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追風箏的人讀后感500字模板6篇
追風箏的人小說中所描繪的阿富汗多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呈現出人性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八年級追風箏的人讀后感500字,供大家參考學習。
“為你,千千萬萬遍”,高考完讀完的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最真實的心理描寫帶來的難以言喻的感動直擊內心。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于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哈桑和阿米爾這段友誼,成為了千千萬萬阿富汗人的縮影,是千千萬萬段友誼的縮影。也許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共同的出發點——為了朋友而義無反顧!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阿米爾想通過風箏來得到父親的贊美和愛,哈桑就為阿米爾去追那只藍色風箏,也因為那一只風箏被欺負、被蹂躪,卻依舊毫無怨言。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于敏感、滿心嫉妒,但內心柔軟,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他目睹了那個小巷發生的一幕卻并未挺身而出后,他選擇了讓他后悔一生的做法,由于無法正視阿米爾也處于一種自私和內疚的矛盾心理,他以誣陷的方式逼走了哈桑。哈桑走后他一生都為此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了解了身世的秘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哈桑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為阿米爾而活,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么都能原諒。甚至最后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后悔過他為阿米爾付出的這些。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
故事的最后,阿米爾為索拉博追著風箏,而這里也從某種意義上完成了阿米爾一生的救贖。責任、勇氣、忠誠、善良、正直,勇氣......這本書教會我的太多太多。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盡管它在每個人心中的意義都不盡相同,但只要它存在,就大膽的去追吧。拋下世俗的偏見,戰勝內心的恐懼,每一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
先普及概念:普什圖人:遜尼派穆斯林。主人阿米爾。哈扎拉人(有典型的蒙古人種外貌):什葉派穆斯林,在阿富汗受歧視。仆人哈桑。
故事線圍繞小說主人公阿米爾的人生軌跡展開。關鍵詞:種族、逃亡以及救贖。
小說的開頭是阿米爾和哈桑無憂無慮的童年,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童年時光里有哈桑的忠誠和愛,也有阿米爾的懷疑和疏離。哈桑的悲劇發生時,以前的生活多么陽光明媚,以后的生活就有多么暗無天日。第一遍閱讀時,我覺得阿米爾是因為性格的怯懦,才被小巷邊的泥巴墻擋住了救人的腳步。而二刷時,我反復品味阿米爾對哈桑的態度,發現擋住他的不光是怯懦,還有根深蒂固的種族觀念。這種生來就有的觀念裹挾著他,隔斷了他坦然接受哈桑忠誠后回報以友情的可能,也阻擋了他跨過泥墻救人的腳步,最終因他無法面對哈桑,從而一錯再錯,用一個拙劣的小伎倆趕走了哈桑父子。
隨后,戰爭帶來的逃亡,是個讓阿米爾認識內心的契機。而逃亡到美國的阿米爾,終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人,這種身份的反轉讓他終于能在有生之年直面自己的內心,有勇氣面對曾經的錯誤,返回故土。因為,世界上最難以救贖的,是對忠誠的傷害。因為,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后來他知道身世之謎,后來他收養哈桑的兒子,后來他為哈桑的兒子變成了追風箏的人。
二刷時,阿米爾父親的形象給了我很深的震撼。即使他父親的形象中時而會映射出阿富汗的男權思想,但是他父親的正直、勇敢、不屈服,還有他尊重規則但絕不盲從的行為方式,讓人不禁為他點贊。
作者用插敘倒敘的方法敘述著一個時代的故事。這本書比歷史書更加富有人味(整本主要圍繞著作者與哈桑,父親,拉辛汗,阿里的故事展開,人物的遭遇和重大歷史事件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比心理書更加具體。
沒有刻意的拔高主人公形象,增加主人公光環。作者對自己的心理活動有著直接和間接的描寫:“有時候我希望他別給哈桑買,希望他最疼我?!薄拔揖褪遣輩怖锏亩旧?,湖底的鬼怪”。比虛構類小說更加真實:流血,沖突在當今都還存在。本書結合歷史大背景,沒有過多的渲染戰爭的陰霾,只是用幾個片段,我們也嗅到了流離失所的凄涼。亂世才能突出太平盛世的美好,更加警醒了我們,珍惜當下。也沒有故意美化結局,而這個結局也是生活中最大可能性的結局,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
伏筆很好,前后呼應。特別的是譯者非常棒,將這本書翻譯得很接地氣,不乏很多地道的象征詞。如果說實在挑出點什么的話,就是人物之間戲劇般的宿命糾葛。作者與哈桑,作者與阿塞夫。追風箏的人究竟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呢?也許風箏象征著自由,追風箏,也追求著自由,國家的自由,人身的自由,表達愛的自由。也許象征著一種執著的信念。只有不怕沾滿玻璃的繩割破手,不擔心自己輸掉,搶不到風箏。分析形勢,不懈怠,勇于相信自己才能獲得成功。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故事講述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仆人哈?!⒚谞栕詈玫幕锇?,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視,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后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后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傷痛不已。
書的后半部描寫的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此時的阿富汗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哈桑死去。他將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從宿敵手中救回,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
讀這本書,會從中折射出每個人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心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嘩眾取寵。
在閱讀《追風箏的人》時,當阿米爾決定踏上贖罪的道路,回到戰亂的阿富汗尋找哈桑時,我還在期盼,在阿米爾推開門的剎那,出現的是年邁的哈桑仍在等待著阿米爾來尋他,哈桑將以久違的擁抱來寬恕他,可是,結局卻是哈桑已經與世長辭,時間的流失無限的延長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道路。
悲劇存在的意義在于什么?
魯迅曾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可以是愛,正義,忠誠,責任,也可以是感恩、拼搏、夢想……其實,使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從來就是難以一一羅列的,他們默默地潛伏于人們的心中,通過各種方式外化于形,從而讓他人有所體會與觸動。悲劇的作用就在于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遭到毀滅的痛心與嘆息,同時引導讀者對悲劇發生的原因進行反思與共勉。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是,構成人生挫折或釀成人生悲劇的原因是多樣的,除去無法違背的客觀現實外,人性的弱點是不可否認和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書中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對阿米爾的懦弱、自私、軟弱、逃避心理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點。
最后,還是引用書中一句話,作為正能量的結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著,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
好幾次看到熱淚盈眶,喉處哽咽。好的故事,總是讓人忘記一切,全心投入其中,深受感動。我想我看到了一個一直勇敢、忠誠、寬厚的哈桑,一個懦弱、膽小最后變得勇敢,成為一個好人的阿米爾,童年生活的風箏不僅僅是兒時的游戲,在無形中早已是親情、友情、愛情的象征。
最初的懦弱與謊言讓阿米爾與自己的內心越走越遠,就像他的爸爸一樣是被拆成兩個的人,即便遠離故土,也沒有走出內心的牢籠。那個記憶中總是對他“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是阿米爾心頭永遠抹不去的愧疚與想念,而我相信,他們是個偉大的民族,相信真主的懲罰,相信謊言的罪過,戰火紛飛之中,阿米爾仍然義無反顧地踏上能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最后為索拉博(哈桑的兒子)成為一個追風箏的人。
在謊言與秘密、背叛與寬恕的世界里,為哈桑感動,為阿米爾感動,為爸爸感動,為拉辛爾感動,他們不是完美的人,但身上都有讓人欽佩的地方,他們具有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質。
書中的時間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如今的新世紀伊始,故事的發生仿佛就在眼前,社會等級,戰爭連天,主仆關系,種族清掃,國與家的關系,動蕩的歲月里受苦的百姓,距離我們不遠,卻又像另外一個世界,這種真實存在未免讓人太過心痛。只愿世界和平,戰爭不再有!
上一篇:追風箏的人五百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