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生愛國電影的觀后感(7篇)
愛國電影可以涵蓋歷史、戰爭、思想教育等多種領域,通過不同的故事展現愛國主題,體現多樣性。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有關高中生愛國電影的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學習。
這部劇畢竟與我們的這個時代相隔甚遠,我給的評分不高并不代表這部劇拍的不好,可能是時代的變遷,背景的不同,藝術的表現形式讓我有不同的感覺。不過,總歸我們應該向紅色經典致敬!
老師說:“電影跟書還是不同的?!睍?,我是沒有看過;單從電影中,我看到了主人公林道靜內心的成長,從余永澤到盧嘉川再到江華,她完成了從戀愛到革命的轉變……
林道靜從一位想要輕身的花季少女,轉變為為祖國奮斗的一位有理想的知識女性。這期間她離過婚,也坐過牢,這些即使在現在看來,她也是一位很膽大、有個性的女子,可見在那個年代,做出這些舉動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氣。
那個時代,雖然時局混亂,但是卻思想開放,青年們熱血澎湃,雖然有人追逐名利;有人沉淪墮落;有人喪失脊梁,但正是如此,才更加體強化了女主人公的形象。
書上說:楊沫從女性心理體驗出發,把小說中的女性作為女人來描寫,體驗她們的心靈與感情,這些描寫使《青春之歌》充滿人情味與抒情美。
楊沫的《青春之歌》創作于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革命之火依舊燃燒著的年代,楊沫將自己的人生經歷結合當時盛行于文壇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當時文學的熾熱主題,寫了這部反映中國三十年代的一代人的成長故事。
楊沫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在當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時,受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影響,并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個經歷也被運用到《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林道靜身上。
楊沫既是原著作者,又是電影《青春之歌》的編劇,其自身的烙印必然十分明顯。作為成長類小說,它具備自敘性的特質。楊沫在創作的過程中,與其說是在虛構一個故事,倒不如說是在對自己人生經歷的一次梳理。成長類小說當中有非常豐富的情感語匯。在十七年電影文學中,不同于過去才子佳人式的封建主義愛情觀,固有的創作模式就是革命+愛情。但是楊沫以自己豐沛的情感語匯,打造出了一個極具女性心理和性別認知的主人公。
林道靜厭惡被安排的婚姻。林道靜出逃,是為了躲避母親的包辦。隨后,余敬唐想要把林道靜嫁給市長來求得自己的地位的保障,林道靜對此寧死不從。這兩件事都表現了她對愛情的主動權的重視,她渴望的是真實的,精神上的愛情。
余永澤的出現,是林道靜對生的希望。林道靜最初是愛著并崇拜者余永澤的。在與余永澤這個書生的愛情里,林道靜的細膩溫柔和對愛情的渴望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后來的生活中,慢慢地暴露出余永澤人性的缺點,讓林道靜漸漸地發現他的本性,發現他庸俗、自私、一心只注重個人瑣碎事務的真面目。這也導致了后來林道靜的離開。小說與電影的處理上,是有所區別的。小說中的分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內心的矛盾是此起彼伏的;而電影中將這一過程改編得更加簡單粗暴,這跟電影把政治立場和人的道德水準對對接有很大的關系。電影中也多次強調了人的階級屬性決定道德水平。
之后,林道靜真正愛的人出現了。北大學生的聚會上,一直渴望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林道靜深深地被盧嘉川慷慨激昂的言論所吸引,他富有生命力的言談準確無誤地道出了林道靜內心對激情的渴望,在她看來,盧嘉川這樣活著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活著,也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人來到這世界上的真正追求。盧嘉川可以看做是林道靜放眼看世界的啟蒙者。
最后與林道靜組成家庭的是江華。江華是林道靜出走后的入黨領路人和革命的帶領者。林道靜與江華走在一起,更多的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他們都認為個人事小,革命事大,在民族危亡時期,個人家庭都應該從屬于革命事業。在電影和小說的最后,他們兩人融入了洪洪的革命人流中正揭示了這一個主題思想。
林道靜生命中遇到過三個男人,她都從中汲取了成長中所必須的養分。用現在的話來形容,林道靜更像是一個“海綿女”,高情商,有思辨精神和女性意識,善于把握人生的每個機會,從經歷過的男人那里偷師學藝。林道靜在成長的路途中,從青春洋溢的女知識分子成長成一個無產階級女戰士。
《地道戰》“地道戰,嘿,地道戰”每當這首歌縈繞在我耳旁,便就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使我不由分說地抬起頭,望著屏幕,久久不能釋懷。心中涌出一份沖動、一絲緬懷、一抹痛恨、一縷埋藏于心底的愛國之情。
日本給中國帶來的傷痛我們是永遠難以忘卻的,也是不能忘卻的。1945年8月15日,這是一個改變中國悲痛命運的日子,日本無條件投降,結束了戰爭的局面。
地道戰更是抗日戰爭的一個突破。移動、躲藏、攻擊,傳遞信息都很便捷,使敵人摸不著頭腦,疑心重重,就如玩心理游戲般,把敵人玩得團團轉。這實在不得不欽佩那時的中國人,創造出這么令人為之感嘆的地道,真可謂是中國英雄兒女智慧的結晶?。∷麄兠鎸翢o人性的日本鬼子的攻擊,卻一次一次,又一次堅強地堅持下來。而支持他們的則是他們胸口的一把熊熊大火,一份愛國的情感,把國家的榮譽放在了個人的利益之上,不畏懼死亡,堅持到最后一刻,有的則死在了戰場,但他們明白: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9月30日星期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看了一部電影——《紅領巾》。
這部電影的內容是:四個現在二十一世紀的孩子,一天上山游泳時,有兩個男生忘記帶泳褲,就用四人的紅領巾當泳褲。正當他們游的時候不小心掉入了時光隧道,來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并遇到了四個共產兒童團團員:鐵柱、八妹子、馬原和二娃子。四個共產兒童團團員得知他們不是壞人后,其中一個少先隊員郝強悄悄地把馬原的手榴彈偷走去打敵人了。二娃子為了找郝強,自己被敵人的子彈打中了。最后,鐵柱他們為了把少先隊員他們送回時光隧道,也都犧牲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我們要學會尊重,學會珍惜。我們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正如紅領巾,我們要尊重紅領巾,才對得起用鮮血染紅紅領巾的革命烈士??!紅領巾是寶貴的,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更該珍惜這條用烈士鮮血染紅的紅領巾,它帶給我們的是現在美好的生活,它帶給我們的是少先隊員的光榮與責任。
革命烈士為我們為而犧牲,只把染滿鮮血的紅領巾留給我們。我們要珍惜紅領巾,尊重紅領巾!
今天,我看了一部愛國的電影《紅海行動》。這部電影中,我感受到了中國海軍的英勇無畏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同時,他們的愛國情懷把我深深地震撼了。
《紅海行動》這部電影講述了游輪“廣州號”遭到了海盜的襲擊,中國海軍前來救援。埋伏在游輪上的突擊隊隊員和觀察員正在觀察海盜的一舉一動并想辦法把他們手中的人質安全的救下來。在那樣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既要射死海盜,又要保證人質安全,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比起那些英勇無畏的戰士們,我們就像是在溫室里被主人倍加呵護的花朵。
“雖遠必救,再難必援?!边@是中國海軍的真實寫照。在一個個危險重重的時刻,戰士們挺身而出,他們讓我知道什么是“勇者無懼,強者無敵”。只有祖國的強盛,才能讓我們過上現在平定安寧的生活。
“我們是中國海軍,你即將進入中國領海,請馬上離開?!蹦晴H鏘有力的聲音,有著一股不可侵犯的堅硬的力量,這讓我感到十分自豪。是中國的人民一根汗毛都不能動,是中國的東西一克也不能搶。
在與海盜斗爭的途中,我國海軍的人也減少了。他們雖然身死,但精神卻永遠都留在我們的心中。我很自豪我們的祖國能有這樣舍身忘死的戰士來保衛祖國。知道為什么能使他們這么舍身忘死嗎?那是因為他們擁有著一顆愛國的心!
我希望世界和平,再無戰亂。讓和平之神永駐人間!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了一部愛國電影《地道戰》,看完后我心情非常激動。
影片講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和日本敵人打仗,中國人打不過敵人,就躲到地道里去。為了保衛自己,消滅敵人,他們把每家的地道都連接起來,出口做的很隱蔽,并且能夠防水、防火、防毒。
他們堅持在地道里跟敵人打仗。他們把房子的門窗都用磚頭堵住,弄出幾個小洞,把槍伸出去打敵人,或從出口扔幾個手榴彈炸敵人。敵人把水灌到地道里去,他們用一根排水管把水引到河里去,敵人把毒氣扔到地道里去,他們把洞埋起來,讓毒氣一絲也進不來。最后,武工隊來了,把碉堡炸掉了,中國人取得了勝利。影片最后響起了“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振奮人心的歌聲。
今年支援武漢的白衣天使和抗日英雄一樣,也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是我們最尊敬的人。
現在我們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千千萬萬的英雄,我現在要努力學習,長大后把祖國建設的更美好!
前天我看了一部比任何其他我看過的電影都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比較特殊的是由于拍攝年代久遠,它是一部黑白片。地道戰,顧名思義就是用地道進行戰爭,它主要講了在抗日戰爭時期老百姓為了躲避敵人,想到要挖地道敵人來時就躲在地道里,可是敵人發現了地道,往地道里放火放水,要不是軍官受了傷老百姓就慘了,后來老百姓發現,光躲是沒用,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打地道戰,成功打敗了敵人!
當我看到老百姓用地道打鬼子的時候,我感到十分驕傲,鬼子被打得魂飛魄散,靠著墻休息時還會被突然伸出來的槍擊中,我們中國也不是好欺負的,你欺負我,我就會加倍還給你,從這里我就能體會到當時老百姓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在電影中大家發現,藏在地道里,光躲不打是沒用的',就立刻想辦法越過困難,可是在現實中我有時并不能越過困難,而是退縮,就像有一次爬山爬到一半就累了,后來就不肯爬了,后來是爸爸把我背上去了,看了電影后我十分慚愧,在那么大的困難面前老百姓也能解決,而這點問題我都解決不了,真是羞恥。
我建議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這部老電影,它會帶你穿越回1942年,感受老百姓的智慧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