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溫暖的教育者》優秀讀后感5篇
教研員的主要工作是開展高效的教師教育,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做溫暖的教育者》優秀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冬天寒冷的假日里,讀著陳震老師的書——《做溫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動。我在思考,作為白下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不僅要做一個溫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
做溫暖的教育者,需要我們在工作時,充滿愛心、充滿真心、充滿公心、充滿慧心。讓我們的服務對象能真切感受到我們平等、理解的愛。這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而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則是我們每一個教研員應有的追求。
智慧是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認識事物、分析事物、判斷事物并在實踐中遵循事物規律、實現行為目的的過程中,始終以研究的心態參與其中,不斷獲得新的體驗,得到新的認識,取得新的成果,與此同時增強并發展著自身的這種研究能力。我想自己是一名從事幼兒教育教學研究的工作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自己也在不斷地提升屬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我感到成為智慧的研究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我終身的追求。
教研員的主要工作是開展高效的教師教育,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課程研究與編制導論》一書中,斯騰豪斯提出教師專業發展有三條途徑:通過系統理論學習;通過研究其他教師的經驗;在教室里檢驗已有的理論。教師的學習同兒童的學習一樣,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驗證、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新信息,從而建構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過程。斯騰豪斯的后二條途徑都涉及“研究”。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是教師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引領教師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個專業的教研員,要和一線教師組成學習研究共同體,和教師們一起,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幫助教師逐漸由新手型向成熟型、專家型教師發展。
要引領教師研究,就必須了解教師研究的本質和主要特征,我認為,教師研究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的過程,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教師研究是為了教育教學而研究,是在教育教學中研究。教師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專業自主”——對于教師個人來說,意味著能夠運用專業知識獨立進行判斷、決策。完整地說,“專業決策”是在工作中“運用高級縝密的知識,作為判斷和行事的標準。判斷即指一個人運用專業知識診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式,并評估行動及決定可能造成的長遠后果的認知過程。”
每當想起這些,總感到責任重大,做智慧的研究者是我的長期追求。我要不斷努力學習讓自己逐漸成為智慧的研究者,也要帶動全區的幼兒教師把做智慧的研究者作為共同的追求目標。
最近,我讀了《做溫暖的教育者》一書,講述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業,而教育的對象大多卻有些急功近利。怎樣才能將這一矛盾智慧地化解呢?最終作者覺得教育智慧應該溫柔、平和且能持久,于是他覺得“溫暖”這個詞比較合適。自己暖和,別人感到溫暖,這才是教育。
書中,作者剖析了當前教師讀書的現狀,闡述了教師讀書的理由,并指出為教師讀書尋找理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教師的諷刺,因為教師天生應該是讀書人。是啊,在信息量特別大的當今社會,在大力提倡教育走向生本的今天,書籍作為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有了書籍才使我們的話語有了意義,讓我們的存在有了價值。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是教育的責任。讀書是我們的職業使然,是我們的事業使然。作為教師,應該把讀書視為生活中的平常事、必做事、份內事,不需要任何理由,不作為任務安排,而應該自覺持之以恒地閱讀,日積月累地閱讀,整本著作地閱讀,擠出時間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習慣,使讀書成為我們主動自覺的行動,使我們的心靈充滿書香。教師不讀書,何以提升自己,立足于學校?教師不讀書,何以示己之范,要求學生去讀書?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修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讀書能讓教師博學多才,悟性提高。新課程改革,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再跟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一味地講解教材,而是要師生互動,要聯系實際生發,擴展。讀書能讓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讀書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話的確有道理。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心浮氣躁、雞腸狗肚、名利熏心的人是干不好教育工作的。
回顧歷史,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愛讀書的人;再看看周圍,那些明智的人也都是手不釋卷的。顯而易見,讀書能提高個人素養,能明心志,能沖走靈魂中的沙礫。讀好書有如品嘗美味食品,細細咀嚼精心細讀,細心品味,充分享受其味,充分吸收其養。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讀書就沒有教育。朱永新教授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其讀書史??梢?,書籍能浸染人的靈魂,書籍能陶冶人的情操,書籍能影響人的氣質。書籍是人的精神營養液。而學校是提供精神營養的地方。讀書不僅是學生的事,更是教師的專業,讀一些經典,與大家對話;讀一些人文,陶冶情操;讀一些學生喜歡的書籍,拉近師生距離;讀一點生活書籍,享受生活的多彩。讀書是自己成長的必需,讀書是精神成熟的必需,讀書是修養高潔的必需。多讀點書,即使你不能成功,也可以在失敗的時候知道自己跌倒在哪里。教師不但要讀教學的書,要讀教科的書,要讀教輔的書,要讀專業的書,要讀教育的書,還要讀政治的書;要讀自然的書,要讀人文的書,還要讀科技的書;要讀有文字的書,要讀經典的書,還要讀生活的書。每天讀書并不難,貴在堅持。長此以往,也許成不了大氣候,但至少能成就小氣候儒雅淵博的飽學之士!所以我們一定要靜下來讀書學習!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讀書吧!書里有愛,書中有情。讓我們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用火熱的心書寫靚麗的人生,讓我們做一位有溫度有情懷的老師,讓教師這個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溫度永存!
讀著陳震老師的書——《做溫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動。我在思考,作為白下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不僅僅要做一個溫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
做溫暖的教育者,需要我們在工作時,充滿愛心、充滿真心、充滿公心、充滿慧心。讓我們的服務對象能真切感受到我們平等、理解的愛。這應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而做一個智慧的研究者,則是我們每一個教研員應有的追求。
智慧是對事物能認識、辨析、決定處理和發明創造的潛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認識事物、分析事物、決定事物并在實踐中遵循事物規律、實現行為目的的過程中,始終以研究的心態參與其中,不斷獲得新的體驗,得到新的認識,取得新的成果,與此同時增強并發展著自身的.這種研究潛力。我想自己是一名從事幼兒教育教學研究的工作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自己也在不斷地提升屬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我感到成為智慧的研究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我終身的追求。
教研員的主要工作是開展高效的教師教育,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課程研究與編制導論》一書中,斯騰豪斯提出教師專業發展有三條途徑:透過系統理論學習;透過研究其他教師的經驗;在教室里檢驗已有的理論。教師的學習同兒童的學習一樣,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是在自己原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驗證、發現,不斷吸收同化各種新信息,從而建構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構成教育潛力的過程。斯騰豪斯的后二條途徑都涉及“研究”。教師成為研究者已是教師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超多的研究證明,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導,引領教師研究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作為一個專業的教研員,要和一線教師組成學習研究共同體,和教師們一齊,用心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幫忙教師逐漸由新手型向成熟型、專家型教師發展。
要引領教師研究,就務必了解教師研究的本質和主要特征,我認為,教師研究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的過程,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學,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教師研究是為了教育教學而研究,是在教育教學中研究。教師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專業自主”——對于教師個人來說,意味著能夠運用專業知識獨立進行決定、決策。完整地說,“專業決策”是在工作中“運用高級縝密的知識,作為決定和行事的標準。決定即指一個人運用專業知識診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種可能的行動方式,并評估行動及決定可能造成的長遠后果的認知過程?!?span style="display:none">gac子文庫范文網
每當想起這些,總感到職責重大,做智慧的研究者是我的長期追求。我要不斷努力學習讓自己逐漸成為智慧的研究者,也要帶動全區的幼兒教師把做智慧的研究者作為共同的追求目標。
陳震老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敘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形成了二十七萬余字的教育類著作。
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閱讀愉悅感。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為師、為學、為人的自在尋覓過程。面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老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中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建議,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創設寬松的和諧環境,調節形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努力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老師認為有境界為上,借鑒王國維先生對于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钡诙?,“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钡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可以成為教育的三種境界,對于成長中的人來說,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閱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可以愉悅身心、提升自己。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教師只要愿意與書為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并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老師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范本。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溫暖的教育者!
這本書是陶妙如先生的教學隨感,是她在教育實踐中提煉總結的教育智慧。本書從教育的不同角度分為:享、想、研、養、換、用、化、創、悟、賞、度十一個篇章。下面是我讀“想”這一部分做的整理以及自己的淺顯思考。
陶老師提出了三“想”:想象著我們自己能抵達的層次、想象著學生能登臨的高度、想象著我們能創造的妙境。
一、想象著我們自己能抵達的層次
想象著自己能抵達的層次,其實也就是在教育事業中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初涉教壇,陶先生在筆記本扉頁上寫下了“我的目標:教育家”。經過十年的歷練,先生認識到教育局的價值在于開啟人類的心智,提升時代的思想境界。于是她在筆記本上認真寫下“成為教育實踐家”。先生化用《蘇東坡突圍》的話,概括了自己的理想的高度:光輝、從容、大氣、溫和、淡泊、厚實、高度
優秀的教育者應當有自己的教育理想,理想能給我們努力的動力和方向,在不斷學習中進取,不斷進取中調整,不斷調整中成長。
二、想象著學生能登臨的高度
每接一個班,我們都應思考這樣幾個問題:這些學生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怎樣才能把他們的優勢或者潛能都發掘出來?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作為老師,應當了解學生的現狀,發掘他們的個人潛能,激勵他們勇于挑戰自己,不斷進取。
陶老師接到一個基礎很差的高三普通班,在第一堂班會課之前,她了解了班上每個孩子的基本情況,她理解孩子們常受批評,對自己沒有信心的心理,但是她抱定一個想法:不管他們原來怎樣,我只堅信每個孩子內心都是想優秀的。
接下來,陶老師讓學生自己選座位。第一堂班會課主題定為——“大學歡迎你”,用七張幻燈片展示七所名校的照片和名言來激勵學生,讓他們想象和憧憬自己未來,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用訓狗師的故事和美國哈佛大學的調查數據告訴孩子們確定目標的重要性。
陶老師引導學生明確了目標,點燃了他們心中的理想之火,下一步就是測量自己離目標有多遠,正視起點,才知道怎樣去努力。于是,老師展示他們高二成績表與上一個層次班級分數的對比表和高考劃線標準,讓他們清楚自己跟目標的距離。
現實跟理想差距很大,看到錄取分數線,學生剛提起的興趣又明顯地低落下去了。這時陶老師打開網站,讓學生看一位學長給學弟們的一段演講《讀書是讀不死人的》、《絕不讓自己后悔》。
聆聽同齡人的心聲,學生這次真的心動了,陶老師知道他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心靜,所以又講了《呆若木雞》的故事,讓他們明白心不能為外物所牽制。學生若有所悟,老師緊接著提問:十八歲成人禮意味著什么?做事要五講:講秩序、講規范、講方法、講合作、講發展整堂班會課,陶老師理解并尊重學生的真實感受,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可能達到的高度,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并且激勵他們努力克服困難,也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從這堂班會課里,我看到了一位溫和寬厚、循循善誘的師長,陶老師果然是一個溫暖又有智慧的老師!
三、想象著我們能創造的妙境
科任老師,接手一個新班級的學科教學,要讓學生在第一二節課就喜歡上老師,喜歡老師上的課,讓他們對學習產生一種追夢般的感覺。開始給學生上學科課,既要簡明扼要地縱向介紹本學科的體系輪廓,又要橫向生動形象地展示學科的奇妙與璀璨、博大與精深,將學生引領到一個文明的充滿情趣、理趣、無盡的妙趣甚至妙境的藝術天地。
在第一堂語文課上,陶老師來了一個幽默的開場白:請同學們抬起頭來,眼睛平視前方,微笑著注視著前面這道風景——將陪伴大家一道學習的老師,我!學生笑聲起,課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始了。
這堂課陶老師給出的主題是:情趣理趣妙趣——語文,我們享受的時候。語文,其實是一種感覺,感覺來了,自然就感受到了。陶老師帶領學生會名人:季羨林,啟功大師,錢鐘書,蘇軾,孔孟。介紹這些文化大師,使他們感知到語文知識的廣博與璀璨,以激起孩子們的向往之情。最后老師總結:心靈之所以會枯竭是因為沒有擴充精神這一時空以厚度和深度。跳出井底的那一刻,開闊的不僅僅是眼界,更多的是心境以及今后不可估量的發展空間。
老師給學生描繪出語文的妙境,讓他們產生學習語文的美好愿望,再給出語文學習的方法,提出語文學習的要求和建議,學生就能欣然接受,學生就愿意追隨大師的方向,從而走進語文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