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文明古國。四大發明屹立不倒,儒家思想傳頌至今,詩詞歌賦,更是曾出不窮。那些從小翻看的東西深深烙印于心,把我和祖國深深聯系在一起。
(2)儒家的忠君思想,可保百官對皇上忠心不二;儒家的仁愛思想,又可以讓君王與百姓保持良好的關系。
(3)儒家謂之世,釋家謂之劫,道家謂之塵,言俗緣之未脫;儒云致一,釋云三昧,道云貞一,知奧義之無窮。
(4)儒家學說自有長處,不是他蚍蜉撼樹所能動搖的。
(5)儒家強調,吾人接受與生俱來的種種現實上的限制,但又不委之于命,不把眼光局限在現實利害上,努力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不計成敗,知其不可而為之,支撐的力量來自自我對于道的終極托付。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儒家恕道的核心。
(7)然而,引起我們警覺的倒是,儒家對人性善的過分自信的信念,至少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消弱了其對人性脆弱和貪婪的深刻的反省,而對人的自覺性給予過高的期待,對人的自然情欲的力量缺乏足夠的認識,也常常導致這種反省流于文過飾非。
(8)中國儒家推崇忠孝安邦,禮義治國,注重現實生命的人文精神,而西方文化是理性的求知文化,強調以法治國、法律主治。
(9)“和”與“同”、“中”具有深刻哲理關系。儒家倫理意蘊包含“執兩用中”、“和而不同”兩個基本方面。
(10)中國儒家智德觀的特點在于,它把知或智主要看作是一種人事之智或者說是知人之明。
(11)在思想史研究中,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倫理為本位,在海內內外已成為絕大多數學者的共識,但這本位不僅表現在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對儒家倫理的認同,還深入中國人衣食住行的消費生活,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無所不包的文化,主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
(12)中國的儒家文化講究柔中帶剛的中庸之道,很適合肖邦這種詩意的音樂。不理解肖邦音樂的人可能會覺得比較柔和,但是深入了解肖邦之后,他的音樂其實是非常激昂的。
(13)從社會文化角度看,幾千年來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它所遵循的是一種中庸之道,在這種中庸取向的價值觀所構成的文化氛圍中實施自主創新,會使創新活動因重重阻力而功虧一簣。
(14)大學時期有一位東方文明史的教授,他使我對中國的儒家思想和道家學說的豐富內容有所了解,同時也使我萌生了一個不可名狀的"中國夢"。
(15)儒家學說雖然糟粕不少,但整個內容不失博大精深,千百年來積厚流廣,其影響是深遠的。
(16)當農家以“粗食不忘天地德,布衣常念祖宗恩”這種最純樸的方式表達了他們感恩的情懷時,當佛家以“善哉、善哉”這種最直接方式抒發出他們感恩的情懷時,當儒家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書寫出他們心中的感激時,我們內心不由得為之一震,并深刻反思,我們塵封已久的感恩有心何時才能煥發它的光彩?
(17)誠信是詩圣李白的“一諾千金”;誠信是古代皇帝的“一言九鼎”;誠信是儒家學中的“事實求是”;誠信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堅守原則;不是固執死板,而是仁愛負責。
(18)我認為要像西方那樣,有制度且比較進取,用兩種方式來做,而不是全盤西化或是全盤儒家。儒家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短處,儒家在進取方面是很不夠的。
(19)世俗的儒生,不博覽群書,除了研讀經書、緯書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經術的著作而且。
(20)因為采取直入本質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煙海的被歷代僧人研習,但并不拘泥,故中國的佛教的門派之間沒有發生激烈的矛盾沖突,而這正合乎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
(21)這些漢儒也不是抱殘守缺的人物,如陸賈取法家的中央集權制度,賈誼強調儒家思想指導下的無為思想治國,用儒家思想統攝其他各家,最后自成一家,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極富針對性。
(22)只是石勒對在華夏之區如何治國安民畢竟很陌生,身邊有很多儒家士大夫輔佐,在制定大政方針方面,還是會聽從儒生們的意見。
(23)為了補偏救弊,為佛教爭得更大發展空間,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選擇以"孝"為突破口,對佛教的孝道思想進行了新的詮釋,力圖找到佛教與儒家思想的契合點。
(24)同時指出基于原子式個人主義的現代自由主義由于個人與社群之間的緊張而導致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上的困境,也唯有儒家兼顧個體與全體的中庸之道方可解決或避免。
(25)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中正與兩端保持等距離,是最完美的均衡狀態,無論偏向任何一端,都將破壞均衡,同樣這與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26)當時割據勢力中抱有登基稱帝企圖者不乏其人,之所以鮮有公開付諸實施者,并非由于儒家正統思想束縛,敬畏天命,只是顧忌有曹操這樣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存在而已。
(27)樂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來源于人又作用于人,自從人們認識到樂的作用,就開始注重樂的教化作用,先秦儒家主張的用樂治國安民之策,正體現了這一點。
(28)這一條線索力抗時潮,真可謂不絕如縷,那知現在卻成為大陸與海外共同承認的顯學,確實是不可思議。如今第二代的新儒家也已凋謝,應該是一個適當的重新加以檢討的時刻了。
(29)從深層的文化心理到表層的器物制度,從鐘鳴鼎食之家到引車賣漿之流,儒家德福思想宛如涓涓不竭的血液流淌于社會有機體的周身上下。
(30)荀子生于古代的封建制度要被推翻,以將建立強權*制為目標的秦國為亂世打上休止符的時期,可謂是亂世之末的大儒家,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