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若當初吳王能闔閭能聽從伍子胥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家亡的結局呢?假若當初越王勾踐當初不能采納范蠡文種的意見,又怎能實現滅吳復國的愿望呢?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
(2)比干剖心,子胥鴟夷,非輕犯君以危身,強諫以干名也。
(3)國恨家仇滿襟懷,伍子胥可不愿坐以待斃。
(4)伍子胥當然沒忘記復仇,闔閭九年,吳軍一舉攻破楚國郢都,伍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報了血海深仇。
(5)伍子胥是春秋后期吳國大臣,名員,字子胥,原來是楚國人。
(6)你看它,西子湖畔,武穆志未死,你看它,姑蘇城頭,子胥恨難平,休道是,國之干城,到頭來,一縷英魂秋風冷,江海掩悲聲……
(7)現在聽到王丕顯說起張子胥,想著是法顏大師引薦之人,必定還有些本事,加上確實沒人愿意出人,就同意了。
(8)是的,城下的百姓沒有錯,是我害死了伍子胥,只可憐了我這副好皮囊,只不過是媚主惑君,破家亡國之命罷了。
(9)伍子胥方走不遠,心下驚顫,感覺不對,連忙跑了回來,但見流水潺潺,只有岸邊那女子的一雙鞋襪,冷冷清清地擺在那兒,無言地訴說著剛才發生的一切。
(10)公元前483年,夫差派伍子胥出使吳國,太宰喜乘機進饞,說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
(11)從伍子胥刺殺吳王、秦將白起大挫趙軍,到孫策取盧江、司馬懿騙曹爽,調虎離山計在歷史戰役中屢建奇功,沒想到千年后的今天這招依舊管用。
(12)春秋時,沒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說法;戰國時,有了鞭墳的故事;到西漢司馬遷時,變成了掘墳鞭尸。
(13)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
(14)5月13日,記者從含山縣了解到,伍子胥古道景區已基本建成。
(15)伍子胥是中國古代一位傳奇人物,春秋時十八國臨潼斗寶會,伍子胥作為楚國之寶,武藝超群,壓蓋各國,掛十八國帥印,號明輔將軍。
(16)伍子胥智勇超群,可惜氣量窄了點兒,他自己的結局也很悲慘,被吳王夫差賜死,此是后話。
(17)中國歷史上那些“憂心如焚”者如伍子胥、岳飛、文天祥、于謙、夏完淳、譚嗣同等,或因本朝昏聵而鑄成千古奇冤,或因國破家亡而譜就烈士魂曲。
(18)伍子胥在天涯亡命途中,歷盡艱難險阻,幾次絕處逢生,既有英雄末路的悲歌慷慨,又有多情美人的情感纏繞,可謂外有千難萬險,內有柔腸百轉。
(19)沒費多少功夫,張子胥就知道了這支親衛軍的情況。
(20)而偏偏此時領導又作了幾個錯誤的決定,伍子胥進諫,特別是最后的諍言,是那樣痛快淋漓,那樣不給夫差的面子,那樣聲嘶力竭,那樣絕望和決絕。
(21)其中如伍子胥過昭關、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申包胥復楚、臥薪嘗膽,都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
(22)于海東之使,禮遇尤厚……高麗乃箕子胥余之邦,上有常尊,下有等衰,實存先生之遺風焉。
(23)伍子胥過不得關,一夜之間急白了頭,相貌大變,遂過關入吳,留下了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頭的傳說。
(24)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忌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
(25)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雖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是以比**而殷人怨,子胥死而吳人恨。
(26)最后,楚平王逼走了太子建,又在費無極的煽動下,殺了伍奢和伍子胥的大哥伍尚及伍家100多口。
(27)4月29日和4月30日,連戰先生先后在北大和西安后宰門小學,兩次提到他的祖父連橫先生曾經說過的“昔子胥在吳,寄子齊國;魯連蹈海,義不帝秦。
(28)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越王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沒有取性命。
(29)三生為中年生角,重唱工,多扮演慷慨激昂、忠誠耿直的正面人物,如《文昭關》中的伍子胥、《轅門斬子》中的楊延昭、《法門寺》中的趙廉等。
(30)伍牙山號稱楚尾吳頭第一山,又名伍員山、護形山、護牙山,山名皆因伍子胥三過其境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