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電影個人觀后感范文700字
凄美的故事,溫馨的結局。這部影片的故事雖然發生在舊社會,以中國第一部新歌劇的形式表現,把白毛女的堅強,解放軍的英勇,地主的兇殘表現的淋漓盡致,使我陶醉,使我感動,使我反思對過去生活的態度,過去舊制度下的占有、分配不公、不和諧;而共產黨推翻舊社會,打土豪、分田地、和平共享,現在的生活,物質豐裕、供給充足,要什么有什么,應當好好珍惜。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白毛女觀后感范文7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白毛女電影個人觀后感范文700字(篇1)
近日,有幸觀看了經過經典歌劇《白毛女》,這部誕生于70年前的經典之作,在結合現代3D技術和相關特效后,大大增強視覺沖擊力和觀賞性,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整個歌劇表達的情感和內涵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滌!
3D版《白毛女》歌劇雖然在表現形式上采用了新的技術手段,但是其故事的核心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表達了人民群眾反抗和推翻舊社會、舊制度的內涵,契合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核心,通過從楊喜兒身上的悲歡苦難來反映和表現這條故事主線,其中對部分情節的重新創作,比如對“趙大叔講紅軍”“穆仁智強搶喜兒”等幾場戲進行再創作,把以前大段的對白和臺詞改成了唱段,增強了歌劇的感染力,更加容易引起關注的共鳴,達到歌劇所期望的效果。
《白毛女》的故事是沉重的,但是又傳遞著希望,在深深為白毛女所處的時代悲哀痛心的同事,又為共產黨推翻舊制度,解放人民,為勞苦大眾帶去希望而歡呼和感動。通過這次觀影,我發現任何苦難都不能打倒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以喜兒為代表的敢于反抗的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抗爭,不畏強權,最終取得了勝利,翻身做主人。現如今,全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斷前行!希望《白毛女》傳遞出的精神能夠鼓舞更多的中華兒女,不屈不饒,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白毛女電影個人觀后感范文700字(篇2)
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知道白毛女,屈指一算已經是五十多年了,其實白毛女這部作品已經問世七十多年了,作為紅色作品的經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無容置疑,作品的音樂旋律堪稱經典,不然何以傳唱至今。
為階級斗爭鋪墊,為紅色政權唱響,白毛女無疑是成功的杰作。但是我們放棄階級斗爭的視覺來看白毛女問題就出來了,楊白勞一家就倆人,他和喜兒相依為命,作為成年人出現在影視作品中,作品沒有交代楊家其他人的去向。喜兒是成年人,楊白勞年齡不是很大,影視作品交代他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楊白勞是做小生意的人,有一段唱能說明問題,賣豆腐賺下幾塊錢,如此說明楊白勞家境并非像作品所描述的那樣一貧如洗。試想一下楊白勞豆腐的來源,無非是兩個方面,其一,自己制作的豆腐,其二,用本錢買的,然后加價賣出。如果是其一,楊家肯定有制作豆腐的.全套工具。為了寫出這篇文章,我從網上調出老影片白毛女看了一遍,老片介紹,楊家欠黃家是二十五塊大洋,但是按照歌劇的唱段,賣豆腐賺下幾塊錢,即如此,楊白勞還上黃家二十五塊大洋有問題嗎?誰能說清楚楊白勞為何欠下黃世仁一筆債務,為啥還不上債要拿喜兒抵債,須知,拿喜兒抵債對于一個農民來說是肝膽俱裂的災難,而且還簽下了契約。再者,楊白勞父女兩人還要向黃家交租,這說明楊白勞父女兩人都具備自食其力的能力,如此只能說明楊白勞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沒錢的時候就做點豆腐換回幾個錢花花,至于欠黃世仁的錢,愛誰誰,不還,誰叫你是財主啊!
楊白勞活在今天,黃家肯定要告到法院的,也可能不用起訴,喜兒就已經投到黃世仁的懷抱。應該明白,黃世仁是農民中的精英,手中的財富是黃世仁多年積累攢下的,這樣的精英自然是姑娘們趨之若鶩的首選。
黃世仁搶過喜兒嗎,對于今天的人來說這是偽命題,畢竟傳唱了七十多年,搶沒搶,沒人說的清楚,畢竟是兩種意識形態的碰撞,不過老百姓希望看到的是正本清源。
白毛女電影個人觀后感范文700字(篇3)
昨天晚上,生平頭一次去人民大會堂看了歌劇《白毛女》。是紀念延安老毛講話70周年的匯報演出。
碰巧,我中學的一個女同學是中央歌劇舞劇院的女中音歌唱家,給了我兩張票。我小時候是看芭蕾舞劇白毛女長大的。所有的音樂部分的片段倒背如流,一點不吹牛。老實說,江青到底是大上海的演員,藝術功底還是有的。舞劇改編的不錯,音樂部分也很好。歌劇版本要長的多,我從小就沒完整聽完過,所以這次想補個缺。
90后的小演員嗓子真好,聲音也亮,但是第一幕就唱串了詞了。中間,背景板也安錯了,場子里哄哄直笑個不停。
半場休息的時候,演出進行了快兩個小時。我是實在聽不下去了。歌劇原版的唱腔難聽不說,臺詞的內容讓你覺得你居住的這個國家,怎么富人都那么壞,窮人呢,也好不到哪兒去,不守信用,其實也很壞。到最后其實就是比誰的胳膊粗。黃世仁粗的時候,就能糟蹋喜兒、逼楊白勞按手印;等到王大春牛逼的時候,嘡嘡兩槍把老黃干脆給斃了。
一部藝術劇的價值連70年的歲月都堅持不下來,讓我很難受。老黃祝壽片段的'臺詞總是不自覺地讓人想起當代爆發的山西煤老板,想起強拆強遷的各種傳言。
真不知道我們國家有多少東西能有70年以上的生命力。按說我對音樂是有過份好感的,總能聽得下去。西洋的歌劇,過了兩三百年,越聽越過癮。白毛女這一版本的排演其實嚴格遵循了原來的集體創作原貌,還是很用了點心思的,只是壓縮了表演時間,以適應當代人的快節奏生活習慣。曾經若干年前,改過一版,增加了王大春和喜兒曖昧的戲份,以迎合觀眾市場的口味,據說把還活著的90多歲的賀敬之老先生氣的夠嗆,他是原集體創作團隊的核心人物。
想起了某人曾說的話,大意是:革命的結果不可預測,革命不會摧毀舊制度的枷鎖,只會強化這種枷鎖,革命不是一項成就,也不是新時代的黎明,它源于年邁腐敗,源于思想和制度的枯竭,以及自我更新的失敗。經常發生革命的民族其實缺乏持續創新、改良、變革的勇氣、耐心和智慧。這是我一直反對任何形式暴力革命的根本原因。
歌劇白毛女給我的印象是:時代似乎毫無改變,手拿IPAD的現代富人和拿著拐杖的黃世仁就像是孿生的兄弟,親如一家;市面上,網絡上,王大春們似乎也很活躍,人數也在增加,70年的光陰仿佛被穿越了。這是白毛女歌劇僅存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僅僅對我個人而言是如此的。
白毛女電影個人觀后感范文700字(篇4)
幾千年前,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這句話告訴世人要在逆境中發奮圖強。仔細揣摩這句話,能明顯地感受到其中包含著濃厚的悲劇意識。的確,奮發圖強、堅忍不拔者多數是無背景、無權勢、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兒;而有權有錢、養尊處優之人多好吃懶做、冷酷無情、驕傲蠻橫,無憂患意識,比如黃世仁。
從勵志生存與教育意義的角度來看,1950年的中國黑白電影《白毛女》告訴我們的正是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道理。電影講述的是解放前,在華北的一個偏僻農村里,貧苦農民楊白勞的女兒喜兒與青年農民王大春相愛,同村地主、富農黃世仁見色心動,逼楊白勞用其女兒抵債,楊白勞被迫自殺,喜兒被搶入黃家,受盡折磨后被黃世仁奸污,后喜兒逃出黃家,匿身深山叢林,頭發全變白了……歷經磨難,喜兒始終沒有放棄,憑著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后,參加八路軍的大春回到家鄉,為喜兒伸冤雪恨,重見光明……電影的結局是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喜兒絕路逢生后,白發復青絲,終于和大春喜結良緣。
很典型的一個苦盡甘來的故事,女主人公從喜兒變成了白毛女,最后又白發復青絲,這個過程中,縱然是“破布爛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難活命”,喜兒也沒有放棄。這是值得我們現代社會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學習的地方。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等帶有身份標簽意義的“二代”現象頻繁成為了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的標簽烙印明顯的折射出了一種階層意識。電影《白毛女》中的喜兒和大春若是生活于現代社會,他們的標簽就是貧二代。黃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擁有和炫耀的財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來的。喜兒和大春,他們沒有炫耀和享受的資本,所以只能努力,時刻保持著憂患意識。
貧苦艱難如喜兒,卻仍然期待“太陽底下把冤伸”,堅信“苦難的日子總能熬出頭”,做風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會時期的、太陽暖照下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拒絕被扣上富二代、貧二代的帽子,拒絕階層意識,應該像喜兒一樣,不向逆境低頭,做風雪中的舞者。
白毛女電影個人觀后感范文700字(篇5)
2013年1月25日晚,香港尖沙嘴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上海芭蕾舞團的《白毛女》。邀來前輩演員,三代聚會,六十年代原創毛惠芳、石鐘琴、凌桂明,八十年代汪齊風、辛麗麗、楊新華逐一被介紹,同場觀看新一代李晨晨、范曉楓、吳虎生的演繹。演員永遠是光鮮的,在這背后,我們懷念文學、編舞、作曲的原創者,更敬仰我們的先祖,北方純樸的農民,用生命孕育出了這個經典故事,難忘這段似曾經歷的歷史,傳說的故事更真實。
熟悉的音樂一起,青春的記憶即刻從心底里被召喚出來,北風那個吹,不禁眼濕濕。原來不論你生在那個年代,最感動你的音樂旋律,只刻在你的二、三十歲聽覺神經最敏感的時代?!栋酌吩Q為“革命現代芭蕾舞劇”,如今冠以“中國經典芭蕾舞劇”,整個演出不失上海人的精準與拘謹,然而欠缺了北方的粗狂、生猛。用西方的芭蕾,表現東方的故事,曾經感人的地方仍舊感動,窗花舞、紅頭繩……。多年后重新看來,《白毛女》之所以不能稱為《天鵝湖》那樣的世界經典,總是感覺,到了充滿激情的段落,每每不能發揮到極致,總是在交待故事的細節中沖淡了內在的美感。與多年前的感受相比,如同一叢野生的植物移植到了暖棚,進而變成了桌上的塑料盆景,唯有朱逢博的伴唱歌聲不時提醒我,這是曾經燦爛輝煌的《白毛女》。
有革命時代的烙印不足為怨,然而以敘述故事為主的觀念深入表演者、劇作者的骨髓,使得《白毛女》,仍舊走不出華人圈子。舞臺上的芭蕾舞,主要是能將人類的心靈通過美的形體表現出來,情節的作用只不過是將故事串起來,便于支撐觀眾的記憶。就《白毛女》的情節,原本存在可以表現情感的極大空間:過年、初戀、禮物,貧富、還債、賣女,為奴、忍辱、逃跑,荒野、饑餓、生存……,現在看來,以革命故事領先,以芭蕾舞姿陪襯,許多地方沒有發掘到位,只有第一幕的跌宕精彩,從第二幕起,就變得沉悶,一段加一段的堆砌,所以直到現在,人們多記得“北風吹”,淡忘了“大紅棗”。第二幕喜兒與地主婆為什么不可以有一段雙人舞,代替直白的捶背、困倦、針刺,從而表現人物的兩極相對,美麗與丑惡、活力與衰敗。第四幕白毛女在野外山林,為什么不可以與野獸有一段對舞,用以表現人類生存的頑強意志。第六幕奶奶廟仇人相見,什么不可以有一段貼身三人舞,人鬼神,仇恨怨,甚至輪回報應。
四個小天鵝的經典是藝術創作,白毛女在意念上有了革命激情的要素,卻始終缺少出彩的`藝術創作段落。蘆葦塘邊一幕,主要敘述喜兒逃跑,東家放棄追拿的過程。敘述逃跑的過程遠不如表現為什么逃跑來的重要,而喜兒能逃脫只是因為跑掉了的一只鞋被發現,多么偶然。這一幕沒有什么意義,整幕都可以刪掉。
其實,有革命時代的烙印,正是本劇精華所在,白毛女表現了普遍的人性,理解中國可以從這里開始。一對父女,被逼到無法生存,自然要反抗,報仇雪恨是中國人性的重要部分。我們沒有經歷過四十年代,現代的人要看什么,將來的人要看什么,就是要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成功,中國人的這段革命歷史一定會發生,即使當時不是以共產黨的名義起事,也會以另一個黨的名義發生,廣大的農村,農民與地主,貧與富,道德與秩序,今日仍舊存在。所不同的是:昔日強迫楊白勞按手印,今日地產商強迫搬遷。
試圖抹掉時代的烙印是幼稚的,上海芭蕾舞團要戰勝自己的文化觀念,首先要將舞劇每幕的名稱恢復革命的原貌,將《白毛女》改版,從形式上增加舞蹈表現,在內容上加強革命的內涵,表現人類的通性,共產黨的初衷,人權的現代詮釋,從而才能開始由中國的經典變為世界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