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樂道的成語典故
【成語】:安貧樂道
【拼音】:ānpínlèdào
【解釋】:道:主張,思想。安于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
【出處】:《后漢書·楊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舉例造句】:勸人安貧樂道是古今治國平天下的大經絡,開過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沒有十全大補的功效。魯迅《花邊文學·安貧樂道法》
【近義詞】:安貧守道
【反義詞】:為所欲為、胡作非為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甘于貧困惡劣的環境
【英文】:becontentedinpovertyanddevotetothingsspiritual
【成語故事】:
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其中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
在他看來,這位弟子的一舉一動都那么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為榜樣來教育其他弟子。顏回家境十分貧困,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生活用品也非常簡陋,盛飯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簞,舀水用的.器具是木頭做的瓢。生活困苦到這地步,要是換做別人肯定不堪忍受,但是顏回卻處之泰然,覺得生活很有樂趣。
孔子非常贊賞他這種高貴的品格,夸獎顏回一位賢德之士。后來孔安國也評價顏回說:“安于貧而樂于道”意思就是說,即使生活在貧困中,他仍能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