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糧通常是指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大作物以外的糧豆作物,具有很好的保健養生功效,所以一直也被追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雜糧行業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國雜糧行情態勢——進口增加出口下降
4月19日,由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主辦的2018年春季中國國際小宗糧豆大會在山東青島召開,來自國內外的近300名專家、代表參加,食土商會會長邊振瑚致開幕詞。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我國雜糧雜豆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以促進企業系統謀劃貿易與經營行為。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柴巖說,目前全國雜糧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全國雜糧面積約1.2億~1.4億畝,雜糧占全國糧食面積約6%~7%;雜糧總產量約1800萬~2200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約3%~4%。雜糧面積有增有減。如谷子面積增加,糜子、蕎麥面積下降。
柴巖稱,雜糧(包括豆類)曾經是是我國重要的出口農產品。2009年開始雜糧出口量下降,2017年出口豆類46.2萬噸,谷類出口7.5萬噸。2014年以來雜糧進口呈上升趨勢,并以谷類進口為主,2017年進口谷類1430.9萬噸,進口豆類136.9萬噸。
煙臺鼎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尹華偉表示,2017年中國進口豌豆128.5萬噸,其中山東口岸進口量最多,占中國進口總量的55%左右。
尹華偉說,從2018年3月下旬開始,一些大的糧食和飼料貿易商以及工廠已開始采購豌豆用于常規的飼料原料。豌豆進入傳統飼料行業,是2018年中國對豌豆需求方面的最大變化,也是自1994年中國開始進口豌豆以來的最大變化。由此看來,2018年豌豆的進口量會有一個井噴式的增長,特別集中在5~10月份。
中國國投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油脂油料食品部經理常楓極認為,自2016年起中國實行“走出去”戰略,回運種植于俄羅斯的亞麻籽數量逐年增長。隨著俄羅斯亞麻籽進口量增長,滿洲里、呼和浩特已成為除天津口岸之外的兩大亞麻籽進口口岸。中國亞麻籽產量穩定在38萬~40萬噸,僅次于加拿大。而每年國內的亞麻油需求量約30萬噸,所以亞麻籽的年需求量則在75萬噸左右,進口量需穩定于35萬~37萬噸。
大連萬潤谷物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保永在作2018年紅小豆產情分析時表示,未來產地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不高,不排除新糧上市前出現供應商壓貨炒作現象,市場或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價格繼續下跌比較困難。張保永預判,國產食品級綠豆總體供應偏寬松,價格不會有太大漲幅;發芽級大粒綠豆受國際訂單增加的影響,價格下跌困難;進口綠豆常態化,逐步被國內更多地區接受,價格低廉,供應充足;近期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使進口成本持續降低,也增加了出口難度。
黑龍江省依安縣惠豐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曉明說,隨著國人膳食結構的改善,對小宗糧豆的需求將逐年上升。希望政府能對小宗糧豆給予政策傾斜,至少在育種優化方面給予相應扶持,以利于農業種植合理輪作。
雜糧雜豆走勢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營養保健意識的增強,雜糧雜豆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今年雜糧雜豆市場行情如何?
受種植習慣及區域性品種優勢影響,2017年農戶對部分品種.種植積極性較高,但個別品種存在下滑預期。預計,新產季雜糧雜豆總體供應量處于上升通道。但由于需求增長預期乏力,多數品種市場價格將無法維持高位,因此收益將受限,大麥、蕎麥、花生、葵花籽的預期收益謹慎樂觀。以下分析仍以糧、豆、油料進行分類說明。
主要雜糧類品種量增價跌
根據農戶種植意向反饋和結合歷年種植經驗,預計新產季高粱、谷子、蕎麥、春小麥種植面積及產量將小幅增加。
預計2017年谷子產量出現明顯上升,初步預估大約增加2成;高粱、蕎麥、春小麥種植面積微幅增長;
大麥種植面積將穩中略降。從價格方面來看,預計2017年蕎麥、大麥價格有所上漲,但幅度有限,其他品種價格將維持相對平穩或下滑狀態。
新季度高粱、大麥市場受進口貨源影響較今年將減弱。
雜豆種植面積穩中有增,預計價格低迷現象較為普遍!
紅小豆、綠豆作為雜豆市場上的主要流通品種,由于比較收益相對較好,農戶種植意向仍較強,預計上述兩個品種2017年種植面積增加的可能性較大,同時市場價格預期將繼續低迷。
預計豌豆種植面積小幅減少,黑豆面積基本穩定,蕓豆面積略增,三個品種年內價格變化幅度有限。從需求來看,5個雜豆品種在某些領域具備相互替代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單邊上漲行情。
另外,豌豆、紅小豆、綠豆等品種受進口貨影響較大,因此整體來看,雜豆市場價格低迷的現象將較普遍。
新產季油料作物葵花籽收益將出現好轉
2016年葵花籽質量差,存在滯銷現象,此將導致新產季部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下降,預計降幅在5%-20%不等。隨著供應量下降,新產季葵花籽價格將擺脫疲弱走勢,出現反彈契機?;ㄉ袌霰3窒鄬Ψ€定,價格上行空間受限。
政策建議
“小、雜、散、亂”是雜糧雜豆的突出特點,行業內難以形成有序的引導。通過調研反饋,結合我們近年來的市場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1、部分品種行業標準不規范,建議當地政府聯合行業專業機構,對于如高粱等品種統一新的行業標準及質量檢查監測標準。
2、建議做好雜糧雜豆品種消費升級的引導,促進雜糧雜豆“就地增值”,延伸產業鏈加工鏈條,加快全國流通消費一體化進程。同時對于地域標志的特色產品進行定向、專業的推廣。
3、加強部分作物進口貨源的監控力度,通過“定向企業、定向來源國、定向用途”方面進行監控,以進一步降低進口貨源對于國內市場的沖擊。
4、建議國家主糧政策與區域性小雜糧雜豆政策進行對接,地方政府從特色產業、訂單幫扶、土地入股、折股量化等運營模式方面進行引導,解決農戶種植盲目性的問題。
5、加強信息化指導,通過網站、手機短信、APP、廣播等方式助農戶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引導農戶安排生產種植。
葉·問 || 專家陜方看中國雜糧產業現狀
山西,是一個處于中原腹地的古老省份,獨特的地理條件成就了它豐富的作物品類,也成就了山西厚重的飲食文化。從雜糧到陳醋,再到馳名海內外的面食,在這些美食的背后,整個行業甚至相關產業的發展都尚不為外界所熟悉。
10月14日,首屆中國·呼和浩特雜糧產業極致峰會將在內蒙古首府舉行,不久前,“尋找中國好食材”活動發起人、內蒙古哈木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葉飛和中國作物學會燕麥蕎麥分會副主任委員陜方先生舉行了會談,陜方向葉飛介紹了當地雜糧行業的現狀,以及他對雜糧產業的一些看法和分析。
陜方
現就職于山西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中國作物學會燕麥蕎麥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燕麥蕎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山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長期從事農產品加工、功能食品及食品營養品質檢測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擁有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項、發表專業論文40余篇、參編專著4部。
葉飛
品牌策劃人、策展人、《葉·問》 自媒體高端訪談欄目創始人、內蒙古哈木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內蒙古自治區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會長助理、副秘書長、中國國際牛羊肉產業聯盟秘書長、"尋找中國好食材"活動發起人、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現代農業服務專委會秘書長、中國呼和浩特國際雜糧產業博覽會暨雜糧電商節組委會副主任。
有傳承、有創新,文化才能后繼有人
在山西,面食不僅是果腹的食物,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這種傳承是可以看得見的。比如現在民間有許多捏面人的藝人,而捏面人早已不再是為了讓食物看起來更有食欲,而是升格為一種藝術表演,這就是對這門藝術的傳承。
山西還有一種大家都喜愛的蕎麥面食叫碗團(不同地域又稱碗托、碗坨、灌腸、攪團等),這么多年來一直是手工制作。現在,一個90后的小伙子發明了一款可以替代手工制作碗團的機器,小巧便捷,可以規范化操作,而且制作過程干凈衛生,大中小飯店甚至家庭都可以用,碗團機加工的產品口感也更好,深受市場歡迎。
這不僅是發明了一種機器,也是對西北蕎麥文化的傳承和提升,如果沒有深厚的面食文化,就不可能有這種創新。無論是使用,還是作為項目表演,都會吸引更多人關注這種蕎麥美食,對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播起到很大的作用。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年輕一代,我們的文化才能后繼有人。
缺少品牌效應,區域優勢難以發揮
雜糧因為其品類眾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行業,山西雜糧在國內市場有相當影響,但總體體量仍然偏小,沒有形成大的優勢。
比如目前山西最大、也是最有影響的雜糧企業之一,德御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省名列前茅;還有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是小米產業中做的最大的;以及晉西口農副產品公司,其總公司是一家有200多年歷史的肉制品專營老字號。隨著人們飲食結構調整,肉食市場不斷縮小,便開始調整產業,拓展了豆制品、雜糧等經營方向。
雖然雜糧品牌眾多,但總體來說,山西的雜糧和醋一樣,名聲在外,卻因為沒有享譽全國的知名品牌而無法形成品牌效應,沒有做大做強。
國產裸燕麥,市場更廣闊
燕麥是一種非常適合在西北地區種植的作物,無論口感還是營養,在所有雜糧里都是非常突出的。
因為飲食習慣的不同,在西方國家,燕麥制品更受歡迎,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歐洲以至澳大利亞等地區都盛產燕麥,但是以皮燕麥居多,米粒色澤更白,蛋白等營養含量卻略差。
國內以裸燕麥為主,生產地區相對集中,全國八成的燕麥都產自山西、內蒙和河北。河北主要集中在張家口的壩上草原,成了張家口的一個特色雜糧品牌,帶動了整個地區產業的發展。
內蒙古的烏蘭察布地區和陰山一帶大約有幾百萬畝,是中國燕麥最大的產區,在山西北部地區也有相當規模的種植。
相對于燕麥片,燕麥米的潛在市場更加廣闊,雖然目前全國有大小幾十家燕麥米加工企業,但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攜手專家,推動行業發展更迅速
雜糧行業的發展,不能只依靠企業,還需要科研、推廣、市場營銷一起推動,只有將相關的專家和從業的農民進行資源整合,才會有更廣闊的出路,科學家也要和企業家互動,可以多邊受益,共同前進。
現在的雜糧企業,都把健康和營養作為宣傳的重點,忽略了雜糧的臨床效果。在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是三主糧,他們和北京大學公共營養學院的李勇教授聯手,將燕麥米對糖尿病、高血脂的營養干預治療功效進行臨床研究和科普宣傳,在臨床健康方面發表了權威的研究報告,這種聯合模式有著非常突出的效果,對燕麥米行業,甚至是整個雜糧行業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突出功效,保健理念更重要
雜糧產品的營養功效需要通過營養學專家的宣傳,不斷突出主題、強化印象,才會讓人了解,形成有沖擊力的市場導向,給行業注入新的亮點。
比如燕麥、蕎麥,它們可以軟化血管、抗氧化、降血壓,尤其是調節血糖,效果突出又沒有負作用,經臨床醫學和營養學專家宣傳后會更有權威性。像綠豆、紅小豆等,因為有著非常好的保健功能,也受到大眾的認可。
反觀其它谷物,目前仍然在側重概念性的宣傳,缺乏突出的臨床功效研究支持,產業化推進的新動力就不足。 所以,用健康功效的研究結論來撬動市場更加有效。
面向中端,占領大眾市場
相對而言,雜糧因為生產總量低,作為主食,不可能與大米白面同日而語,但它所含的多種功能營養成分卻是大米白面無法比擬的,是對二者很好的補充。在日常飲食中輔以適量雜糧,是非常科學的營養搭配。
中國有著巨大的人口基數,消費者的主力仍是中端人群,所以價格定位不宜過高,高端人群在目前的中國畢竟是少數,只有占領普通百姓的餐桌,消費量才會有所突破,量的積累也必然會導致質的提升,整個行業才會有飛躍。
聯手電商,開設試點區域
雜糧產業也離不開電子商務平臺,除了傳統的幾大電商外,更多的企業也開始聯手雜糧向電商進軍。比如山西忻州,有關部門和熙高電子正在聯手建設一個雜糧小鎮,對當地的雜糧發展會有一個極大的推動作用。
但現在的電商平臺只做銷售,如果可以將研發與產品體驗評價融合在一起,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會有更大幫助。
雜糧企業也可以嘗試做一個類似養生園區的試點,主推一些功能性雜糧食品,同時,找營養學家對其保健功能進行安全及效果評估,通過電子網絡的宣傳,相信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葉·問山西的雜糧在哪些領域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山西的雜糧有自己的特色,除了南方特有作物外,國內大部分雜糧品種山西基本上都有種植。但雜糧行業太過龐雜,整體體量又小,一直沒有一個突出點,也沒有大的優勢。除了政府扶持,一些企業依靠自身的發展也非常不錯,有些已經在美國上市。
但總體而言,對雜糧產業還是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仍然處在一個發展的初級階段,這個產業還是比較弱質的。
葉·問您怎么看待內蒙燕麥企業的發展?
燕麥米的加工有些參差不齊,幾百塊錢的機器也可以加工包裝出來,但一些大企業比如三主糧、燕谷坊,花幾百萬甚至幾千萬投入生產線、新建生產車間,這樣加工出來的產品品質絕對不一樣。
這樣的企業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的模式非常正確,選對了適合的路,于是就很容易贏得市場的青睞。再比如民豐種業,無論是人力還是資金,當年都是一個很大規模的投資,打下了一個非常扎實的基礎,現在只要稍微跨一下界,在燕麥這一領域就非常容易做成功。
現在民豐種業關于健康的理念跟進不夠,雖然前面的基礎做得扎實,廠房硬件、團隊建設、生產基地都非常優秀,不過釋放的突破口尚不夠明確,還在用傳統思維來做市場,所以現在市場相對比較小。
比如三主糧,在當年的雜糧市場下敢于投巨資,是非常有膽魄的,后來又突出健康的理念,這個突破口無論是不是他們當時的初衷,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帶動了整個行業,貢獻極大。
葉·問對于即將召開的雜糧行業極致峰值,您有哪些想法和建議?
陜:我希望雜糧峰會能辦成一個多功能的平臺,讓企業家、商家、學者、專家、媒體都參與進來,讓大家都了解雜糧的營養、保健功能,各個行業多互動,這個產業才能整體前進,市場規模才會更強更大。
葉:這也是我們辦雜糧峰會的初衷,并不是單純的辦一個展會,而是希望通過建設這個平臺,多接觸各方的優質人脈,整合一個行業的資源,然后用大家的力量來撬動這個產業,用這個平臺推動產業前行。
雜糧行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