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跡觀后感600字(精選5篇)
卒跡是由電影頻道節目制作中心、南金竹泰和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劇情類電影,影片由魯堅執導,范雷、盧映、董娉等主演。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卒跡電影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希望可以幫到你。
卒跡觀后感600字【篇1】
我喜歡影片《卒跡》的slogan——中國鄉村的路徑。作為一個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30多年的農民,我對這塊土地始終有屬于自己的熱愛和看法,這句slogan給我最初的感覺是內心微微的顫動了一下,這小小的心理變化快速將我拉回到那遙遠而又貼近的鄉村。
時至今日,中國絕大多數的鄉村仍出于嚴重的貧瘠狀態,文化的落后和意識的麻木還有性格的懦弱是普遍的鄉村性格。已經進行了十余年的新農村減少和近年來大力推進的城鎮化建設而言,更多的是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其中的破壞遠遠大過了建設,跟隨這一個書面和理論都講得很香美可口的大餅而來的,是新一輪的掠奪和更多對于環境的毀壞,從連連來各地鄉村發生的暴力強拆到強行征地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嗅到更多恐懼,更多危險的信號。
早在十年前,陳桂棣、吳春桃伉儷所著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中國農民調查》比較忠實地記錄了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屈辱佝僂著的身影緩慢前行的歷程。該書出版不久后一度被禁,既諷刺而幸運的是,這部良知之作卻是因為更多的盜版而如星火燎原般傳播開來?!吨袊r民調查》里的農民和農村,才真正是廣袤大地上中國農民和農村的縮影,盡管作者主要寫作的是安徽農村的事,我在云南鄉村與長輩的交談中,相同的命運也得到了完整的驗證,這些年的奔走之中,我在更多省份的農村亦得到了同樣的驗證。
卒跡觀后感600字【篇2】
《卒跡》的故事是改編于真人真事,那個傻傻分不清楚的李二卒其原型人物是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黨委書記李連成。影片中將這位主人公從出生開始,包括童年、青年、中年的生存狀態進行客觀展現,如實的以這位小人物的夢想歷程映射中國農村的發展軌跡。人物的變化反應著時代的變化,人物的變化也帶動著時代的變化。
李二卒出生于冤種世家,自幼被人瞧不起,也從小看著父親被人欺負,茍且偷生實為心情不愉快。李二卒繼承了父親的智慧,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但始終不服氣任由剝削宰割、被人貶低自己。他有著一股傲氣,還有著強大的骨氣。他反抗過、他忍辱過,他也一直艱苦奮斗著,做人的厚道、做事的靠譜,使得他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生活正軌,又憑著好學、上進、敢于拼搏成為了先富起來的人??少F的是,這位曾經受盡了鄉里鄰親欺負的小伙子,最終不計前嫌的帶領著全村人民發家致富。
相比其他傳奇人物的再造影片,《卒跡》毫無刻意宣揚人物的偉大和神圣,以相對現實、溫和的手法,將時代變遷中這位特殊人物的變化細致入微的一一展現,將一個普通農民的人生夢想詮釋得尤為真實、倍感生動!
電影的主題非常鮮明,從影片名中即可得到詳細分解?!白溘E”,一位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草根人物、一個中國象棋中最不起眼的“卒”子,他愿當炮灰,一步一個腳印,通過個人奮斗解決溫飽過上小康帶領大家共同致富。這一路,就像一枚“卒”子一樣,艱辛而踏實的拱出他豐富而具有啟示意義的人生軌跡;同時也見證了中國農村幾十年滄桑巨變的歷史痕跡!
“人生如棋,我愿為卒,三思后行,步步為營,行動雖慢,何曾后退……”,我們的人生尤如一盤棋局,而許多時候我們也不由得當起那個卒子,但我們必須腳踏實地、步步為營,小心謹慎、勇往直前!這是《卒跡》中時刻散發出的人生哲言,這也是影片所要表達的“拱卒精神”。如果我們能像李二卒那樣,每天踏實的拱以卒,那人生也許就會像他那樣輝煌!
編劇和導演以棋盤格局和拱卒精神貫穿全篇,用一種非常規的敘事方式,通過人物關系之轉變探討農村建設路之艱辛,生動的概括和展現了中國的一個時代。勾勒出了深刻的內涵,留下的是對農村建設的認知和思考。
卒跡觀后感600字【篇3】
在CCTV6看完的,去看了一下底下的評論,雖然不多但是清一色的都比較高,我給的三星反而是最低分。
其實,作為一部主旋律影片,大家其實本身都沒有對這部片子抱有太高的期待,但是整部影片看下來,導演是給了觀眾實實在在的驚喜的。一方面得益于男主對于農民這個角色詮釋的特別好,即使是描述吃虧,也顯得充滿農民的質樸而不做作。
當然說它是一部史詩有一點過了,雖然大的架構延續了中國大的歷史發展框架,但是和《平凡的世界》這樣的史詩巨作相比還是差很多。不過作為一部主旋律影片有些細節當然是不便于出現的影片處理成這樣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水準了。這樣的影片能做到不矯情,接地氣,讓人不快進能看完就已經是成功了,也就難怪很多豆油打5星了。
唯一覺得有瑕疵的地方是片尾。用影片加上片尾曲作為回顧是OK的,加上字幕提點之后的情節也是OK的,但是加字幕出來煽情就有點過了。尤其是主旋律的影片尤其忌諱這樣的升華方式的,本身觀眾純天然的就會覺得你假,這樣的做法正中這樣想法的下懷。還容易落得一個表現力不強,強硬凸顯主題的話柄。從后面的單獨播出的MV不難看出,影片主人公是有原型的,這其實是很能打動觀眾的一個點,將這個原型的部分加在影片最后,不會影響片子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很好的帶動觀眾的情緒,實現升華,不知道為什么沒有這樣做,而是單獨剪開了。
這兩年的主旋律影片已經進步不少了,至少錢學森就很好看,飛天雖然做作,但也沒有惡心到很過分。所以路子是對的,關鍵還在于怎么讓觀眾轉變刻板印象去體驗這類片子,不然拍多好都是白搭。
卒跡觀后感600字【篇4】
我喜歡影片《卒跡》的slogan——中國鄉村的路徑。作為一個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30多年的農民,我對這塊土地始終有屬于自己的熱愛和看法,這句slogan給我最初的感覺是內心微微的顫動了一下,這小小的心理變化快速將我拉回到那遙遠而又貼近的鄉村。
時至今日,中國絕大多數的鄉村仍出于嚴重的貧瘠狀態,文化的落后和意識的麻木還有性格的懦弱是普遍的鄉村性格。已經進行了十余年的新農村減少和近年來大力推進的城鎮化建設而言,更多的是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其中的破壞遠遠大過了建設,跟隨這一個書面和理論都講得很香美可口的大餅而來的,是新一輪的掠奪和更多對于環境的毀壞,從連連來各地鄉村發生的暴力強拆到強行征地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嗅到更多恐懼,更多危險的信號。
早在十年前,陳桂棣、吳春桃伉儷所著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中國農民調查》比較忠實地記錄了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屈辱佝僂著的身影緩慢前行的歷程。該書出版不久后一度被禁,既諷刺而幸運的是,這部良知之作卻是因為更多的盜版而如星火燎原般傳播開來?!吨袊r民調查》里的農民和農村,才真正是廣袤大地上中國農民和農村的縮影,盡管作者主要寫作的是安徽農村的事,我在云南鄉村與長輩的交談中,相同的命運也得到了完整的驗證,這些年的奔走之中,我在更多省份的農村亦得到了同樣的驗證。
與更多鄉村命運迥異的便是,《卒跡》一片的主角李二卒的原型——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村黨委書記李連成,算得上是1949年以來中國鄉村進化史里的有限的僥幸者,而另外的比較著名的僥幸者則有華西村的吳仁寶等。依據2013年的公開數據顯示,作為中國最基層的行政區劃單位的行政村全國一共有69萬個,村官(村支書和村主任)500萬名,在這個龐大數字之中,吳仁寶李連成們就顯得少之又少,故而特別的耀眼了。
選擇象棋這一古老的中國文明作為影片創意切入點,這著實是《卒跡》編劇的高明之處,象棋棋盤的楚河漢界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被富裕多重寓意的分水嶺和切割線,無論是意思形態的還是城市鄉村,又或者是主旋律與獨立精神,都可以用楚河漢界來分割或者跨越。影片拍攝的故事行進線索和過程基本一路陽春白雪,我并不懷疑這些故事均摘取自原型的親身經歷的真實性,看得出在這樣一部影片的主創在有限的資金下所作出的努力,但必須要強調的是,這是中國鄉村里絕無僅有的僥幸者,這些僥幸者既是一個時代的偶然,亦是一個時代樹立典型的必然,但這少之又少的少數人,與真實的絕大多數鄉村和農民的命運徹底相異。
卒跡觀后感600字【篇5】
無意中又一次觀看了電影《卒跡》,影片將主人公李二卒定位為一個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草根人物,比作中國象棋中最不起眼的“卒”,講述了他雖出生貧寒、境遇窘迫,但不屈服命運擺布,從一個無名小卒成長為一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體村民一起走向富裕道路的奮斗歷程。看似平常的一個勵志故事投放在當下不斷加強黨員干部作風建設、持續反“四風”的時代背景下,又折射出一番新的寓意。
李二卒從一個不被看好的“冤種”村支書,成長為群眾擁護、成績斐然的學習典型,靠的就是一句至理名言:“當干部就應該吃虧”。在當選村支書之初他就立下約定:“絕不吃村里一口飯,不拿村里一分錢”。他請曾經反對他的村民監督村里財務,還對家人“丑話”在先,不謀私利,不搞兄弟特權。他無償貢獻自己的技術和蔬菜大棚帶領村民搞種植、搞企業、搞新村規劃,不惜被家人誤解,和親人反目。正是這種“舍小我為大我”的“吃虧”精神,才使他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當干部就要有“吃虧”的覺悟?!拔覀凕h除了人民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員干部為了群眾的利益要敢于吃虧、勇于吃虧,這是黨性的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期盼。黨員干部背負著黨和人民的殷切囑托和希望,擔負起了比常人更大的責任,也是群眾學習的“表率”,唯有時刻以忘我的事業心、責任感去履職盡責,才能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才能得民心、解民憂。
當干部就要有“吃虧”的決心。黨員干部要想干出一番事業,造福人民群眾,就要勇于做他人不想做的困難事、棘手事,敢于走別人不敢走的創業路、創新路。面對個人利益與群眾利益的沖突,能夠果斷舍棄個人利益,面對選擇和誘惑能夠不計名利得失、甘于奉獻犧牲。勇于吃虧就必然要忍得住寂寞、頂得住壓力、扛得住不解和誤解。
作為黨員干部,甘于吃虧,不是窩囊妥協,而是一種胸懷家國天下的大我情懷和奉獻精神。吃苦在先、享樂在后,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利益就讓。只有這樣,黨員干部在群眾中才能有威信,講話才能讓群眾信服,群眾才會一心一意跟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