,于功何哉?豈不悲乎?當是時,百姓思定,先生非不知。欲奪天下,乃中飽一己之私囊,豈為天下黎庶計久長?
朝野上下,黃門專橫,把持朝政,乃阿斗昏昏不可終日之禍根也,先生非不知,然何以無動于衷,乃殆及江山社稷也。
馬謖,《三國志蜀書》云“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且為先生獻計,平定南方,永絕后患??芍^學富五車矣,然不善兵。先帝嘗告汝曰“幼常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先生執而用之,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致使街亭一役,毀于一旦。至今思之,猶令人噓唏不已也,先生明知其不可用而用之,可謂昏矣!
彝陵之戰,白帝托孤。先生欲報先帝知遇之恩,六出祁山。然每每無功而返,何為?阿斗之掣肘也。阿斗愚懦,先帝欲令汝危難之時,取而代之。余輩姑且不論備之真心與否,為天下蒼生,亦當取而代之也。若由先生再假以時日,勵精圖治,何至于蜀國不興,朝廷不明,國土淪喪矣。此所謂盡小忠而失大義也。
東吳陸遜,文韜武略俱全,幸陷于八陣圖中,先生憐其才,縱虎歸山,終成大患。可謂婦人之仁也。后有詩嘆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毕壬e,豈不令后人所痛惜乎?
“亮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固復國心切,心神難安,事必躬親,殫精竭慮,以致病入膏肓也!嘆矣,況先生空有滿腹經綸,先生之后,幾人能當!先生貴為人師,亦差矣。
余讀《出師表》者,情郁于胸,中有萬丈波濤,吞云吐霧,終日不息也。然先生一顆拳拳忠貞之心,漢帝不解,左右不知,庶幾哀嘆者乎。
嗟乎,吾嘗觀三國之書,先生出祁山前,一謀士曰:“丞相,下官夜觀乾相,相星光弱而無生,非貴之所兆,不宜出行”。然先生未聽也,曰:“謀事在人,成事豈能由天也,區區天象安可信乎?”試問先生本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今卻視而不見,匆匆而行,急欲滅魏,終落得死不瞑目,懿生喜貌,蜀亡國辱。何也?先生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下臣告之,先生非不知,然蒙先帝重托,拳拳之心,無以言表,深嘆時局維艱,時不我待也。一子既下,滿盤皆輸。乃以一智之化身,中道崩殂,棄蜀而去。直讓天下嗟呀嘆惋,痛徹心扉也。
而今以事論事,凡躁者難以合謀,凡驕者難以成事,《誡子書》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先生宜善聽余逆耳之言矣。
后記:
諸葛魂斷長江,唯存幾許文,今感其忠心,固嘆時之意,丞相需見諒也。
出師表觀后感600字作文參考篇6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鼻лd之下,重讀《出師表》,仍不禁為諸葛孔明的忠義所震撼,為他的遭遇而扼腕嘆息。近來易中天講“三國”,把“三國熱”又推向一個新的高點,我也來談談淺見吧。
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在《三國演義》中已經快被描寫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蓋主啊,劉備倒是深知諸葛亮沒有什么“打貓心腸”,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對劉禪這個毫無君主資質的主公,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最終也沒能為蜀地帶來什么長治久安,如果諸葛亮真的篡權奪位,會是什么樣的局面呢?有姜維,有費祎,應該比在劉禪手里好得多吧,雖然為天下文人所不齒,可是象曹操那樣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嗎?諸葛亮當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興奮啊!可惜,諸葛亮永遠也不是司馬氏,永遠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應該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實,他應該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個死人。計劃沒有變化快,死守著對一個死人的承諾,對現實的生活來說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危險!
歷史上,人們對于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
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后感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仿佛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于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
死而后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敝T葛亮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劉備的遺愿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因為他實在是無愧于一個值得千秋贊頌的人。
越想越遠,就此擱筆了。
出師表觀后感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