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觀后感初一800字(精選5篇)
“致遠”號船長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海軍軍官之一。他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經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是我們要死得其所!"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甲午海戰觀后感初一800字,希望可以幫助您!
甲午海戰觀后感初一800字(精選篇1)
當一聲炮響震碎了人們昏睡的心,當一股黑煙蒙蔽了人們脆弱的眼,當一紙條約撕扯了人們貪婪的夢,再次觀看《甲午海戰》,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是一部關于清政府和日本的海戰片。影片中的官員,腐敗無能,為一己小利置國家命運之不顧,遇事倉皇躲避,我想,他的靈魂是腐朽的,是不堪一擊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高尚的靈魂,連螻蟻都不如。
而恰恰,我們要感謝那個英勇的炮手!他雖然知道私自放炮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他也知道他的這一炮不會帶來決定性的結果,可是他沒有猶豫,為了同伴,為了國家,毅然決然地開炮打跑了日本軍隊,還扯下了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屈辱的白旗。
嗚呼!壯哉!那是不愿屈服的人發自心底的吶喊,那是不愿沉默的人在浴火中燃燒!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愛國將領——鄧世昌。當時兩國艦隊在海上交戰時,敵強我弱。鄧世昌卻義無反顧地駕駛者“致遠號”,在海水如柱的大海中行駛,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前進,在炮火連天的海面上奮不顧身地沖向“吉野號”。他抱著一顆“艦在人在,艦亡人亡”的誓死之心捍衛著祖國的尊嚴!我被眼前的一幕幕所震撼,心中深深地映入這個名字:鄧世昌!他,是民族的英雄!
北洋水師戰敗了,而此時此刻的北京,慈禧太后正在頤和園內過她的60大壽,驕奢淫逸,不管蒼生生死。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我們無權去評判,我們唯有希望,悲劇不會重演!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慶幸,生活在這個強大的中國。如今的中國,傲然屹立于世界,“和,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這是多么強大而有力量的信心啊!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能替祖國分憂的,就是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懷揣一顆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我們是祖國的希望,在學校里,要努力、踏實地學習,不懈怠,不退縮,要像鄧世昌那樣,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即使自己的力量再渺小,也要“爆發”出全部的力量!
甲午海戰觀后感初一800字(精選篇2)
前不久,我觀看了《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這讓我對清朝末期那段歷史有了較為真切的認識。
19世紀末期,清政府建立了船政學堂,小鄧世昌也來學習。1877年,一批少年學子懷著強國之夢進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最先進的知識。四年后,鄧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學凱旋,駕駛著清政府用重金購買的鐵甲巨艦駛回祖國。少年學子在英國留學期間,他們的同學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學生,同樣懷著強國之志,同樣駕著日本政府購買的軍艦駛向日本。
而當時的中國,年輕的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強國,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統治者??纱褥栌篃o能,只顧自己享樂,揮金如土,從不關心國家安危。為慶祝自己的六十歲生日,慈禧花費了大量白銀。為了自己玩得痛快,她竟拒絕了光緒皇帝買一艘新型軍艦的要求!而日本天皇為了買一艘新型軍艦節衣縮食,不僅組織全國人民捐款,還把自己的錢給捐出來。日本舉國上下銳意進取的氣象和沒落腐朽的清王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終于,甲午戰爭爆發了,而中國的一些戰船竟被遣到為慈禧太后運鮮果而未歸!海面上炮聲隆隆,在這一場決定兩國命運的戰爭中,日本的快速炮顯出了絕對的優勢,而中國海軍的炮彈數量極少,且劣質的較多,常常命中敵艦卻不炸!結果,甲午戰爭中中國輸得一敗涂地,最終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而當戰敗的消息傳來時,正在笑嘻嘻地看著表演的慈禧竟然不屑一顧,讓手下去向日本求和!
看完電影后,我不禁“恨鐵不成鋼”,恨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堂堂大國竟輸給了一個小小的島國,不能不說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中國不是缺乏有志之人和愛國之士,也不是缺乏軍事人才,更不是缺乏視死如歸的勇士,而是缺乏有真才實干的優秀領導人。而政府的腐敗又讓那么多忠臣含恨自殺……日本人給中國人的信中“而今中國失敗是因朝政腐敗所致”這句話,像錐子一樣深深刺進我的內心。
但令人高興的是,現在中國已經一步步地強大了起來,并且加入了世界航母俱樂部。奧運會、世博會紛紛在中國舉辦,中國的航天業也舉世聞名……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取得的驚人成就。最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李克強遭小屁孩搶鏡”的新聞,我看后不禁感慨;“現在中國的領導人與老百姓越來越親近了,我們中華民族正走在復興的康莊大道上啊!”
雖然甲午大海戰已成為歷史,但我們應該牢記歷史,吸取教訓。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為了讓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我們應從小就以高度的責任感為祖國奮發圖強,力爭為祖國的美好未來多做貢獻!
甲午海戰觀后感初一800字(精選篇3)
影片中有個片段令我難忘,日本早有侵略中國的野心,買戰艦時,日方的明治天皇主動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30萬日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而中方的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的六十壽誕。卻把北洋水師買槍炮彈藥的費用用來修建頤和園,由此看出,中日兩國的最高統治者,對比何其鮮明。
甲午海戰的失敗,致使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賠償日本白銀2億3千萬兩,并把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日本一躍為亞洲強國,而中國更加貧窮落后?!都孜绱蠛稹愤@部影片說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侮的道理。
現在我國已經很強大了,特別是在2012年,神九飛天、蛟龍下海,充分證明了我們國力強盛,隨著我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打造出了第一艘國產的航空母艦,它就是《遼寧號》。我們必須要更加強大才能不被外人欺侮。
看著我們的國力越來越浩大,我的腦海里便情不自禁的浮現出一百多年前梁啟超說的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勝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祖國的強大依靠我們去建設,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祖國的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
甲午海戰觀后感初一800字(精選篇4)
這部影片筆者在小時候曾經看過數遍,片中的愛國人物鄧世昌的英勇行為一直激蕩著筆者的愛國之心,今日特地讓筆者的兒子也在網上看了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戰中中方英勇反擊的光榮事跡,但所有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戰是以清政府為代表的我方徹底失敗而告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后中國不得不割地賠款,進一步拉開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為以后中日之間再次發生戰爭提供了可能!
為什么甲午海戰以我們失敗而告終,筆者認為并不是簡單的北洋水師隊形的排列錯誤,更不是北洋水師的堅船利炮不夠先進,恰恰相反,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的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艦船,由此可見,戰爭的勝負不一定武器的先進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觀因素和社會機制的`原因,但看看當時腐敗的清政府,一切都處于混亂和飄搖之中,對外政策總是希望英美列強的調停來實現避免戰爭的目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國在世界大戰中沉醉在堅固的馬其諾防線上,結果是被德國繞過攻擊,英國也希望和德國和談,放縱波蘭被吞噬,蘇聯趕快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結果呢?英國,法國,蘇聯全部和德國出現了大規模的戰爭,古往今來,說明一個道理,和敵人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試圖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從根本上不過是個美好的幻想而已!
事物的發展一旦形成趨勢,是很難改變其發展的進程的,試圖通過談判,等待,只會讓事情更加復雜化難以處理!
甲午海戰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面對外敵,不要抱任何的幻想,逃避解決不了問題!期待和平最終的結果是加速戰爭的到來!
筆者也希望眾多家長讓孩子多看看這樣經典的影片,早日讓他們接受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對孩子的世界觀的培養有較大的益處。
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曾經的東亞病夫了,不論任何國家,敢于挑釁我們,相信在英明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都叫他有來無回!
甲午海戰觀后感初一800字(精選篇5)
回顧歷史,異常是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最悲慘,最恥辱的一段歷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在日本的蓄謀下被挑起,清政府被迫應戰。戰爭的結果是殘酷的,讓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賠款割地更是空前的過分,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把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這些本是中國的領土割讓給日本。日本可是區區彈丸之地,就能夠憑借一場戰爭的勝利就要求清政府割讓給他那么多的土地,這讓那些本就不懷好意的列強們更是加快了侵犯中國這片富饒土地的腳步。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還只是少數人有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中日甲午戰爭以后,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中國人才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
明顯,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人的刺激是很大的,它對那時的中國也是有著重大的影響的。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更是中華民族的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王國滅種的重大危機感。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后,中國人里總是有那么一部分覺醒的人,他們帶領著國人沖破枷鎖,經歷了磨難,建設了新中國,有了此刻的完美生活。辛亥革命,廣州起義,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些偉大的運動雖然它們所代表的觀念不一樣,可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擺脫當時悲慘的現狀,創立一個讓人民幸福生活的國度,這是一個偉大的夢,它在中國人民的努力下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