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電影觀后感(精選5篇)
心理電影是伴隨著人們對心理的逐漸認識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電影類型。一大批以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為線索的優秀影片不斷打破票房紀錄,屢獲殊榮與獎項,成為各種媒體和評論界關注的焦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心理電影觀后感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心理電影觀后感篇1
電影《黑天鵝》由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導演,娜塔莉波特曼,米拉庫尼絲及文森特卡索主演,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真實驚奇的故事。
女主角尼娜(娜塔莉波特曼飾)是一位資深舞蹈演員,自幼習舞,渴望成功。在被提升為女主角后,她發現自己被困在與另一個舞者——莉莉(米拉庫妮絲飾)的競爭之中。隨著演出日子的臨近,尼娜的壓力越來越大,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精神問題。
電影結構緊湊,故事敘事有條不紊,現實與虛幻相互交織,多種意象的使用,更是作品顯得連貫,扣人心弦。片子中最令人影響深刻的莫過于顏色和鏡子的使用。
首先是顏色。該片的顏色主要有黑色、白色、粉色和灰色。其中又以黑白色為主,為影片籠罩了一層陰郁的色彩。
白色是純凈的,無暇的,正如白天鵝一樣,美麗、優雅,也如其一般追求完美。主人公尼娜一開始是以白示人的,素凈的臉龐是白皙的,圍巾是白色的,舞衣、舞鞋也是白色的。這種對顏色的一致要求體現了尼娜對完美的極致追求,同時,也可將其理解為一種強迫癥的表現,對細節吹毛求疵,這種自我束縛是尼娜不堪重負,最終產生精神問題,不時出現幻象的原因之一。
與之相對的是黑色,劇中另一女主角——莉莉,是黑色的代表,無論是衣著、外表,或是行為、動作無不顯現出黑色的魅惑力量。整部影片也可以看做是尼娜從“白”向“黑”轉變的過程。劇中,尼娜為了保住女主角的位置,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有違本性的行為,使自己變得更加性感、有誘惑力、更加符合編舞約翰(文森特卡索飾)的要求,真正從白天鵝轉變到黑天鵝。依我看來,“黑”并不是邪惡的象征,他代表的是一種更加富有張力的力量,他是狂野的,充滿魅惑的,他代表了內心的欲望。
其次要說的是粉色,有人說粉色象征著尼娜最初的純潔,在我看來不全是這樣的。從影片中,我們不難發現,粉色主要出現在尼娜的房間里,粉色的墻,粉色的飾品,粉色的用具,而這些集中出現在她的家里,換句話說就是尼娜母親的控制范圍內。粉色可以看做是小女孩的顏色,而這種顏色多是母親在女孩年幼時為女孩營造出來的顏色,她很美,很溫暖。可是問題是,尼娜已經28歲了,她年輕漂亮,應該擁有許多朋友,可我們并沒有從影片中找到尼娜在舞團外的朋友(當然,那兩個在夜店認識的男孩不予考慮)。不管什么事,尼娜總想與母親分享,可到了后來,她卻無法忍受母親,拒絕她甚至傷害她,這就可以說明問題了。尼娜的母親年輕時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員,因為要生尼娜,放棄了舞蹈,他便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傾注在尼娜身上,小的時候,她強迫尼娜跳舞,長大了控制其生活、朋友,母親的期望與控制也是尼娜不堪壓力的原因之一,所以在這里,我更傾向于把紅色認為是冷暴力的象征。
接下來說說鏡子,這里所指的鏡子并不僅僅是客觀存在的鏡子,一切能反映事物形象的`物體都可成為鏡子,比如水、窗戶甚至人。鏡子里的世界亦真亦幻。
鏡子顯現了真實的生活。尼娜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鏡子,舞廳里的巨大落地鏡,家里的折疊式鏡子,明亮的鏡子照出了尼娜的全部,優點、缺點,就像一雙雙眼睛,冷酷地盯著你。這是來自隊友的覬覦,是來自約翰的壓力,還有來自母親無處不在的控制,在這樣的密切注視下,尼娜的壓力急劇上升,她恐懼缺乏安全感,精神的崩潰也是必然的事。
鏡子同樣是虛無的。尼娜常常從鏡子中看到另一個自己,另一個邪惡的,使人驚懼的自己,而這其實是尼娜心中擔憂惶恐的顯現。他人也是鏡子。夜店里尼娜遇到的一個男孩說:“哦,原來你是舞蹈演員啊,難怪你們長得都一樣?!痹囅胧澜缟系娜硕寂c自己一樣那該多么可怕。而芭蕾舞團卻恰恰營造了這樣一個虛擬的世界,相似的衣物,一樣的發髻,一樣的動作,讓人分不清,究竟我是我還是別人是我?,F實與幻象一片混沌。鏡子里的世界捉摸不透,但可以從中窺探到人類的潛意識。在演出間隙,尼娜用鏡子殺死莉莉,即可反應這一點,尼娜希望排除一切障礙,但她出現了嚴重的幻覺,以至于把鏡子中的自己當成了莉莉,以至于傷害了自己。
影片的真實與虛幻相互交織,正是依靠種種意象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部享譽甚多的片子。
心理電影觀后感篇2
每個人,都有童年,而每個人的童年,也各自不同,《淺藍深藍》心理電影觀后感。童年似一杯濃濃的咖啡,暖到你心窩,童年似一壺淡淡的茶,讓你回味;童年似暴風雨的彩虹,五顏六色,炫麗無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讓人留念;似那彎彎的小路,伴你成長。風兒不能將這溫馨回憶吹飛;雨也不能將這感人旋律阻止,只有陽光將它照耀,將它保存。
片中的豆丁,是一個個性的孩子。他自信,開朗,但卻有點兒驕傲,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直到某一天,一個新來的,自稱"大王"的小胖子結束了他的輝煌。他被打敗了!伙伴們一個接一個的離他而去。"膽小鬼",他心里寂寞,卻犟著一張臉。他決心要打敗那個自稱"大王",橫行霸道的小子。
豆丁一次又一次的反擊,最后認定自己不能打敗他。他對命運低下了頭,對"大王"的話惟命是從。他開始消極應對現實。
因"飛機"事件,他開始重新拾回自信,朋友們也明白了各自的過錯。他又向"大王"發出了挑戰書。"大王"自然對這件事滿不在乎,繼續挖苦他。哨子再一次吹響,"大王"沖在了前面,而豆丁因為體質弱,落在了后面。正當"大王"遙遙領先,自鳴得意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讓他不禁冷汗直冒。他是個十足的"旱鴨子",當然,游泳對他來說就是下地獄。隨后趕來的.豆丁最后超過了他,贏得了勝利。
豆丁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是的,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人沒有欠缺,那就構不成這個和諧的社會。
讓我們從淺藍玩到深藍,從童年步入青春?;仡欁蛉眨雇磥?
心理電影觀后感篇3
有一種愛,叫做海枯石爛,生死相許。兩顆生命長在一起,靈魂纏繞,唯有相濡以沫才能存活。一旦分離,兩處殘缺,生亦再無可戀。
化蝶之美,人間不能成全,就用生命來換得永恒的相隨。就如不容于世的歌者,彈一支力不能勝的曲,終于弦斷帛裂。那最后凄厲的回響,決絕的悲鳴,凄極婉極,正是最勾人心魄的境界。
但還有一種愛,偏偏不叫你哭。不管現實如何殘忍難堪,這愛卻叫你滿懷信念,能夠更加義無反顧地相信生命的美麗和值得珍惜,叫你永不放棄,哪怕是生死相離。
《失樂園》讓我看到殉情的絢爛,如同凋零剎那菊花的慘烈盛放,黑暗中的一束耀眼血光;而《美麗人生》讓我看到愛的另一個出路:只要陽光在心里,世上永無黑暗。電影中那個長相平庸、行為滑稽的男人,用盡每個機會和時刻給自己的孩子和不能相見的同在集中營倍受苦難的妻子信念和快樂。當他一次次向兒子編造美麗而蒼白的謊言,當他膽大包天地胡亂翻譯納粹軍官的指令、溜進廣播間大聲呼喚心中的公主,當他把留聲機的喇叭推到窗邊好讓遙遠的另一扇窗戶里睡夢中的妻子聽見,我被這個偉大的男人感動了。他的勇敢是源于他心中的愛還是源于他天然的樂觀信念和對美好人生的向往?這個平凡而超級偉大的男人,他的愛和對美好人生的信念不僅支撐和保護起他的女人和孩子,也讓集中營里每一個他身邊的人懷有希望,永不放棄。
這個意大利男人告訴我,生命從來就不是輕賤的東西,人生如此美好,我們理當熱愛和珍惜。而愛,為生命建立了最廣博和堅強的支撐。我愛你們,就像愛生命。
哪怕是最后的那幾聲槍響,生命的隕落成全了兩個健康、積極的生命。孩子永遠保有夢想,女人永遠堅強樂觀,愛永遠是她們心中不滅的陽光。
心理電影觀后感篇4
活潑樂觀的意大利青年圭多是個猶太人,他來到小鎮阿雷佐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于與多拉結婚,并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墒?,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為了不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試圖讓約書亞以為這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游戲”的最高獎賞。
片中,圭多的幽默與智慧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面對納粹,他告訴兒子,這只是一場游戲,并且樂觀地過好每一天。他從不唉聲嘆氣,從不絕望,他只有一個信念——幫助大家逃出集中營。
面對逆境,我們應該怎么做?有些人會像圭多一樣笑著迎接挑戰,始終相信“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庇行┤藙t會手足無措,猶如大難臨頭,失去斗志。沒有哪個人一生走來是一帆風順的,那些功成名就的藝人、作家、運動員無一不經歷風雨。貝多芬失聰,卻成了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張海迪殘疾,卻成為了一名偉大的作家……他們并不幸運,只是面對逆境時,他們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鑄就了他們不平凡的人生。
我們不妨按照圭多所說的,把逆境看作是一場游戲,扮演好屬于我們自己的那個角色。游戲是會結束的,風雨過后,我們會見到彩虹。
人的一生難免坎坷與挫折,有時甚至遭遇“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尷尬境地,經受“雪上加霜”的磨難考驗,關鍵是如何面對逆境,是消極對待還是積極應對。是怨天尤人還是勇于挑戰,這是不言而喻的。
別對自己說“不可能”。每一種經歷對于我們都是一種體驗,都是人生中的一朵美麗之花。我們把希望交給遠方,把生存的體驗交給自己。
我們會發現,用常用的方法切蘋果時,我們看到的是半個丑陋的核兒,如果把刀橫過來,你會發現一顆小星星在里面。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尋找,你就會發現令你驚嘆的美麗和快樂。
心理電影觀后感篇5
在又苦又累的遠足過后,晚上真的好好休息一下,于是我們就看起了《美麗人生》。
男主人公看起來見自我先一個小丑,明顯就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之后她愛上了女主人公,盡管是身份多少不符,以為是意大利的貴族,一位是猶太人,但卻阻擋不了他們深深的感情,最終他們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小男孩。
或許你認為故事已經結束了,但這卻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他們一家幸福地生活了幾年后,他們的噩夢開始了。因為男主人公是猶太人,所以他就被意大利人拉去征兵,當然孩子也逃脫不了這個悲慘的命運。可是他們被抓后,父親不想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情的真相,于是他騙孩子說,我們在玩游戲,只要積滿一千分,便能夠開著坦克回家。當孩子看見父親正在做苦工時,不禁起了疑惑,可是父親卻說他們是在做坦克,當孩子要找媽媽時,父親卻說,只要有了一千分就能夠開著坦克找到媽媽了……母親雖然是意大利貴族,但她放心不下自我的孩子和丈夫,甘愿當作猶太人做苦工,甘愿受著最低級人類的生活。最終這座城市被另一個國家攻陷了,眼看著就要解放了,可是噩運又再一次降臨到男主人公身上。在解放前夜男主人公為找到自我的愛人,不幸中槍身亡。第二天,孩子走了出來發現了坦克,并隨著坦克找到了媽媽,并與媽媽永遠地生活在一齊……
當我看完這個故事后,我不禁淚如雨下,我不敢相信,故事就這樣結束,男主人公就這樣為了自我深深愛的人永遠離開了人世,就在解放前的那一夜……父母永遠是身邊最愛我的人,或許在此之前我不那樣覺得,可看完這個故事后,我卻深深地記住了,父親為了自我的孩子幸福、歡樂,一向在欺騙孩子,直到最終。孩子也不明白事情的真相,這個父親善意的謊言感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這個父親只要孩子好,寧愿自我再苦再累那也值得……
只要當了父親的人,不管是誰都會變的偉大,都愿為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