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專題講座觀后感(精選5篇)
在中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拔摹钡谋玖x,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傳統文化教育專題講座觀后感,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傳統文化教育專題講座觀后感(篇1)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號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現在哪里?都值得認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道和術,道家之道,儒家之術。從內容上看,很難判斷他說的對還是不對。
說他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包含著道家、儒家思想,也有著關于道家之道、儒家之術的闡釋。
說他不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術。其中還有更博大精神的內容和對人文、自然、宇宙萬物的精準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煉而成的抱樸守拙、清靜無為、天人合一,自然圓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種豁達、達觀、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養、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在于棄鬼神,而信人倫。將一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著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確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展過程用一個周圓表述。
數數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67890是成數。生數和成數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數據。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解釋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的土壤、遇到諸多適宜的溫度、濕度、養分、水分、各種氣候環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誕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就是一次生命創造的過程。從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無限,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瀚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過程。將這兩個生成過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生命。和人之德,親近天地、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人類只有和衷共濟,才能繼往開來。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圓融一體,舍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大胸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于此。
傳統文化教育專題講座觀后感(篇2)
聽了王財貴教授講了中華傳統文化,讓我深受教育,他經典的演講升入人心,開始重新反省自己到底了解傳統文化多少,中華傳統文化觀后感。
王財貴教授其中的一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從小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不要做文化的侏儒,是啊,在當今這個社會有多少人知道學會感恩和孝道,知道感恩的真正含義,知道怎樣生活才道德,怎么樣做人才不會失去尊嚴。現在的我為人母親了真正體會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熟話說”養女才知父母恩“真是一點都不假。弟子規,我們可以發現首孝悌是當頭第一篇,“百行之首,以孝為先”。就是告訴大家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沒有父母,當然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愛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觀后感《中華傳統文化觀后感》。這些道理都很淺顯,但是生活中,我們在理所應當的享有著這些的時候,卻常常少了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道德準則,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會,不愿感恩。的確,_的文化傳統讓我們很難從口中說出“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然而,這不應該是借口。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愛的感情基礎。所以,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誨之恩,感激朋友的幫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幫助自己的人。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常常是細小瑣碎卻無微不至,不僅常常被我們覺得就應該是這樣,而且還覺得他們人老話多,嫌煩呢。其實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為,父母是上蒼賜予我們不需要任何修飾的心靈的寄托。
當我們遇到困難能傾注所有一切來幫助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受到委屈,能耐心聽我們哭訴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犯錯誤時,能毫不猶豫地原諒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取得成功,會衷心為我們慶祝,與我們分享喜悅的,是父母。
百行之首,以孝為先。讓我們好好孝敬我們的父母吧!
傳統文化教育專題講座觀后感(篇3)
一年多年前常聽聞諸多居士提起,《傳統文化講座》這個話題,因當時自己看經書的時間,看諸位法師講經牒片時間都不充足,也就無閑暇時間看居士講座的牒片了,近來身邊居士對《傳統文化講座》反響很大,都說很受益,我就看看到底講的是什么?
看了一期講座后,幾位善知識引用圣賢古訓,綜合自身境況,以身說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真的很鼓舞每位做好人,行好事的士氣。如普門品中: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修清凈行之人}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弘揚傳統文化的諸位善人,就是當今社會的活菩薩,雖然有幾千人幾萬人看了他們的講座,贏得臺下片片掌聲,但能有幾位聽了傳統文化的人回家給父母鞠躬,為父母洗腳,不圖名不戀利的。同時也折射出,現在人的普遍現象,光學不練,光思不進,光想不為之陋習,如果有一半人能做到,那么聽講座的人,怎么會有一大部分是學佛的?
傳統文化和佛學相比,{不是說傳統文化不好,想闡述學佛人熱看傳統文化},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些道理,不就驗證了佛法的宗旨因果關系嘛,想學佛,須先皈依三寶,佛{覺而不迷},法{正而不邪},僧{凈而不染}。想學好佛,有蓮池大師編輯的《學佛行儀二十四章》,在去年我們講解過,當時在我們寺院聽講的居士和現在聽《傳統文化講座》的人在臺下鼓鼓掌有何區別?佛法的哪一點不比《傳統文化講座》講的透徹,表述得圓滿,三皈依,八正道,六和敬,六度,四恩,八難,三毒等等,只要你做到了其中之一,你還需要聽講傳統文化嗎?我覺得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退步,而不是在精進,證明你根本也沒有認真的學佛,你的行為不就如黑熊掰苞米,拿一個掉一個,最后花費了時間,耗費了精力,啥也沒得到。沒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進步,表明他們想學好,又不知道怎么學,通過聽講,改變人生。
楞嚴經: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華嚴經:一念噌心起,百萬障門開。金剛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等等,作為學佛的,你認真看了嗎?好好學沒?難道我們不是一門都沒有入,就想入多門,看著碗里的,惦記著鍋里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傳統文化教育專題講座觀后感(篇4)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通過學習、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和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二是學習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傳統文化,人生寶典。
傳統文化教育專題講座觀后感(篇5)
任時光匆匆流去,歲月侵染幾層煙火,我心依繾綣幾分墨香,于一盞茶的間隙,手捧一書,在光陰的罅隙撿拾幾片落紅,問一場繁華落寞后的歸宿是否是今生無法逃脫的宿命。然卻尋遍千般皆不是,微覺情深為心困。
偶然熏得花香為風起,時而深的智慧為博知。若不是世間種種緣分結識于相逢的路途,就不會有共賞煙霞、同度良宵的機會。也許,昨天的我依然在探問溫煦的陽光今日打在誰的臉上;也許,今天的自己依舊在為昨日的瑣事耿耿于懷;也許,此刻的我在鍵盤上敲打著往日的無奈和彷徨……但有一點我始終堅信,那一次受益或許不是終生的卻是深刻的。自從接觸傳統文化后,我常常思考,這一生的多數所得所習,或許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的,若不然,每一個個體普世的道理怎會有共性了?與此同時,我也發覺差異化在習得的知識的同時是必然的。學習傳統文化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具體而言與人、與自然。
為人之道,不容小覷。人活一輩子,尋求的最終意義縱然無法摸清,卻也基本知曉為人之道的重要性。論語里曾說君子是為人的一個方向標。但是世間百態千變萬化,眾生百相迥然不同。如何讓眾生心境的參差不齊修得齊頭并進,共度幸福人生了。我想那必然是修心、知性、感念、物化、行知方可驀然回首探尋人生幸福的真諦。然而在這過程中傳統文化之道無時無刻不行在心中,用在其中。
回想起自己的那次經歷,雖說奇妙,卻也生發著幾分感恩,幾分欣喜。自從偶得傳統文化之道的洗滌,心境漸覺清凈,內心諸多喜怒哀樂也知是身心無所依傍,內景無所展望所致。故而知曉其本源,方覺剎那間心驀地清明,原來智慧均在古圣賢為人之道的言論里。說起為人之道,從字體而言,是可以比擬為兩個相投的個體相互攜手才能描繪"人"字的立。而在與人之道時,知其最重要的是為德之心,人之倫常、人之關聯皆是人之本性所發。而這其中的各所及之道理都源于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是我們祖先長期積累的經典。學習這些道理后便覺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的,尤其是在卷帙浩繁的書籍里傳遞下來的傳統文化更是讓我們現代人受益匪淺。若春風拂過大地,潤澤著萬物回春的向榮,似夏荷沁帶著幾分清雅,酥醉著行人駐足流連,傳統文化的精髓何止這般的迷人和令人沉醉在其中了。想到世間萬物的和諧相處,不由得覺得為人當因入萬物的智慧之中。當將其自己植入一片靜謐的天空下是否會陶醉著眼前的風景,是否會想那自然的和諧是如何運行的如此完美了?豁然開朗便知,在傳統文化的天道之理里早已將任何自然之循環之道融入在其中。
常言道話不投機半句多,人不學不知道。若此刻凈出塵世,不求聞訊世間種種,我想那必是清修者尋到萬物皆空之想,萬物皆因一場繁華而落幕。而這起源于人與自然的一種自生自導的果。眾生都是修心之人方可名萬物皆有最好的歸宿,然眾生卻不得其扼要之精。故而覺傳統之精華不慎重要,故而丟棄學習的能動意識。自從學習天道之本后,我時常省內而看外。塵世非渡空境,而知世道之理,萬物運行之本,非為道呼所名,而曉其義。人與自然萬物若行之合一,當會皆大歡喜。如果我們一味的索取,甚至在基本的規律面前不合乎自然的法,那后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最大受惠的是人和萬物的共生體,而不是人本身孤立的個體。順乎自然之道,我發覺認識是在失去時變的寶貴。如我們真的在抓住時就明理之源,自然會在發生前僅僅握住,那時就已然與不和規律的線相交,也漸漸更加和諧自然。至于人與萬物皆因一場相遇而關聯,何苦破壞彼此對于個體本有的認識。我想自然的事物本身不再重要,若不然,驚訝怎會出于不自然的感覺了。人與自然,難分離,人與萬物皆由自然道法運行。素來平添幾度離合,不因四季的更替,不因人的改變,這既是自然,也是人與自然可以共存的最基本的法。
恰逢春雨潤無聲,一場雨落添新顏。沉寂許久方可知,有些相逢是緣。來到學校的時日,一直對傳統的文化存于心,卻不想那久之未曾滋潤的心,適逢甘露降入心底。那份小小的感動是有的,那份戰戰兢兢的心情是迫切的。學校的幾次學習使我原本的初心有了種新的回歸?;叵氘敃r初中的日子,那時的感覺意猶未盡?,F今雖然少有觸及,卻也明這些道理對人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輕輕地我走了,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那手,卻帶不走那份感動。如果說一次遠行意味著下一次新的征程的結束,我愿將那份心底最虔誠的感動影響著更多的人,將心底最美的風景分享給和我下一次一路同行的人。前方之行,無所顧及。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路,我看到了志同道合的人,這一路不說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的落寞。這一路有你們,這一次不說道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來一切都是如春花般絢爛,似夏荷般淡雅,猶秋葉般靜美,當雪梅般凌然。心在遠方,路在腳下。未來的路還很漫長,這一路走來我們感恩老師的辛勤付出,更覺得學弟學妹們——你們的努力更加讓基地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受到更多人的感動,影響到更多的人。"行百里者半九十",繼續前行,繼續帶著學習傳統文化的理念去踐行,去影響更多的來者。
風輕輕掠過我的耳畔,我打開掩合的書,慢條斯理地行動起來。那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彷佛在我心里來回的傳遞一個信念,那就是:"終于等到你,還好沒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