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被稱作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思故人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思故人作文1
記得小時候一到端午節的前幾日,外公總會給我買一套新衣服,以迎接過節,也算是節日的禮物。雖那時候家里不算窮,平日里也不少衣物之類的生活用品。但買件新衣服過節是每個孩子都無比期盼的!我們老家的端午節和大多數地方時間是不同的。待到臨端午節的前一夜,我們小孩子總是會把親人買給我們過節的新衣服拿出來,對著鏡子在身上來回的比劃幾次才肯入睡。但是沒到第二天我們是絕對不會穿的!就連躺在床上也是極矛盾的心情。既想馬上睡下,好讓端午節早早的來臨;又想不那么快就入睡躺著好好想想明天到底要買些什么小玩意兒。可想得到那時對端午節是懷著怎么的一種心情的??赡芄澣盏臒狒[并不是讓我們這些孩子高興的主要原因吧!最主要的應該是親人給我們的那幾十塊錢吧!我們可以任意地揮霍,不受任何的節制。這種情況是除了新年與端午什么時候都不曾有的。怎叫人不痛快呢?
幾個小伙伴把身上的幾十塊錢用完才是最痛快的事情!于是我們會到街上買些平時想買卻買不起的東西。從這條街走到那條街即使不買什么東西我們也會必然的走完!那一天賣各種各樣東西的人特別多,平時看不到的那一天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了。我們錢少,買不起的即便是看看心里也是樂滋滋的!走得有些累了,我們就坐在一片草地上或是躺在上面雙臂展開,仿佛在享受著這僅有的一切美好!那時的我,仿佛學會了享受。盡管我明知道有一天這一切都不會再屬于我......
當年那樣平平淡淡的一個端午節到今天是這樣醉人的一份記憶。幾年來一直都很想回去過端午,但是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牽絆著我。想找到以前的那群小伙伴再回想一次那時候的節日,又是這么的困難。也說不出這些年來像這樣的節日,我是懷著怎么樣的心情過來的,或許是我想象得到!每一次的畫面都是經過我無數復雜的心緒才展現得出來的。盡管是這樣,我還是很愿意去回味一番,去把腦海的記憶加深一番。
可是都過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到老家去再一次領略家鄉的端午節。再逛逛當年自己走過的那條街,再嘗嘗當年自己吃過的包著臘肉的粽子,再游到當年自己視如床躺下的草地還有展開雙臂擁抱的那份專屬美好!
端午節思故人作文2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這一天,空氣中彌漫著粽葉的清香,家家戶戶門前掛著驅邪吉祥的艾草。我知道,這是為了紀念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一位正直而有理想的楚國大臣,因被小人排擠陷害,他投江自殺了。老百姓為防止魚兒啃食他的尸體,就把粽子投入江中,這一習俗代代流傳,直至今日。
傍晚,吃完了粽子,我們去龍潭公園放河燈,為屈原照明。夜幕降臨了,湖畔卻人潮如織,大人、孩子都一臉虔誠地把點燃的河燈放入水中,默默許愿。公園里的池塘靜謐深邃,柔柔的燈光倒映在水面上,一閃一閃,搖曳生輝,那星星點點的燭光在暮色中順流而去,帶著我們的追思,真有種說不清的韻味。
我靜靜地蹲在湖畔,拿出蓮花燈,點燃了蠟燭。雙手捧著這盞燈,我覺得它很沉很沉。我對屈原才華的景仰,對他坎坷命運的感嘆都凝聚在這小小的燈里。我心里想:如果屈原在天有靈,他一定會看到我們對他的懷念,看到這個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他還會忍心離開這個世界嗎?
回家的路上,我問媽媽:“屈原為什么會選擇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時究竟發生了什么呢?”媽媽告訴我,那是因為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意思是屈原誠信而被懷疑,忠誠而被毀謗。整個世界的人都污濁不堪,而獨有他是清凈的;人人都醉了,唯有他是清醒的。我聽完,心中默默感慨,當時是一個多么黑暗的世界啊,那時的屈原是多么無助和絕望啊!他寧愿選擇死去也要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愿與他人同流合污,這不正是我們追思懷念他的原因嗎?屈原如果在天有靈,他看到我們現在的溫暖幸福的生活,看到這個和諧、安定的世界,他該多么欣慰呀!
想著想著,我覺得那順水而下的河燈把世界照得很亮很亮……
端午節思故人作文3
又到端午,我看著面前散發著清香的粽子,不禁陷入對千年前這一天的遐想……想到屈原跳江的那一幕,我不禁產生了一絲疑惑:除了跳江自殺,他就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屈原愛國,多次上諫,直到被流放,最后因不忍看楚國滅亡,悲憤交加地跳江自殺。我認為,這種精神可敬,但做法不可取。他為什么不學學項燕呢?項燕也是楚國大臣,忠心,愛國,在他被秦軍團團包圍之時,在楚國即將滅亡之時,他仍然堅持戰斗,最后一刻,他身負重傷,但仍未放棄,用最后的力量喊出了那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幾十年后,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起義,打的全是‘楚’的旗號!秦被滅,是被楚而滅,被項燕而滅!
項燕只是一武將,便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屈原呢?以他的才華,定能把愛國之情根植在人民心中,把反抗之火燃燒在人民心中吧??上В懒耍涣粝铝艘皇狼迕湍瞧猍離騷]。被世人所懷念,卻沒能真正地挽救楚國。屈原是如何愛國的?說到底,只有兩個字,上諫。是的,上諫。面對楚王,他做的,只是不停地上諫,但這樣昏庸的楚王,會聽他的嗎?所以,他注定了要被流放。為什么不換一種方法救國呢?楚國上層已經沒有指望了,能不能從下層入手呢?
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國失敗,他們沒有灰心,著書立說,廣傳弟子,數百年后他們的弟子成就了他們的理想。項燕不也是發動群眾,把反抗的思想傳遞到民間,雖然他反秦失敗,但他的子孫卻成功了,‘世事我曾抗爭,成敗不必在我’才是一種真正的方法。用自己一死去喚醒世人,尤其是上層,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可惜,屈原死了,帶著他滿腹的才華和滿腔的愛國情一起沉入江底,被世人所嘆息。其實,自殺是一種逃避,但逃避并沒有用,用自己的能力去改變世界才是關鍵。
端午節思故人作文4
粽葉飄香,又到端午。關于端午的種種傳說,又再現腦海。望向湖畔,憶起楚國一代偉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關于屈原,連他是哪朝人自己都不大清楚,能夠明白的,就是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國家滅亡,投至泊羅江。上歷史課,說屈原大無畏,擁有大膽質疑的理性精神,屢次勸說楚王莫信秦??商嶙h不被認可,反遭迫害,流放人間,直至江中,以示清白。
相傳屈原投江前遇一漁夫,漁夫驚訝:“子非三閭大夫也?”可想當時屈原苦笑,淺淺搖頭。遇問之為何落得如此田地時,無奈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夫反問:“何不與世推移?”屈原不從,大嘆:“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以蒙世俗之塵埃乎?”至此稍覺屈原似乎太過自負,而且暗想屈原也傻,為何不看大局之勢而行,非得自尋死路?留得青山不怕沒柴,日后再細想怎樣挽局不好嗎?
關于疑問,自看前人評價屈大夫,至王逸嘆:“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方才明那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苦心。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五月初五,泊羅江畔一聲水響,既而化為寧靜。已明白屈原的志向,投江乃示忠心,明清白,便想明為何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一直不見尸體,于是后人為寄哀思,于此日蕩舟之上,投擲米團,免遭魚蝦攻其身。
細想屈原投江時,又是怎樣一種情懷?是心中大釋?還是含悔而死?想到漁夫走時的莞爾笑歌環繞江前,便明屈原帶上清白而去,留下淡然而離。他笑嘆今朝,笑看釋懷。不與多言,只以《離騷》獻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上磳⒄胬砬蟪?,自先奔赴湘江,留下離騷,讓世人明孰是孰非。
屈原的故事,在歷史長河中不過紅塵一瞬,兩千多年的歲月也是轉眼即逝。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那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允世俗塵埃染皓皓之白的屈原,終將留予世人心中,一代又一代地看其釋懷一切,淡然一切。
粽葉飄香,又到端午。端午之際,屈原仍在。滄浪之水,或清或濁,難以明確。只能遂去,不再復言。
端午節思故人作文5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為熱鬧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
與平時的過年過節一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床邊,給我講一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粽子”“不許與小伙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臺上綁著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灶臺上放著的幾個小碟,里面盛著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塘。
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吃著早飯一邊看著外婆忙碌著。
鄉下的灶臺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凈的鴨蛋放入大鍋里,用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里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后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著就往灶里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長期勞動已經粗糙的像樹皮一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一個用紅繩編成的絡子就編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一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凈,裝進絡子里,掛在我脖子上。接著,外婆就往我兜里裝著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去看龍舟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