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也許歷史上燕國的滅亡是無法避免的,但我們還可以像荊軻一樣,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一片香。如果荊軻不去刺秦王,那么我們讀到的將只是燕國的屈辱史。與失去最后的尊嚴,還不如放手一試。
(2)荊軻出發前,悲壯激昂,引吭高歌。
(3)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4)刺秦王的荊軻是位膽大如斗的人物。
(5)在我認為,荊軻不過是一個逆歷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個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惡根,一個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荊軻刺秦王,不足為訓。
(6)聶政刺韓相,荊軻刺秦王,并白虹貫日。
(7)燕國的昭王招賢納士,荊軻刺秦王故事出自易縣燕下都。
(8)荊軻出發前,悲壯流失昂,引吭高歌。
(9)荊軻出發前,悲壯激昂,引商刻羽。
(10)荊軻形象毀譽兼有的接受史反映了歷史風云與文人情志雙重篩選的結果,也成為中華民族心靈演進的一個真實面影。
(11)荊軻有寒水之悲,蘇武有秋風之別,關山則風月凄愴,隴水則肝腸寸斷。庾信
(12)人們對嬴政有多痛恨,對荊軻就會有多敬重;對弱者有多少同情,對荊軻就會有多少謳歌。易中天
(13)那一天,“荊軻”——這個青銅般的名字,作為一枚一去不返的箭鏃鎮定地踏上弓弦。白幡獵獵,千馬齊暗,誰都清楚這意味著什么。寒風中那屏息待發的劍匣已緊固到結冰的程度,還有那淡淡的血腥味兒……連易水河畔的瞎子也預感到了什么。王開嶺
(14)荊軻先生是最有名的劍客,被送往秦國殺“嬴政”國王。
(15)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瘐信
(16)燕太子懷疑荊軻借故拖延,多次暗諷催促.
(17)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時,通過田光認識荊軻,欲派其刺殺秦王,于是,他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車騎美女資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18)萬般無奈之下,荊軻只好使出了他本不想用的辦法。
(19)荊軻對著豫讓一裂大嘴,豫讓死了……
(20)雖說太子丹給荊軻的待遇,足以讓今日的資本家羞死愧殺,然而,太子丹之于荊軻,可為知己者乎?在我看來,未必盡然【 造句 網】。
(21)趙氏孤兒,七百壯士,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王,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演繹了那個時候男人們的壯烈與決絕,告訴后代什么叫輕生重義,生死相許。
(22)維護沒落*貴的荊軻,有過之無不及。
(23)可見,行刺從來就不是什么值得光榮的事,也不是什么值得歌頌的事,我認為,荊軻刺秦王,不足為訓。
(24)因為一筐雞蛋,所以勾踐伐吳了;因為一杯雄黃酒,所以荊軻刺秦了,因為一只龍舟,所以屈原投江了;因為一個粽子,所以我騷擾你了!端午快樂。
(25)但除了以上諸條,為英雄者,還必然以大局為重,知道可為可不為,必要時當捐生赴死,便如寒水荊軻等豪杰!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
(26)“霜矛雪戟,雄劍寶刀,折枝之槍,開花之彈”,“80后”們以張良之鐵椎,荊軻之匕首,激勵同道以實際行動投身于革命洪流。
(27)李信是漢代名將李廣的先祖,也并非等閑之輩,他之所以聞名,是因為荊軻刺秦以后,年輕氣盛的他,曾帶幾千士兵追殺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殺太子丹以茍且偷安。
(28)生平仰慕班超、傅介子的為人,常常高歌吟詠,特別愛唱漢高祖的《大風歌》和荊軻的《易水歌》,慷慨激昂,形于辭色。
(29)在我看來,那不過是兩種職業而已,賞金獵人或者賞金殺手這一職業自古有之,聶政、荊軻、朱亥、要離之流,豈不都是名標青史的賞金獵人?
(30)在他之前56年,有一個刺客豫讓,兩刺趙襄子未遂;在他死后173年,荊軻刺秦不成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