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講座觀后感參考(精選5篇)
就在南京城的人民都絕望的時候,有15位外國友人為難民們提供庇護的安慰與日本士兵進行對抗,不顧個人安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南京大屠殺觀后感,歡迎查閱!
南京大屠殺講座觀后感參考(精選篇1)
在世界上的幾個大屠殺紀念館都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永久的影響,他將使人類永遠記憶并避免再次發生,但是他也可使受害國以此做為復仇的依據,如此戰爭者也會因懼怕而強大自己的武力,若是受害國包容則會贏得悔意,
德國道歉了,普京道歉了,洪森承諾了,所以日本道歉也是早晚之事,但是日本人的心中承認的是中華民國而不是共和國,日本承認與中華民國開戰而不承認與共和國開戰,日本愿向中華民國道歉而不愿向共和國道歉,公開道歉的關鍵在臺灣的身上,那就是兩岸盡快的實行統一
現在的德國以不是二戰的德國,日本卻是因天皇承認戰敗而避免了被戰爭的毀滅,不管怎么說日本侵略了中國的土地,給中國人造成了災難,但愿日本能向美歐德學習,因為只有包容才能彼此寬容,難道黃河之孫要永遠的爭下去嗎,
現在的世界如果不發生毀滅性的災難,誰也無法改變它的格局,而區域性的戰爭只能是消耗雙方的財富和人民的生命,其結果只能是導致區域的人們更加落后于世界而已,
二戰后的世界除了老美只有中國打了兩場有意義的戰爭,援朝之戰令世界刮目相看,使中國擺脫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中越之戰贏得了老美的經濟合作,使中國富于世界
中東戰爭,兩伊戰爭,中蘇戰爭,中印戰爭,印巴戰爭,敘利亞戰爭,援越之戰,除了造成了人民的傷亡和貧窮之外有誰得到了什么,又有誰改變了什么,世界依然是二戰后的世界,倒是東歐與蘇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科索沃與南斯拉夫,阿富汗與塔利班,伊拉克與薩達姆,利比亞與卡扎菲被徹底的改變了
如果普京想改變世界,那就直接與美歐開戰,但是現在的世界上有誰敢與美歐開戰呢,如果美歐想霸占全世界,他們只需要依靠盟友和貨幣的力量就足以征服人類,老美只要將美元貶值幾個百分點,就會將別人的財富洗劫一空,美元如果崩盤世界經濟就會早到毀滅性的打擊,現在的形勢是挑戰老美就等于挑戰世界,而任何地區和國家之間的戰爭都是老美參戰和籠絡盟友的借口
螳螂撲蟬,鷸蚌之爭,坐山觀虎,漁翁之利不過如此吧,古人是以謀之,,賄之,戰之而漁利其國,老美則是以勸之,觀之,援之為謀一友,只是現在老美的精英與古人的謀略相比的更加精彩而已,二戰不就是老美成功的典例嗎
南京大屠殺講座觀后感參考(精選篇2)
期盼已久的“陸川”新片《南京!南京!》最后搬上熒幕面向廣大觀眾,其四年磨一劍的嘔心力作是光芒盡露!
影片全程以灰色為背景,讓人覺得很壓抑,有種喘但是氣來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從開始一向持續到最后。黑白電影的效果有種復古的真實,配上現代化科技的手段加于處理,影片的場景確實很逼真,基本上還原了歷吏的一幕!
沒有《集結號》里那種振奮人心的戰斗場面,也沒有《投名狀》里那種浩大的進攻場景,影片《南京,南京》是在一陣炮轟亂炸后的投降中拉開序幕的,看到那些不顧同胞們的生命,而踏在他們身體上逃跑的國民黨士兵,心中不免有幾分悲憤,也再一次認識到了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差距。
到處都是硝煙彌漫,整個南京城一片廢墟,除了尸體還是只有尸體,到處都是驚恐的慘叫聲以及祈禱的眼神,生命在那里如同草介一樣微不足道。活活燒死、推入長江、生生掩埋、被當作標靶一樣的射殺、刺殺、肢解,所有能想到的殺人方式,均在那里得到了全面的演練!
盡管場面十分殘忍,但由于是一部黑白電影,所以感覺不到任何的血腥,“陸川”導演以一種若隱若現的拍攝手法,演繹了歷吏的一幕,既還原了歷吏的真實,又不至于讓觀眾出現視覺疲勞,相比之下二十年前的那部《南京大屠殺》顯得個性血腥,該片也精致不少!
雖然在畫面上沒能給我們帶來太大的視覺沖擊,但其聲響效果卻是值得一贊,也許是因為在五星級影院里觀看的緣故,6。1聲道的杜比環繞聲響效果,有種如臨現場的感覺,一聲聲槍響,一陣陣子彈穿梭的聲音,感覺就像顆顆子彈都打在自我的身上一樣,是如此的真實。
影片最初的震撼是在于那些逃亡的士兵,一個個驚惶失措的往城門口爬去時所發出的那一陣陣急促的呼吸聲,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真實!
最讓人感動的是德國牧師“貝拉”臨行前的那一跪,其深深的為不能保護那些難民而感到無奈,其善良的一面讓我們很難跟其它德國納粹分子聯想在一齊。
最讓人揪心的是范偉所飾演的唐先生跟其妻子離別的那一刻,那是一種生死之間的離別,那是一種英雄就義的場景,那是一種肝腸寸斷的畫面,那是一種淡薄生命的描繪。
比較慶幸的是,“陸川”并沒有把該片拍成是一部三級片,影片里并沒有出現任何禁忌的鏡頭,也許出此刻面前的是一部經過刪減過的刪減片也說不必須,但不管如何,“陸川”并沒有太刻意的去描繪太多中國婦女被凌辱的場面,但是還是充分的反應出了當時日本的種種獸行。
盡管有“劉燁”、“高園園”及“范偉”等大牌明星的加盟助陣,但這并非是影片的看點,其看點在于影片本身的歷史題材。由“劉燁”飾演的中國士兵,其捍衛家園的一幕令人敬佩。而“范偉”所飾演的漢奸其明哲保身的做法固然不該,但其成為漢奸的原因倒也讓人同情,所幸最后還算是死得有點尊嚴?!敖谎唷彼缪莸奈堪矉D卻告訴我們,妓女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也懂得什么叫作挺身而出。
其實影片的真正主角是一名由日本演員“中泉英雄”所扮演的名叫“角川”的主角,一位尚有良知的日本士兵,據說這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該人物刻畫出了戰爭殘酷的一面,以及其無奈的一面,一個厭倦了戰爭的日本士兵最后還是選取了結束自我的生命!
人生也是一種無奈,有時候我們需要被迫去殺人,有時候活著比死還痛苦……
對于那些比較苛刻且喜歡對影片品頭論足的人來說,或許該片的確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整個故事太過零亂,故事資料銜接不夠連貫等等,但總而言之,個人認為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畢竟二個小時的片長難以全面的反應出整個歷吏的真相,畢竟這是一部商業電影而不是一部乏味的記錄片,所以我們不能要求“陸川”太多!
最后!我想說的是對于日本,我們是就應記住這場仇恨,但我們更就應以德報怨,戰爭向來都是殘酷的,戰爭是少數決策者的錯誤,而并非是整個發動國所有人們的錯誤,所以我們不能將所有的怨恨發泄在所有的日本人身上,請想想日本是否也有好人?比如影片中的“角川”。
其實如果要追溯仇恨,也不明白就應從哪里開始追溯起,唐朝?宋朝?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遠?我想幾百年后我們的子孫也會像我們此刻這樣,忘了幾百年前,幾千年前那一場場血腥的戰爭。
南京大屠殺講座觀后感參考(精選篇3)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6周年紀念日,是全中國人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痛。1937年的今天,日本侵略者占領南京。在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日軍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手段,經6個星期的血腥屠殺,在南京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多萬人。南京大屠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極端殘暴的法西斯獸行。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段屈辱的歷史吧!
南京——中國著名古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早在6000年前這里就出現了原始村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臺下筑城史稱越城。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2480年歷史。這2000多年的歷史里先后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在此定都。十朝古都、六朝金粉留下了多少驚心動魄的史話、可歌可泣的偉績。然而,1937年12月13日,日軍占領南京,古城空前的災難降臨了。
1937年日軍占領上海后又以20萬兵力分南北兩路夾攻南京,中國軍隊以10多萬之眾浴血苦戰,英勇的反擊侵略者。然而終因實力懸殊,13日南京城淪陷。
日軍占領南京后,對南京城進行了血腥的屠殺。暴行猖獗多達6個星期里,共殺害我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多萬人,強奸2萬以上的婦女,掠奪文物、財產不計其數,古城南京到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濃煙滾滾,斷壁殘垣,哀號凄慘……史稱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當我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心里不免一陣沉重。為了難以忘懷的紀念,殊不知,這紀念,更是一份哀傷!一份沉痛!一份哀思!
12月13日這個讓國人永遠難以忘懷的恥辱日子,想到日本鬼子喪盡天良的獸行,想到日本鬼子在我國犯下的奸淫擄掠,犯下的罄竹難書的滔天罪行,我們世世代代都不會忘記!實現和平、自由、平等是人類社會最崇高的理想和不懈追求。因此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不能忘卻日本軍國主義曾經帶給我們的傷害和恥辱。
然而時值南京大屠殺第76個紀念日的到來,讓我卻有一些難以困惑和憂憤。
一是在以前這個日子,紀念活動搞的如火如荼,較往年相比,現在總感覺一年不如一年了,媒體,報紙,網絡都是冷冷清清,從電視新聞到紙媒、網絡都沒有舉行什么大的紀念活動,有的只是草草一過,實在讓每一個中國人心里很不是滋味!難道我們真的忘記了,忘記了那段屈辱的日子?
二是日本政府無視我國政府的強烈抗議,多次肆無忌憚地參拜靖國神社;湖南常德受害婦女要求賠償的申訴還沒有滿意結果;日本政府在對受害者的賠償和臺灣問題上,至今還沒有做出讓中國人民滿意的舉動,至今日本政府包括一些右翼團體不但不承認那場侵華戰爭,而在美化那場侵華戰爭,更沒有承認南京大屠殺。因此,大力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全民牢記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不恥行徑不僅很有必要,而且已成為當務之急的首要問題。難道73年過去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應該淡忘嗎?難道76年過去了,我們就能好了傷疤忘了痛?難道73年過去了,就能讓它竟然還不如一個外國的圣誕平安夜嗎?難道76年過去了,這個世界真的和平了?
世界各國一直在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積極努力。今天,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帝國主義曾經給我們國家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自日軍侵華起,南京大屠殺和他們在中國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直至今天依然銘心刻骨。經歷這次戰爭慘痛,我們對和平的祈求更加熱切,要求和平的呼聲更加加強烈,我們更珍惜和平。時隔72年后的今天,飽受戰爭之苦的南京人民,乃至中國人民借此表達對和平的祈愿,借以呼吁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珍惜和熱愛。值此紀念南京大屠殺76周年之際,謹以此文獻給在南京大屠殺中慘遭殺戮30多萬我們的同胞,以慰死難同胞冤魂!以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南京大屠殺講座觀后感參考(精選篇4)
今天中午心血來潮,想起一本很久以前想讀卻沒讀完的書——《南京大屠殺》,于是就拿起手機看了起來。在本該輕松和愉快的暑假看如此沉重的書籍,我覺得自己還是會半途而廢,但不知道為什么,從中午到晚上,我把這本10萬多字的書一鼓作氣看完了??赐甑母杏X就像是從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出來后那一瞬間的復雜的思緒:抽離、恐懼;希望、光明。
初中上歷史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投影了幾張南京大屠殺的照片,看完義憤填膺,真是恨不得手撕鬼子,全班的同學都陷入一種憤怒和仇視的情緒中。這一張張照片對于14歲的我來說是個極大的震撼,以致我把南京大屠殺認為是抗日戰爭中最悲劇性的一幕,對于南京這座城市也有了更深的感觸。
1938年的南京處在新舊交替的格局中,盡管內憂外患,但其好像還是保存著帝王鄉的穩重與大氣。書中對于這時候南京的描寫是讓我感覺比較溫暖的片段:
可是,這樣的南京在日寇的大舉入侵下,“檣櫓間灰飛煙滅”。黑色覆蓋了記憶,風停止了呼吸,夕陽用余暉為死去的人舉行葬禮。日軍把他們的憤怒無情地發泄在手無寸鐵的中國人身上,士兵、百姓、老人、兒童、婦女,凡目之所見,均血流成河。神只會創造天堂,人才建立地獄。這場慘絕人寰的殺人競賽持續了6周,南京城一半的人逃亡,剩下的一半人中又有一半人被殺,被殺的總人數粗略估計是30萬余。殺害的手段極其殘忍:砍頭、活埋、強奸、槍殺、活人實驗......
其中最觸動我的是日寇對于婦女和兒童的令人發指的行為,在蹂躪她們的時候,尚且把她們當做人看待,可是蹂躪過后,便是殺人滅口和各種殘暴的折磨手段。她們承受著身心雙重的熬煎,卻只能發出絕望的吶喊。
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二十二》,講的是慰安婦的故事。故事很平淡,可越平淡,越有種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窒息感。
這些慰安婦承受著來自世人的偏見,明明自身是受害者卻只能選擇沉。默。作者這樣解釋道:不得不承認,彼時國人的思想很褊狹,或者,在戰爭中本就無理性可言。一方做嗜血者,另一方卻只能選擇做沉默的大多數,戰爭中,哪來的人道主義與公平?戰后日本投降,接受了國際法庭的制裁l可是對于南京大屠殺這濃墨重彩的一章的關注卻云淡風輕。直到今日日本一些分子仍拒不承認南京大屠殺,選擇集體性失憶,并妄想復辟軍國主義。這與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關。
在這樣一種思想的荼毒下,服從被視為最高美德,實現自我價值的個人理想被甘當體制螺絲釘的價值觀取代。既然自身的生命都無足輕重,那么敵人的生命必定更無價值。這樣一種變態的邏輯使他們成為了殺人機器,在背后也是一種擁有權力的膨脹。權力導致殺戮,絕對的權力導致權力的殺戮。
這就是一種“吾國與吾民”的關系。反觀德國,在二戰結束后,德國就像一個做錯事以后及時改正錯誤的人,而日本政府卻仍然選擇厚臉皮,死不悔改。因為戰爭,人們對于人性有了更為切身的體會:
這是人性之惡,但惡也會讓善顯得更加珍貴。那些由外國人組成的國際安全委員會在這場暴行中挽救了數萬南京人的性命,這是人道主義對于法西斯主義的勝利。
南京大屠殺是一段慘痛的歷史,長歌當哭,但痛定思痛。南京大屠殺給了我們這樣的歷史教訓:這也是作者張純如寫作此書的原因。南京大屠殺如果不被提及,只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成千上萬的生命由于他人的惡念閃現而隕落,第二天他們的死亡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是集體性的失憶和選擇性忘記。張純如沒有選擇忘記,因為忘記屠殺就是二次屠殺,忘記過去的人注定會重蹈覆轍。她選擇正視這段歷史,而真實的歷史總是那么殘酷,張純如最后也不堪精神壓力而自殺。
但一石激起千層浪,她用生命讓世人了解了這段歷史,更加讓人在扼腕的同時起敬:有些事,是不能被忘記的。事實欲蓋彌彰,正義會遲到,但是不會缺席!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永矢弗諼,祈愿和平
南京大屠殺講座觀后感參考(精選篇5)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略者攻占南京,由于中國國民黨軍隊抵抗失敗,大批的國民黨士兵潰逃出城,南京淪陷,30多萬軍民被慘遭屠殺,超多的女同胞被奸淫。
影片以一張張南京老城的照片拉開序幕,在炮火轟鳴中城墻在揚起的塵土中坍塌,畫面轉接進城門內,守城的國民黨三十六師的將士們用血肉之軀去阻止準備潰逃出城的國民黨官兵展開一場肉搏,那悲壯的場面,震撼著觀者的內心。
影片中太多的鏡頭讓我印象深刻,同時也感覺到了那種沉痛的情緒壓抑,從開始日軍進入教堂,那些神清麻木、內心絕望國人紛紛舉手投降,人人如同待殺的羔羊,沒有反抗的意識,沒有求活的舉動,此時讓人深刻感覺到失去國家保護的人民是最悲慘的人民。
日軍肆意屠殺中國人民的那一幕張狂殘忍的畫面讓我有著義憤填膺的感覺,但是看著影片中那些麻木的看客,我無法描述此時此刻的情感和情緒,當影片中出現超多的中國人被強奸、活埋、燒死,我腦袋一片空白。
生命在戰爭中是如此的弱小和不堪一擊。生命在殘酷的戰爭中沒有了活力和色彩,我無法想象那些屠殺者的內心是一種什么樣的扭曲,應對著滿城的廢墟,應對著被蹂躪的成千上萬的婦女,應對著遍地的死尸……卻仍然繼續著獸性的發泄,繼續著暴行的肆虐。
我想也許有些日軍士兵也是出于無奈,因為身為軍人的他們是在執行著日本帝國主義頭子的野蠻政策,同樣的他們也有爹娘和兄弟姐妹,所以當我看到角川的眼神和歇斯底里的吶喊,我猛然間明白了,明白了他也在痛恨這種慘無人道的殺戮,可迫于軍命的強制,他又不得不繼續著違背自我意愿的行為,最終成為歷史唾罵的對象。那種無畏的掙扎、迷茫的彷徨、無奈的服從,從他卷入這場戰爭開始就一向伴隨著他。
影片從開始的鏡頭對準了這個主角開始,就打下了一個伏筆,被壓抑的情感最終要有一個爆發的突破點,讓人物的鮮明個性的刻畫到達一種轉折,在影片的結尾,主角角川在放走了即將被執行槍決的兩個中國人后,內心底層那種被壓抑與反抗壓抑的情緒到達了頂點,手中那把沾滿累累血跡的槍口對準了自我,以一種解脫了的簡單來結束了罪惡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內心那種煎熬。
導演陸川說的好:南京是榮光之城,抵抗之城。不是處在當時環境是很難想象那時候的處境!“南京”留下來的是光榮,是懦弱,還是屈辱,就要看我們怎樣的去理解!就我觀看了影片后,從我個人的感情出發,我覺得南京的軍民在抵抗敵寇入侵的時候,顯得有些茫然和麻木,奮起反抗的力度不大,多數人的心態在驚恐中放下了求生的反抗,把自我的生命交給了對方變成任人宰割的羔羊。
影片中只有在做最終反抗的那一伙國民黨軍人因反抗失敗后被殺之前,一個士兵發自內心深處的吶喊,喊出了:“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的鼓舞人心的話語,之后大群人一齊喊出了:“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那氣壯山河的氣勢,讓我的心被激勵起來,也讓我感到中國人民的不屈。
整個影片的情節緊扣著30多萬軍民被屠殺這一主題,造成這一歷史杯具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放下了南京,國民黨眾多軍官不戰而逃,僅僅留下那些不愿意逃跑的殘余力量坐著頑強的抵抗,雖然在南京城內多次襲擊、擾亂敵人,但是最終因寡不敵眾而宣告失敗,從而致使30多萬軍民成為日軍屠刀下的冤魂。
影片中那個經典的畫面深深地印刻在我腦海中,就是小豆子最后逃了出來,吹著蒲公英,讓人感動,使人欣慰!
影片的結尾,出現了瞬間的彩色背景,我想那是導演的點睛之筆吧,從彩色背景中讓人看到了期望。就如導演陸川的一句話:那個時候,活著,是一種抗爭;而死亡,也是一種抗爭!
歷史留給我們的是痛苦,也是教訓,更是一種激厲,歷史也警示著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中國只有強大了,才不會被外國欺躙,只有自我強盛了,人民也才有安全感和自豪感。歷史已經翻過了那一頁,但是留給我們的屈辱卻是永遠也翻但是去,讓我們銘記那段歷史,緬懷戰爭中為反抗入侵,保家衛國而獻出青春熱血和生命的軍民,讓我們永遠記住和平來之不易,歷史不可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