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蕭瑟的秋風吹落梧桐樹上最后一片葉子的時候,老家有多少嬌貴的樹種都“禿頂”了,只有那幾棵松樹還郁郁蔥蔥的,它滿身的針葉圓滾滾的,已吸足了水份,準備度過漫長而又干燥的冬季。我常常在秋風中欣賞松樹的倔強與堅韌,贊美它與眾不同的風格和精神。
白楊樹金黃的葉子,梧桐樹寬大的樹葉,瑪瑙扇子般的銀杏樹葉……把大地裝點得很美。
思念起家鄉的秋天,這時候我窗前的梧桐樹是不是已經穿上金黃的外套?
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挺拔高大的梧桐樹,它比6層樓還要高,必須仰視才能看到它那像把大傘似的樹冠;它像忠實的衛士,日日夜夜守護在校園里,“保衛”我們可愛的校園。
梧桐樹的樹干粗壯極了,我雙臂合攏才抱得住呢!樹干穿著深綠色的外衣,外衣上鑲嵌著白點點,就像頑皮的小孩在外衣上抹了雪糕似的。
那棵桐樹露出許多花骨朵兒,已經有兩個花骨朵兒在陽光下半張半開,這使我非常興奮,兩朵嬌艷艷的花在春風的吹拂下搖晃起來,似乎在跳著有節奏的舞蹈,讓人們都注意它們。它們那美麗的花瓣是多么讓人喜愛。
在梧桐樹濃密的枝葉里,突然發出哀鳴似的短促而堅韌的叫聲。
外公家門口有一棵刺桐樹,靜靜的佇立在半山坡上,火紅的刺桐花,像極了一抹火紅的胭脂。一切走過的足跡,透過他的深沉的目光沉積,直到記憶模糊。
秋天,梧桐樹葉變黃了,一陣秋風吹來,一片片落葉在空中翩翩起舞,像一只只美麗的黃蝴蝶。
一色的梧桐樹,像威武的哨兵站立在街道的兩旁,像是守衛著城市,又像特意為行人遮擋陽光。
梧桐樹雖大,里空虛,井水雖深,里無魚。民諺
公園的樹林也很美。在公園的小山上栽滿了樹木,梧桐樹的葉子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變黃,紛紛飄落;楓樹的葉子卻變紅了,公園籠罩在片片紅云中,也使秋天增添了一分熱情。而柏樹的葉子仍是那么青翠欲滴,令你陶醉極了。
梧桐樹不僅姿態美,顏色美,還有許多作用呢!夏天,烈日當頭,躲在梧桐樹蔭下卻感覺不到一點炎熱,只有陣陣涼氣環繞在你的周圍;雨天,茂密的樹葉擋住了綿綿細雨,為措手不及的行人遮風擋雨。真是善解人意??!
梧桐樹伴隨著我的童年四季,只是一味的奉獻著,我們不斷地向他索取著,重不向我們討要什么,只是因為它不能說話,沒有思想么?
太陽快要下山了,梧桐樹披上了橘紅色的晚裝。隨著最后一抹陽光的西沉,校園逐漸恢復了寧靜,只有梧桐樹依然挺拔的站立在那兒,仿佛還沉浸在同學們的歡聲笑語里。
刺桐樹長在校門口的臺階上方,像一位高大強壯的哨兵,日夜守護著美麗的校園。刺桐樹的樹干上有很多刺,像刺猬一樣用來防身的。它的葉子又寬又大,像我們的手掌。
夏天,暴烈的太陽當頭照。有了梧桐樹,烈日就只能投下星星點點的光斑,這些光斑有的像老虎,有的像一朵云,有的像蜘蛛……我們在梧桐樹下看這些光斑,覺得又有趣,又涼爽。
啊,故鄉的油桐樹,在眾多的樹木中你的軀干算不上高大挺拔,你的花、葉、果和籽仁也算不上最為俊美;但你有廣泛的用途,你默默地把自己奉獻給人類。
多么高大的梧桐樹??!你犧牲了自己,卻給了別人快樂方便!你的精神,永遠在我們心里,像一顆種子生根、發芽。
周圍的梧桐樹已經換上了一身黃色的衣服,走近去一看,梧桐樹的葉子是半青半黃的,好象披上了一件夏天的綠裝不愿脫掉似的。
落光了葉子的梧桐樹是一副畫,它的靜,突兀的枝干能融入冬日的寒氣里,下雪的時候它會穿上白色的紗裙,像個石雕的少女般。
金色的秋天來了,梧桐樹的葉子像金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無論誰從那兒過都會撿來一片葉子做書簽。那隱隱約約的東西是什么呀?那是楓球,毛茸茸的像一個小鈴鐺,同學們時不時的會上去摸一摸。
梧桐樹和菩捉樹的葉子在疾風中紛紛凋落了。每吹過一陣寒風,經霜的樹葉猝然脫離樹枝,象一群飛鳥一般,在風中飛舞。
梧桐樹的葉子大大的,像巴掌。一層層、一串串長得密密麻麻,像千手觀音,又像一頂頂巨大的綠絨大傘。
秋天,梧桐樹結了許多梧桐果,圓圓的果上還有小刺兒,像一個個桂圓。金黃色的葉子襯著棕色的小丙,好看極了。
校園里,泡桐樹在瀟瀟的春雨中,結束了它那漫長的冬眠,開始了它新的生活。
春天真是讓人舒服的春天,春天的景色真美?。〈河赀B綿,灑在院里的梧桐樹上,沙沙沙像音樂家輕輕拔動琴弦,又像蠶寶寶在悄悄吞食桑葉……大清早,蟬就高聲大叫,告訴人們又一個火熱的日子開始了。
早晨,太陽的小鬧鐘還沒有響,梧桐數顯得睡意惺忪。夜晚的濕氣也沒有散,在她的周圍形成一層或濃或淡的白紗。隨著同學們陸陸續續來到學校,校園里慢慢熱鬧起來,瑯瑯的讀書聲喚醒了沉睡一夜的梧桐樹。
我縮了縮手,抬頭一看,發現到處都是霧的海洋,所有的景物都變得模模糊糊,好象披上了一層白紗。走到梧桐樹邊,我看到梧桐樹葉全枯了,一片片飛舞下來,像小鴨子的腳,一步步往下飄。
秋天,樹葉呈現出絢麗的色彩。楓葉好像一個個紅色的小手掌,在風中輕輕擺動,仿佛在揮手與游人作別。梧桐樹葉恍如一頂頂金色的皇冠,在枝頭招搖??吹剿揖拖肫鹆私鹕拈僮訄@,喜歡新芽的人也應該喜歡落葉?。?span style="display:none">wpC子文庫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