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荀子
2.言中有物,故聞之足感,味之彌旨,傳之愈久而常新。方東樹
3.中華其睡獅乎?聞之當勃然興;中華其病象乎?聞之當霍然起。蓋青年者,國家之魄,“晨鐘”者,青年之友。青年當努力為國家自重。
4.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5.聞之有悟,觀之有觸,言之有物,行之有度。
6.吾側聞之,試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生?;?,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列子
7.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閭,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8.世人之心,止于見聞之狹。
9.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10.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
11.非直諒多聞之人,不能得直諒多聞之友。
12.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
13.上聞之深悔,自是不復出。
14.嬰聞之,眾而無義,強而無禮,好勇而惡賢者,禍必及其身,若公者之謂矣。且嬰言不用,愿請身去。
15.臣聞之,為地戰者,不能成其王;為祿仕者,不能正其君。高糾與嬰兄弟久矣,未嘗干嬰之行,特祿之臣也,何以補君乎!
16.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
17.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
18.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鬃?nbsp;
19.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
20.嬰聞之,窮民財力以供嗜欲,謂之暴;崇完好,威嚴擬乎君,謂之逆;刑殺不辜謂之賊。此三者守國之大殃。
21.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
22.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23.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后為德。聞之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不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荀子
24.臣聞之,以謀勝國者,益臣之祿;以民力勝國者,益民之利。故上有羨獲,下有加利,君上享其名,臣下利其實。故用智者不偷業,用力者不傷苦,此古之善伐者也。
25.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26.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劉向
27.白色的梔子花,無論枝頭吐芳,還是落地成泥,一概素素淡淡,清清雅雅,如白玉無暇。我為之驚異,尤其是那馨香,若有似無,不經意間,如影隨身,四處漫散;仔細嗅來,又全無蹤跡可循。聞之有若仙氣,神醒身爽。
28.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29.后人觀古書,每隨己境地。譬如廣場中,環看高臺戲。矮人在平地,舉頭仰而企。危樓有憑檻,劉楨方平視。做戲非有殊,看戲乃各異。矮人看戲歸,自謂見仔細;樓上人聞之,不覺笑噴鼻。
30.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