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儒林外史讀后感700字5篇
似蝴蝶在花叢飛舞,在萬叢中尋找芬芳,美麗的花朵。我在這個假期,尋找著適合的書籍來閱讀,而我閱讀了這本《儒林外史》。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儒林外史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終于把《儒林外史》讀完了。說終于,是因為讀的很不輕松。但凡讀書,總不免揣磨作者的意圖,他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他想表達什么感情或什么思想?他刻畫的人物在謳歌誰、諷刺誰、批判誰?這些問題,在讀《儒林外史》時都非常費思量。
但這并不影響我很投入地將它讀下去。整本書尤如一部精彩的記錄片,作者則是一個高級攝影師,把那個時代形形色色的讀書人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立場態度、見聞遭遇,等等等等,冷靜地、細致地、不厭其煩也不厭其精地記錄下來,不議論、不評說。面對原汁原味的儒林中百態人生,你愛怎么想是你自己的事情。
《儒林外史》中記的是儒林中人,因此人物眾多,你方唱罷我登場,其講故事的方式和陳思誠導演的電影《北京愛情故事》一樣,每個人的故事相對獨立,過度處人與人又相互牽聯。不僅主角在轉換,故事場景也在變化,南京、蘇州、杭州、楊州、天長縣、南昌、徽州府、苗疆、山東、京城……寺廟、府第、名勝、營帳、河邊、船上、金鑾殿、公堂……讀這本奇書好處就是可以從很多地方開始讀,也可以讀到很多地方放下它。不好的地方就是,如果不用一些心,讀起來如猴子掰玉米,撿了后面丟了前面,讀到云里霧里去了。
直到把全書讀完,借助簡單的讀書筆記,對書的概貎才有一個大致的輪廓。話說萬歷四十三年,天下承平已久,雖然水旱偏災、流民載道,皇帝是不管的,他得意于太祖高皇帝創立嚴格的科舉考試制度選人才,想起可能有漏選了的人,窮其一生也沒入翰林院,于是著群臣到各府、州、縣采訪一年,收集已經死了的儒修們詩文、墓志、行狀,經層層考核選拔,為這些死去的讀書人放皇榜。榜分三甲,第一甲取前三名,第二甲取二十名,第三甲取三十二名。發榜后劉尚書在國子監隆重祭奠。(第五十六章、神宗帝下詔旌賢,劉尚書奉旨承祭)這本書,講的就是這榜上55名已故儒生的生平片段,那些片段足以反映這個人的學識、為人。當然,有些人的生平講的詳細,有的人講的簡略。
第一甲第三名杜儀即杜少卿,是全書著墨最多的人物。他樂善好施,把祖上留下家產漸漸地被送光、借光、騙光了,于是從天長縣搬到南京,日子越過越拮據。但他還是不改本色,攜夫人游山,千金散盡不眨眼,任世人如何譏謗,恬淡度日。他富有才情卻淡泊功名,既不參加科舉考試,官府找上門求他做官他裝病推辭。對名利場中人他冷眼相待,對舊仆、孝老愛親的人他傾囊相助。雖然有人非議他不會營生、有些傻氣,但提到天長縣杜少卿,多人稱其豪杰。杜少卿這個人物,寄托了作者對讀書人的最高理想:有濟世情懷,還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第一甲第一名虞育德、第二名莊尚志,都有淡泊功名的想法。然虞育德因誠實報年齡而被嫌年老沒入瀚林院,自己沒有遺憾,回鄉做博士。莊尚志因一蝎子作怪,順坡下驢,還得欽賜玄武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三個生前對功名繞道走、或避之唯恐不及的人,死后還是被欽點第一甲前三名?;实鄣囊粠樵福恢罆粫屓幻宀坏冒矊?。
寫的較多的,有特點且人品好的人有第二甲第十九名鮑文卿,為人忠厚本份,本一戲班經營人,對上不瞞,對下不欺,樂善好施。死后,被他以情營私營救過的王縣令,為他寫了一篇銘文,經考察榜上有名。第二甲第十二名、十三名婁琫、婁瓚兄弟倆,遍訪名士,求賢若渴的樣子。也被假名士騙過,但不以為意,不改結交名士的初衷。寫的較多的,有特點,有劣跡的人有第三甲第二十一名匡迵。本是一名事親至孝的鄉村好青年,后因孝而被縣令資助進了名利科考場中,成了一個過河拆橋、見利忘義的小人。還有第三甲第三十名牛浦,窮小子愛讀書本來可敬,可心眼長歪了,欺世盜名,做人陰損。可見魚龍混雜徒有虛名者,古已有之。
著墨不多但很有特點的人有周進、范進、季遐年等人。前二人為進學營營半生,一個痛極生瘋、一個樂極生瘋,后如愿以償,相互提攜巴結。后一人恃才放曠、目中無人。只是寫得一手好字,就認為當拖著泥濘的鞋子待在人家書房,被人請去寫字還臭罵人一頓,寫字要小和尚按著紙,稍不如意非罵即打。這些怪僻乖張的人都在死后皇榜高中了。還有一個另類女子沈瓊枝,逃婚、賣字、鬧公堂,押解回家途中,她的故事被船上遇見的兩名歌女取代了,不知所終。因在南京賣字被杜少卿訪問過,想有人替這個奇女子寫過文章,于是,她被點在第三甲的第一名。
特別要提到的是嚴監生嚴致和,他不在榜上。其兄嚴致中即嚴大位,列第三甲第二十六名。在口口相傳中,嚴監生致和是慳吝典型,臨終前指著兩根燈芯不能瞑目,直到夫人拔了一根燈芯才咽氣。殊不知,他的兄長嚴大位欺占別人家的一頭豬,遇訟又遠避他鄉,是嚴監生出錢平息鄉怨。他夫人病重,兩位大舅和夫人求他將妾趙氏扶正,夫人逝后,無意中發現夫人節省收藏的五百兩銀子,想同是節儉人,竟思郁成疾。他用夫人積存銀子資助兩位大舅去參加科考,而后病逝。其實他是一個念舊情、節儉的人,只是對自己吝嗇。而他死后,其兄又要逼走趙氏夫人,霸其房屋。這個不良兄弟倒是死后榜上有名的,而嚴監生也被廣泛歪解著,真讓人嘆息!
作者在小說中保持中立,只描人記事,不議論評說。但其中人物的很多高論,可能代表當時的思潮,也可能反映作者的態度。如第十三回馬純上向蘧公孫講文章、講舉業,第三十六回虞博士和他的門生議論杜少卿,第四十四回遲衡山向余特論風水,第四十九回施御史和高瀚林談功名與學問,等等。有的說法非常有見地。如說為父母尋風水寶地安葬,當思不讓父母被水淹、遭蟻穴,而不是為興旺后人,后者想法不僅不可靠,而且是不孝。又如說功名與學問,“講學問的只講學問,不必問功名;講功名的只講功名,不必問學問。若是兩樣都要講,弄到后來,一樣也做不成?!睍校@樣深刻的交談很多,也是這本奇書耐讀的重要原因。
書中確實常??梢娍茍龅木窒蕖⑷稳瞬毁t,官場的腐朽、徇私枉法。然都像杜少卿那樣逍遙局外,為有限的濟人掏空自己,這真的是儒修們的典范嗎?徐加勝博士說過:中國讀書人都有建功立業的志向。而修齊治平又是多少讀書人理想的道路。然而,學問與功名也許可以相互成就一時,難以相互兼得一世。至力于學問者功名有限,也就是施展的舞臺有限;而能掙到功名者,難保初心,否則功名不保。常常不自覺地成為發展的牽制。一本《儒林外史》讀下來,還是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的。
閱讀的過程中還常常感到,傳統是多么奇怪的東西。壞的傳統像魔咒一樣難以擺脫。昔日儒林種種丑態,官場種種丑惡,到現今并未絕跡,遇見相宜的氣候還會葳蕤自生光。而好的傳統卻像捧在手中的水,漏了再難收回。人心不古,一些淳厚的古風古俗倒丟的很快。像《儒林外史》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萍水相逢、你訴了苦衷,素不相識、我傾囊相助,現在可能做得到?連老人倒在路上扶不扶都成了問題,漫天飛騙局,隨處見設防。讀書人牛布衣死在廟里,和尚裝殮、厝棺、念經超度,念他可憐哭了一場又一場。杜少卿家老仆人逝世,他已是窮愁還傾力安葬也是哭了一場又一場。而今很多老人逝世真的成了喜喪,不但不見人哭,人們唱戲鬧葬整得熱鬧又嗨。掩卷沉思,思古看今,不禁一聲嘆息!
古典小說中,如果人物頭緒多了,就用一個榜理一理。如《水滸傳》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一百零八將排座次,《封神演義》中有個封神榜,據說《紅樓夢》后有個情榜,《儒林外史》中有個功名榜。順榜再思,草蛇灰線便明朗起來。這是我的一點讀書方法。
《儒林外史》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為引子,接著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周進是個老童生,一生之中科舉不得意,直混到給商人管帳的地步。在商人的資助下,他捐了個監生,又先后中了舉,成了進士,官至廣東學道。在南海主考時,他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范進中舉后,竟發了瘋病,被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
范進中舉后,書中這樣寫:“他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灌醒過來,竟發了瘋,一邊叫‘我中了!’,一邊往門外飛跑,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時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過來?!彼車娜嗽谒贾星昂笠矁叭粌筛弊炷槪渲杏纫院缿舯憩F得最為典型:先前的“現世寶窮鬼”一下子變成了“賢婿老爺”,連“尖嘴猴腮”也頓時變成了“體面的相貌”這個故事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整個社會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廣為流傳,其主要優點有三:
其一是小說的諷刺藝術:《儒林外史》諷刺的矛頭雖然直接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物,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罪惡。比如像周進看見號板一頭撞倒,范進聽見中舉忽然發瘋,馬二先生游西湖無心賞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選八股文的銷路,都使人感到是那個社會造成的。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諷刺上并不排除夸張:像嚴監生臨死為兩根燈草不肯咽氣,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其母快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張并不使人感覺虛假,而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結構獨特: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分別由一個或幾個人物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襯,組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隨著有關人物的出現而展開,又隨著有關人物的隱去而結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毒害,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藥。
暑期,我有幸讀到了一本好書——《儒林外史》,這本書與我以前讀過的小說不同,其他的小說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故事情節的發展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一般全書只有一個大故事為框架,而《儒林外史》不同,它全文由許多個小故事組成,而中心則是為了揭露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
我在細細體會這本書后,發現其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王冕棄官,另一個是范進中舉。
王冕自幼出身貧寒,兒時替人放牛,僅憑他自學成才。但他畫畫卻畫的十分靈動,然后漸漸有了名氣。他的脾性安然被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于是成為了博學多能的儒生。但沒有想到的是屢次應試不第,于是將舉業文章再不上心。后有人邀請他做官,卻被推辭。不過他一生同情人民、譴責權貴、輕視功名。與《儒林外史》后文的不少人形成鮮明對比。
而另一個范進中舉的故事,雖然這是大家初中就學過的的故事。但再次讀時仍給人留下無限感慨。范進中舉前家里窮得沒有米下鍋,抱著一只老母雞去集市上賣。當得知自己中舉的消息時,竟然喜極而狂,變成了瘋子,最后岳父胡屠夫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復了清醒。
這時候,當地的鄉紳等有頭臉的人物都對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財產的,范進的生活就立刻發生了變化。而其中范進岳父胡屠戶的轉變,更讓人看到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在當時對平民百姓的影響之大,毒害之深。
王冕和范進對科舉的不同態度相對比,無不寫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性。就像《儒林外史》開頭說的所說的一樣: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儒林外史》中涵蓋了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場舉子;清廉或者貪腐的官場老手;逃婚的才女,納妾的鹽商;冒牌俠客,水貨隱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尋不著老父親的孝順兒郎;騙吃騙喝的書生,坑蒙拐騙的江湖游士等,作者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
有人評價說道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諷刺當時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會,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進行對比。正面人物的劃分線主要在于保持著應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則是那些整天憑著官位欺壓百姓,并且不學無術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鉆研儒學、推行正道其實卻把道德品質封存的儒士。然后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為,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好書使人明理,作為當今新時代的中學生,我為國家有著公平的高考制度而自豪。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边@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幾個。
“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
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么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最杰出的長篇小說,全書共56回,40余萬字。作者吳敬梓,字敏軒,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說家。
《儒林外史》主要塑造的是封建社會中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作者通過對醉心于功名利祿的各種類型的“儒”的剖析,抨擊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社會政治的腐敗黑暗,道德的敗壞腐壞。這其中有利欲熏心、熱衷于功名的腐儒,如周進、范超、匡超人等;有不學無術、趨炎附勢的名流,如季蕭葦、趙雪齋等;有敲骨吸髓,貪婪成性的猾吏,如王惠、湯奉等;還有道德淪喪,到處招搖的騙子,如權勿用、牛浦郎等。這些典型人物,具體形象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如何毒害知識分子的靈魂,怎樣使它們變得麻木、愚昧、無恥和墮落。書中反映的各種類型的“儒”的種種丑態,說明科舉制度下的腐朽風氣已經毒化到了社會的各種階層。
《儒林外史》還塑造了一些正直仁善的形象,如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杜少卿,巡撫推薦他進京面見皇帝,他急忙推病躲開。又如敢于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女性——范瓊枝,她寧肯靠賣詩文和做刺繡糊口,也不愿嫁給鹽商做妾。還有賣畫為生的王冕,賣藝為生的鮑文卿等,都是作者肯定贊揚的人物。這些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主張。
《儒林外史》代表著我國古代諷刺文化作品的最高成就。在諷刺手法上,作者不直接表露出自己的看法,而是通過人物言行的自我矛盾,自然而然的顯露出其荒謬和丑惡;透過喜劇性的人物形象,揭露出悲劇性的社會本質,因此他的諷刺藝術既真實又尖銳深刻,并對后世諷刺文學作品的影響極為深遠。
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得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實際上就是一本歷史書,通過描寫科舉制度下士人的生活,從而塑造了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諷刺了吃人的封建科舉制和封建禮教,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現實,在現在看來都具有重要意義。
文中主要描寫了范進、周進、鮑文卿、楊允、杜少卿等人,這些人物有的是正面的例子,例如具有君子之風的鮑文卿、淡泊名利的隱士杜少卿等;有的則是反面教材,例如為了功名而瘋癲的范進、把科舉當成救命稻草的周進。作者通過描寫這些人物形象,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落后,充滿對深受封建禮教荼毒的讀書人的同情。
確實,科舉制度在一段時間內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它的出現使得官員的選舉和任用更加公平,為國家的建設帶來了大批有實干才能的讀書人,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但隨著思想文化的發展,社會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需要了,也就是說,科舉制度落伍了。而且再加上當時的朝廷為控制士人的思想言論而實行的諸如八股文之類的政策,更使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前進。思想受到了限制,導致了中央集權的加強;中央集權的加強,更容易導致個人的獨裁;皇帝一個人獨裁,就容易造成統治的腐?。唤y治的腐敗就會導致整個國家的混亂:小人趁機牟利,野心者紛紛伺機謀權;正直清廉的人受到誣陷,貪贓枉法之徒逍遙法外……《儒林外史》這本書描繪的就是這個時代背景下封建社會的面貌。
作者在書中鮮明表達了自己反對、厭惡、蔑視封建傳統禮教的觀點,通過細致入微的刻畫生動地寫出封建禮教對讀書人的毒害,反映了封建禮教之罪大惡極。比如:考取一輩子功名卻也只是童生的周進,六十多歲了竟然對資助他考功名的人稱為再生父母!還有深知人命最寶貴的王玉輝竟鼓勵自己的三女兒去為她死去的丈夫殉葬!但在女兒殉夫后,他又心中不舍,為良知所左右,大哭一場,從此精神陷于分裂,落入了痛苦的深淵。通過對這些人復雜心理的生動描述,深入骨髓的鞭撻傳統儒家思想、孔孟思想、程朱理學等對士人心靈的戕害。
當然了,除了描寫士人,作者還把高人隱士、醫卜星象、娼妓狎客、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之人物推上舞臺,通過刻畫描寫他們的言行、面貌等,從而展示了一副社會風俗畫,更是說明了深受封建禮教荼毒的不僅僅是讀書人,更多的是這些平頭百姓。
縱觀全書,《儒林外史》對封建社會的吃人禮教等的描述,不僅在當時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現在仍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它啟發我們究竟怎樣才能讓國家更加繁榮、社會更加發展、百姓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