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觀后感作文400字
《山海情》這部電視劇的熱播不僅僅將人們的思緒拉倒上世紀90年代的閩寧小鎮,更是回到了那些為人民奮斗、不畏辛苦、奉獻青春的干部身上。那么你知道《山海情》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山海情觀后感作文400字,希望你喜歡。
山海情觀后感作文400字(篇1)
以“滴水穿石”精神決勝脫貧攻堅
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關鍵階段,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啃下這些“硬骨頭”,還需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
滴水穿石貴在“準”,瞄準目標不放松。滴水惟有對準石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滴下去,才會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指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做好當下的脫貧攻堅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減少不必要的報表材料、形式主義的檢查督導和走馬觀花的調研活動,切實給扶貧一線干部“減負”“松綁”,讓他們全力出戰,確保目標不變、靶心不散。
滴水穿石貴在“恒”,牢記使命不退縮。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靠的就是日復一日的堅持,靠的就是永不退縮的韌勁,靠的就是愚公移山的執著。福建壽寧縣下黨鄉這個曾經偏遠閉塞的閩東山村,正是干部群眾三十年來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將昔日“九嶺爬九年”的窮鄉僻壤建設成為今天“天塹變通途”的美好家園,走出了一條極具樣本意義的“擺脫貧困”之路。做好當下的脫貧攻堅工作,就要像下黨鄉的廣大干部群眾一樣,堅定信心不動搖,咬定目標不放松,把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走穩走實,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滴水穿石貴在“柔”,揚優成勢破難題。道家認為,天下柔者莫過于水,而能功堅者又莫勝于水。水以柔克剛,能滴水穿石。做好當下的脫貧攻堅工作,既需要立足于實際又胸懷長遠的實干,也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苦干,更要配合善于鉆研、科學合理的巧干。面對一些貧困群眾脫貧意識不強、內生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必須轉變扶貧方式方法,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大力開展精神扶貧,從強化貧困群眾脫貧意識著手,注重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山海情觀后感作文400字(篇2)
把有血有肉的“中國奇跡”寫進了年輕人的心
“你在看什么?”“看山?!薄斑@山有啥不一樣的?”“你要是見過這山原來的樣子,就知道有啥不一樣咧……”
昨晚,電視劇《山海情》收官?!吧健敝笇幭模昂!敝父=?。《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對口幫扶下,西海固群眾移民搬遷,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探索脫貧發展辦法,將飛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金沙灘”的故事。
23集播出了13天,觀眾跟著劇中人同悲共喜了近兩周,見證的就是大結局里馬得福所感慨的——山川煥顏、水土重生——一個在脫貧攻堅的時代旋律中、在“閩寧模式”背景下,“塞上江南”正在逐步實現的過程。踏踏實實拍出的好劇感動了觀眾,無數人成為一部脫貧攻堅題材劇的“自來水”,網友們為它打出罕見的9.4高分。《山海情》描繪的只是當代中國極其微小的一段,但在它誠懇、敦實、赤子、真摯的詮釋里,人們會相信,小小“一粟”背后有浩瀚山海。
不怠慢細節,每一個角色都是鄉土中國真實的人
《山海情》的劇情是大開大合的,23集跨越25年歲月。但它毫不怠慢細節,用日常的、細膩的、觀眾可感可知的普通人的故事,塑造出一群鄉土中國真實的人。
這些普通人有真實的模樣。被黃沙沾染得泛黃的頭發和衣服,干燥氣候下粗糙皸裂的皮膚、嘴角,他們一個個都是黃土地里生長出來的人:扒過火車的張主任一臉煤灰,回到村里的馬得福坐姿一看就是村里人,李大有耳后別根紙煙為顯擺不為抽。這些普通人有中華民族共通的改變命運的信念、對故土的執念,也像任何地方的普通人群一樣,有人愿意吃苦耐勞,有人就是“等靠要”的懶漢。
更重要的,他們還有著樸素的人的情感。年輕人為心上的女孩捎張油餅,“看你吃比我自己吃還香”;鄉村老師被女兒誤解時沉默了,但他還是在孩子遠赴福建打工的前夜往行囊里偷偷塞幾張紙幣;福建工廠的聯誼會上,已為人母的海吉女工悄悄藏起氣球,打算回家鄉時帶給自己的孩子。親情、友情、愛情,生而為人的情感藉由羞澀隱忍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像一顆顆綿密的情感露珠,晶瑩剔透,瞬間在觀眾心里蕩漾開。
制造這些細膩體驗,離不開劇組“沉浸式”的創作。劇中人在戈壁荒灘里一寸一寸地開拓,建設新家園,劇外,創作團隊在自然環境惡劣的西北大地上完成了同步突破。劇組在蒼茫戈壁灘上挖地窩子、打夯土方,隨著劇情推進,村民種蘑菇賺了錢,劇組又開始建磚壘房。每一件舊家具、物品,都是劇組從今天閩寧村村民手上買或租來的“時光見證者”。甚至劇中村民種的蘑菇都是美術團隊在現場自己種下的。正因有了對細節的嚴格品控,宏大的國家敘事自然貫穿在了滿是生活氣息的畫面里,將觀眾帶入一段跨越山海和時間的真實奇跡。
不回避道阻且長,每一步向前都凝結著真實汗水
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山海情》要弘揚的主題很清晰:西海固人民把根扎在更遼闊地方的勇氣,寧夏回族自治區基層扶貧干部的堅韌不拔、矢志不渝,福建對口幫扶干部、專家、企業家的無私奉獻……但珍貴的是,劇中不回避道阻且長,所有的問題、艱苦、蒼涼、貧窮、愚昧都明明白白地展現出來。
一開始,缺水、少電、山高路遠、風沙漫天、村民有認知局限,扶貧的難,是自然環境、基礎建設、人文觀念的多重惡劣。一部分吊莊戶移民到了金灘村后,難題依然在。僅以種蘑菇為例,專家在西北土地上種出菌草蘑菇,需要邁科技關;說服村民出資2000元建大棚種蘑菇,需要邁勇氣關;種蘑菇的人多了后,供大于求,蘑菇滯銷,又需要邁過拓市場一關。再看教育問題,沒有移民時,孩子們上學難難在路途遙遠;金灘村建起西戈壁小學后,難的是操場塵土飛揚,難的是缺少固定教師;眼看著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十五六歲的孩子到底是外出打工還是繼續上學,也成了橫亙在白校長和村民間的一道認知難題。還有馬得福不惜折損“仕途”都要替菇民求助的戲劇點,也是直白地把一部分干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呈現出來。
《山海情》里關關都難。但劇中不開金手指,也沒有天降福星。幾年時間,當初種下的小樹苗依然是護不了村莊和村民的小苗苗。世界級的農業專家,種蘑菇在行,走市場卻是外行,遇上不講理的販子,教授急了也打架,遇上自己預估錯誤,拿不出有效辦法的科學家也只有自掏腰包墊付款項這條下策。所有這些難過的關,會讓人知道,路途雖遙遠,可就是有人一直不放棄,就是有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把事情做成了。
不渲染苦情,每一處困境中都看得見真實夢想發光的樣子
沒有人懷疑,涌泉村的日子苦,金灘村的依然很苦。但喪嗎?一點兒都不喪。
前兩集里,孩子們想要跑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動因是為了脫離窮苦。但畫面里,一眾人奔向火車的鏡頭拍得極美,年輕人在山間的跳躍、奔跑一樣壯麗得直戳人心,這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達得熱烈又燦爛。
水花拖著身體殘疾的丈夫、年幼的孩子、所有家什,一副平板車上路,在風沙塵土里走了七天七夜,這一路艱難苦極了??蓪а莶慌穆吠局D難,而是把特寫給了黃沙散開、水花臉上滿是希望的笑。這樣的女性,是苦水里長出來的花兒,可她無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要看見希望,就能笑得美,四百公里路再遠再難,在她眼里,終點就是新的家園。
戈壁灘小學的孩子們沒有平整的操場,缺少來了就不走的老師,教具都是靠捐助的。但導演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留給“春天”。白校長帶著學生參加自治區的合唱比賽,不選拔、全員參與,當孩子們坐了幾小時大巴、穿著干凈整齊的校服終于站在禮堂里,他們用最洪亮聲音放聲歌唱的,就是帶著蓬勃生命力的《春天在哪里》。在艱難困苦的現實主義基因里,創作者為土地和人民的故事注入飽含希望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手筆,用絕望之中有希望告訴觀眾,政策科學、干部作為、幫扶人真心、群眾努力淳樸,這樣凝心聚力同向而行,是真的可以遇水架橋、逢山開路。
當初追著攆著逼村民走出大山的張樹成與金灘村暫別,又與閩寧村永別;初來乍到時著西裝、流鼻血、連做夢都在找水喝的陳金山,任職期滿要回福建那天沒有驚動任何人,只對著建設中的閩寧村頭望了又望;凌教授在西海固教會村民種蘑菇致富,他要接著趕往下一站新疆,所有人捧著自己種的棗、抓的雞趕來送行……《山海情》里,一次次道別都讓人落淚,不靠刻意煽情,而是交代一個事實——有人來有人走,有人接續奮斗,中國的脫貧攻堅從來不是一蹴而就,是真真正正幾代人憑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精神,走到山長水闊。
收官時,許多觀眾問,《山海情》有沒有第二季。劇集本身已終結。而征途漫漫,中國大地上還有講述不完的有血有肉的真實奇跡。
山海情觀后感作文400字(篇3)
@基層干部 您的“三心”小妙囊請簽收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基層事務紛繁復雜,青年干部在開展群眾工作時,經常會遇到這類問題:群眾對我們不信任、不理解、不放心,工作難以開展,自身感到挫敗,怎么辦?對此,我們需要多一些“信心”“誠心”與“恒心”,收好用好“三心”小妙囊,探索高效解決群眾問題的途徑。
用好“信心”小妙囊,以自信之心安群眾之“憂心”。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電視劇《山海情》中吳月娟的原型人物“福建林主任”林月嬋,第一次站在寧夏這片土地上時,甚至難以相信人們可以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但她并沒有被眼前景象嚇退,而是秉持破釜沉舟的勇氣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信心,挨家挨戶動員百姓走出大山、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當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站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上,必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困難。此時,基層干部作為建設祖國的生力軍,一旦畏縮不前,人民群眾又怎能看到希望?基層干部只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沖到前線,才能以一往無前的信心感染群眾,使群眾放下“擔心”與“憂心”,匯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共同辦大事、下好全國一盤棋。
用好“誠心”小妙囊,用真誠之心解群眾之“疑心”。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筆者近期參加了入村摸排疫情防控情況的工作,感慨良多。在摸排過程中,村干部對每家每戶的情況了如指掌,群眾對我們十分熱情,不排斥、不拒絕,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個別群眾依然心存疑慮,此時干部耐心十足、情理相融地講解疫情防控政策的重要性,為之解惑、消除村民“疑慮之心”,從而獲得村民的理解與支持配合?;鶎庸ぷ髦锌赡軙龅礁鞣N群眾不理解的情況,此時基層干部應當沉下性子靜下心,講群眾聽得進、聽得懂的話,以真心實意對待群眾,群眾必將給予你同樣的反饋,如此方可協力配合、共克難關。
用好“恒心”小妙囊,以貞恒之心應自身之“初心”。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三十二年如一日的“守島英雄”王繼才,跨越2000公里持續20多年的福建寧夏“山海情cp”……無不是在以恒心涵養初心。打鐵還需自身硬,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廣大青年干部必須細之又細、實而又實,在處理基層繁雜事務時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軟肩膀挑不起硬擔子,提高自身能力需要有恒心、有毅力。一方面,基層干部應當持之以恒學習理論知識,用堅實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另一方面,在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也至關重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腳踏實地、穩扎穩打,才能筑牢為民服務的“初心”。
基層干部與群眾距離最近、接觸最廣,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們的工作為群眾生活帶來的變化,也可以實實在在地體會到百姓的幸福感。新征程已經出發,我們更應用好“三心”小妙囊,以基層為青春的主戰場,讓夢想成奮斗的硬基石,勤做人民群眾店小二,爭當為民服務孺子牛!
山海情觀后感作文400字(篇4)
鄉村振興須下“滴水穿石”之功
“經過30年的不懈奮斗,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下黨鄉位于閩東大山深處,是福建寧德地區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有壽寧的“西伯利亞”之稱。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為扶貧工作留下囑托,“滴水穿石”的奮斗精神在下黨落地生根。
過去“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如今已是“鸞峰橋上沐春風,茶葉香里說豐年”。下黨從全省唯一的“五無鄉”到有了“下黨小高速”,從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到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6元,30年的驚人變化,有力地證明了“滴水穿石”精神的巨大作用力。
下黨鄉成功脫貧“摘帽”,既是全國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個路標,又為鄉村振興敲響了催人奮進的鼓點,激勵人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既要堅持統籌推進、全面振興,又要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保證鄉村振興的質量效果。鄉村振興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特別需要滴水穿石的韌勁。
鄉村振興不是瞬息巨變,而是目標一致、矢志不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努力?!安菝睍洝睏钌浦尥诵莺竽瑸榧亦l綠化荒山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老黨員黃大發歷時36年,絕壁鑿出貴州“紅旗渠”;“太行新愚公”李保國數十年如一日奮戰在太行山,把荒山禿嶺打造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科學治沙的探路人”王有德二十多年堅持治沙播綠,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志之所向,一往無前;滴水穿石,方有神奇。鄉村振興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決定了我們必須樹立如鋼的決心,下“滴水穿石”之功。
為者常至,行者常成。建設美麗鄉村,需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在鄉村振興的征途上,各級領導干部要涵養“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襟懷,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保持和發揚“滴水穿石”精神,接好建設美麗鄉村的“接力棒”,推動鄉村建設“芝麻開花節節高”。
山海情觀后感作文400字(篇5)
一紀山海 共赴未來
近日,一部名為《山海情》的電視劇大火,讓無數觀眾在笑中帶淚、意猶未盡中追完了全集。這部劇講述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了讓西海固貧困地區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實施“吊莊移民”政策,動員他們從山里頭搬到銀川附近的平原,發展生產,再建新家園,將飛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劇中展現的愛情、親情、師生情、為民情,每一份感情都是自然流露,村民的堅韌、樂觀和扶貧干部馬得福的奉獻讓人動容,也為作為基層干部的我們接續推進扶貧工作、共同謀劃鄉村振興、如何作為帶來了思考。
堅韌 脫貧本不易
“村里的女子為了一頭驢就能嫁人”,“兄弟倆只有一條褲子,誰要出門給誰穿”,窮苦的環境亟待改變,但頑固的思想根深蒂固。移民搬遷的目的地玉泉營,并非一片已建成的樂園,而是一塊等待鄉親們自己去開荒拓土、從零建設的新家園,不少村民開始拒絕搬遷。馬得福一家一家去跑,一人一人解釋,不斷探索脫貧新路子,經過不斷努力,才讓荒蕪的戈壁灘里實現了“塞上處處是江南”的愿景。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但我們依舊實現了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的目標,我國已經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貧困人口。但我們也要意識到,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因為沒有固定收入和自身發展能力較弱,抗風險能力是不足的,因此我們依舊要保持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精準精心精細做好接續推進扶貧工作。
樂觀 積極去嘗試
劇中的馬得福是農校畢業的大學生,原本可以選擇更好的就業路子卻選擇了回家鄉建設,村民們不理解不支持,甚至產生沖突,他依然積極樂觀,從苦口婆心地勸返吊莊戶、幫助村民完成“吊莊移民”工作,到軟磨硬泡給移民村通電,再到之后東西協作扶貧政策出臺后,帶領村民們共同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是樂觀支撐著他砥礪前行?;鶎庸ぷ魍哂泄ぷ鞣泵?、事務繁雜、任務繁重的特點,這就需要基層干部保持良好的心態,把積極樂觀作為工作的一項內容和一種追求。積極的心態是會相互感染的,每一次的走村串戶、親切交談,每一個展顏微笑和鄭重承諾,都會給群眾帶去陽光般的溫暖。說積極的話,做積極的事,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積極樂觀的態度,增強為民服務水平,建立良好的干群魚水情。
奉獻 甘為“孺子?!?span style="display:none">iRH子文庫范文網
整天操心著村民們的搬遷、用電、灌溉等事情的基層干部;為了讓孩子們能接受更多教育,數十年堅守貧困村小的老師;為了幫村民們掌握一技之長,鉆菇棚、掏腰包、挨拳頭的技術專家……他們都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業的奉獻者。正是有他們改天換地的豪情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帶領了老百姓在廣闊的戈壁灘里落地生根,發家致富?;鶎庸ぷ魇侵苯用嫦蛉嗣袢罕姷拇翱?,無論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還是經濟發展,一切都是為了人民。作為基層干部更應該時刻謹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敢于思考、善于謀劃,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難,用實際行動詮釋“孺子牛”的精神內涵。基層干部要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把事業書寫在祖國大地上。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愿山河錦繡,國泰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