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郡縣制的最終形成,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最終完成了向成熟國家的轉變。
2.秦延續傳統一步到位實施郡縣制,漢片面以秦亡為教訓,歷經數代三個階段的艱苦探索,最終也確立了郡縣制。
3.雖然楚國的縣制還不完善,但是它為戰國、秦漢以后以郡縣制為地方政權組織形式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4.秦朝實行郡縣制,大大鞏固和穩定了秦朝中央集權統治和全國統一。
5.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就把分封制改為郡縣制了.
6.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
7.郡縣制是由春秋戰國時的秦國創始,并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完成的。
8.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是君主*制政體下中央和地方關系的體現形式,二者的長期爭論反映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9.自秦統一六國,全面實行郡縣制以來,郡縣制就成為后世中央對地方統治的一種方式。
10.秦朝的郡縣制、漢朝的郡國制,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機會。
11.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12.一是“封邦建國”的封建制,二是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
13.推行郡縣制度,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大修馳道,統一車軌……
14.在戰國末期,秦朝大一統時期,中國社會經過幾百年的戰亂,終于從周代的分封制走向郡縣制的政治統一。
15.公元前7世紀的“管仲變法”和公元前4世紀的“商鞅變法”,管仲的“四民分業”思想、鹽鐵專營政策以及商鞅在土地私有化、郡縣制、戶籍制、軍爵制上的大膽試驗,皆具開創之功,它們分別提供了兩個頗為極致的治理模型,如同左右極般地站在后世歷次變革的兩端。吳曉波
16.汲取周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分裂與動亂的教訓,以及為了應對來自外部、內部的種種挑戰,秦國果敢地選擇了郡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