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科技訊 9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首次尋求收購對象,是件費心費力、但風險和期待并存的事。發展是每家企業的核心目標之一,做出正確的收購決策也許能夠顛覆現狀。此外,并購的成功率并不高。研究表明,三次并購中有兩次可能失敗。那么如何保證第一次并購嘗試能夠初戰告捷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充分了解投資計劃書
對于此次收購將如何為企業增值,投資計劃書首先應當清晰、具體地進行闡述。此外,還應涵蓋有助于推進總體戰略的具體目標。而且領導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應當能夠對收購目標達成一致的認識。
投資計劃書是一切收購活動以及收購后事宜的重要依托,不僅可用于指導交易完成前的數據收集工作,也是交易后追蹤和判斷收購成效的衡量依據。
確定“首要事項”
對首要事項的判定影響著收購價值的實現。著手開展這些事項前,需先花費時間來識別什么是“首要事項”,需要收集哪些數據來對每個事項進行徹底評估。
不必力求通曉收購對象的方方面面,而把精力集中在首要事項上,如顧客綜合狀況(增長速度、收購成本、顧客終身價值、顧客流失率)、員工資歷(閱歷、經驗、雇傭合約)以及彼此企業文化的契合度。
保持客觀
初創企業可能具有突破性增長的潛力,這雖然誘人,但不應當影響到我們客觀判斷的能力。在評價是否繼續推進收購時,保持客觀立場非常重要。把自己視為一名法官,對事實和數據進行綜合權衡和考量,而不是跟著感覺走。
讓多人參與其中,也大有裨益。接納不同觀點,傾聽他人的疑慮,有助于避免主觀偏差。設定具體的時間節點,同團隊成員共同討論首要事項,并慎重決策。時不時參照計劃書,并判斷繼續收購進程能夠創造預期的價值。
善于溝通
讓顧客、員工和董事會等利益相關方保持良好溝通是很重要的。如果溝通不夠及時透明或者彼此無法做到適度體諒,再完美的收購計劃都可能功虧一簣。
收購意味著改變,改變滋生不確定因素,進而產生阻力。溝通則有助于打破僵局。為所有利益相關方創造順暢的溝通渠道,能夠消除這其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雙贏。站在他們的角度進行思考,創造機會讓各方能夠公開、直接地提出問題,這種換位思考的溝通能夠促使各方積極參與到收購所引發的后續改變中,而不是消極被動地適應變化。
前路漫漫
解答“買還是不買?”只是漫漫長路的開始。收購一家公司和從中獲益是兩回事。能否實現投資目標,將取決于如何經營合并后的新公司。
大多數初創公司習慣于高速運作,但對于合并后的公司,加快腳步未必是良策。兩家公司實現真正的融合需要時間和持續不斷的努力。在全速推進合并前,需要對被收購的公司進行充分了解,并且對收購后的事宜持續投入資源和精力。對合并進程要實事求是,不可脫離現狀。
【拓展閱讀】
一般的創業者,很容易忽視創業資金問題上的會計成本,有可能導致將來出現財務危機。
創業者雖然滿腔創業熱忱,但如果缺乏理性思考和周全的計劃,認為賺錢非常容易,在計劃上低估了會計成本,將會給企業帶來很大危險,那會給創業者帶來營運上的周轉不靈,資金不夠用。
所以,一定要恰如其分地計算出會計成本,之后就不能隨意改動。也不能把成本弄得過大,因為創業初期賺錢較難,成本太大,使得收回本金的機會減少,打擊創業信心。
在增加現金流入方面,除了想方設法提高銷售之外,還可以通過提高顧客付款速度來實現,例如,讓顧客30天內而不是60天內付款,就可提前30天收回現金,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會給急需現金的新創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為避免發生資金周轉困難的現象,最好是珍惜手上的現金,盡量保存。如果不是非常必要,那么能租房子與設備就不要花巨資購買。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創業者,明知房地產即將升值,在創業之初也寧可租用辦公室而不是購買寫字樓。不要為了表明自己有實力而大量購買設備,盡量留出多現現金作為創業的儲備力量。
另外,在宣傳費用上面,一定要慎重,宣傳雖有必要,但企業真正成功并不靠它,所以在創業之初不要花大量的錢搞宣傳,以致拖垮企業,要知道,宣傳費用產生實際效益是要花很長時間的,所以,宣傳只要到位就行,不能影響到資金的流轉。
創業者通常容易在計算毛利上犯兩個較極端的錯誤。第一種就是對自己的產品沒有信心,害怕與人競爭,將毛利訂得很低,很可能出現商品賣光卻無利可圖的現象。
另一種就是由于不了解市場規律,希望賺得越多越好,將毛利訂得很高,導致商品賣不出去,形成積壓,由于沒有生意,利潤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要恰當地掌握好自己的收支平衡點,
對自己的資金支出與收入有較清醒的認識,這樣才能定以合理的利潤率,使自己的生意一帆風順,保持資金流轉暢通,讓創業成功的機會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