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講戰疫故事鑄強國使命思政課觀后感(精選3篇)
千百年來,中國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的磨難,但都一一挺過來了?,F如今,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悄然打響,這是一場牽動舉國上下的激烈戰爭,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于同上一堂講戰疫故事鑄強國使命思政課觀后感5篇,希望你喜歡。
同上一堂講戰疫故事鑄強國使命思政課觀后感(篇1)
發端于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及時作出防控部署,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其實,遏制疫情蔓延勢頭,除了政府部門的決心、努力,每個普通公民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講究衛生,利人利己。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僅關乎自己,也關乎別人,少一個發病者,就少一個傳播源。專家表示,每個人都有責任做好個人防護,以保護自己和他人。如佩戴口罩,而且應佩戴N95或醫用外科口罩,而不是棉布口罩。還應勤洗手洗臉,注意眼睛、鼻腔、口腔衛生,少去公共場所。
遵守規定,不要僥幸。這一新型肺炎疫情已確認存在“人傳人”現象,理論上,人停止流動,病毒就失去傳播途徑,疫情就無法肆虐——當然,在現代社會,讓人停止流動是不現實的,尤其是當下人人歸心似箭的春運時刻。但一些出行,的確也是可以自我調整的。鐘南山院士建議:如果感覺到身體不舒服,就不要春運出行了,尤其是身體發燒、身在武漢。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也呼吁:現在能不到武漢去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武漢九省通衢,位置十分重要。從目前公布的疫情看,各地患者大多數都去過武漢。聽從鐘院士等的建議,的確會給個人帶來不便,但在疫情還不是很明朗,又疊加春節人員大流動的非常時刻,這不失為控制疫情蔓延的一種有效途徑。
相信科學,要有信心。面對疫情,我們要嚴陣以待,嚴密防治,但也不要風聲鶴唳,悲觀沮喪。要相信科學,樹立信心,宣傳科學的疫情防護知識——當年氣勢洶洶的“非典”疫情,不是也在全國人民的團結一心、科學防治下被摁住了嗎?專家說,“非典”以后,全國各地都已經建立起一套安全的門診防控體系,也有一套治療、搶救方法?!按蠹也灰?,被感染了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去?!蔽錆h的一些患者,也已治愈出院。
危機時刻,最能考驗一個公民的素質。遏制新型肺炎疫情,有責任感的公民不僅僅是受保護者,也是防范鏈條上的主動積極行動者。非常時刻,每個人犧牲一些不便,讓渡一些權利,減少一些獲得,可能就是控制疫情的關鍵。千萬不要覺得疫情好像離自己很遙遠而漫不經心,各地患者數量還在攀升,麻痹不得!
眾志成城,科學防治,才能把疫魔綁住,讓全國人民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同上一堂講戰疫故事鑄強國使命思政課觀后感(篇2)
2020年初,中國爆發疫情,人心惶惶,很多人宅在家中“長蘑菇”。確實,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不便,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帶給我們了些許溫暖。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在可能染上病毒的情況下,一群白衣天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逆行”。
武漢90后的光頭護士,寧愿一頭長發換病人的一線生機。她說:“頭發沒有了可以再長嘛,現在的首要問題是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力量去救更多的人?!背蹩吹竭@則報告時,不禁為她的勇氣而深深震撼。一襲長發是女孩子最看重的第二張臉,而她義無反顧地舍棄美麗。或許當她把這份美麗交出去的那一刻,她或許很痛惜。面對著電視的戰疫畫面,我想,一群群白衣天使在一線中戰斗,他們心中也有恐懼,家人也擔心他們的安危。但白大褂一上身,他們便義無反顧地克服了恐懼,走進了戰場,這該是怎樣的責任和擔當!
作為一名抱有學醫志向的高中生,無不為他們的行動所感動,無不被他們的精神所感染,無不被他們的精神所震撼。一身白衣,便是一份責任!03的非典,我剛剛出生,今年的疫情,我不能在一線奉獻自己,只能祈求平安。但未來,我一定會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為中國的醫療事業做出貢獻,承當起白衣所賦予的職責!待在家中學習,便是我們高中生為疫情能做出的最大貢獻!我們堅信武漢必勝!中國必勝!
戰疫故事鑄強國使命思政課觀后感篇二
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咄咄逼人。這次疫情,使原應熱熱鬧鬧的春節變得冷清,全國上下人心惶惶。雖是一次災難,卻也發生了很多讓我們感動的事情,同時也引起了我們深刻的反思。
八十四歲的鐘南山院士叮囑我們不要去疫情最嚴重的武漢,但自己卻赴往武漢協助抗戰。十七年前他站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如今在防疫最前線。馮至曾說過“在漫長的歲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現,狂風乍起。”鐘南山院士就是我們世界的那顆彗星,在狂風乍起的夜空里,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和信心。他本沒必要做這些事情,只需在家安度晚年,但他仍義無反顧地赴往抗戰一線。歷史的英雄有岳飛,林則徐等,而如今的英雄就是鐘南山院士!
但是現如今大家的偶像都是明星小鮮肉,若不是這次疫情,又有誰能認識到到底誰才能救我們于水深火熱之中呢?路遙曾說過“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英雄枯骨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我們都應該端正自己的三觀,在關鍵時刻能救國救人的人才是我們應該致敬的偶像,才是我們應該崇敬的人。我們應杜絕娛樂至上的不良風氣,多關心身邊愛你護你的親人朋友,認真過好短暫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新冠疫情爆發后,出現了很多讓人感動的事件。
近來“老人捐款”頻繁上熱搜。老人家們捐出了自己為數不多的存款。民警不愿收他們的存款,他們卻堅持要捐,并且堅持要捐到一線。他們都希望自己能為國家獻出一份力,國家能早日戰勝這場戰疫。也許因為他們都是見證過中國落后和挨打的人,所以才特別珍惜今天我們來之不易的崛起和強大。他們歷經滄桑卻仍保持著那顆善良的心。這份善良讓我們感動,也是我們要一代代傳承下去的。
不僅是老人,青少年也有我們學習的榜樣。上海14歲的趙珺延,寒假期間,他去印度尼西亞舅舅家游玩,然而到達當地沒有幾天,就傳來國內新冠疫情疫情的消息,也影響到了他們的家鄉溫州。舅舅心系家鄉,以最快的速度購買了1.5萬只口罩。而僅14歲的趙珺延主動請纓坐飛機將口罩運送回國。因只搶到了一張機票,他只身一人帶著五個行李箱回國。最后口罩順利送到了溫州。他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有些青少年待在安全的家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每天該吃吃該喝喝,該打游戲時打游戲,似乎疫情全然跟他一點關系都沒有。而趙珺延卻心系國家,敢只身一人送物資回國,援助家鄉。
作為一個高中學生,這段時間我反思了很多。我以前所盲目崇拜的明星偶像,也許他們是才華橫溢,是英俊瀟灑,是美麗動人,我們可以喜歡他們,但不能盲目崇拜,也不應過度關注他們的私生活,更重要的是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國家人民危急時,敢于站出來當我們的救世主,拯救我們的人!
同上一堂講戰疫故事鑄強國使命思政課觀后感(篇3)
沒有春節不是流動的,也沒有春節不是走動的。這是以往中國人過春節的常態,熱熱鬧鬧、走親串戶、朋友相聚,動起來的春節被視為祥和、歡樂的時節。
然而,這個春節,真的不一樣。一個現實原因就是,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還在持續,全國人民為此揪心。應該以什么樣的狀態與心態,過好這個春節,值得我們細細思量。春節的流動、拜年的走動、廟會的人頭攢動,這些人們已經習慣了的過年方式,在這些日子里恐怕需要改一改了。
此時,“動”的年節莫若“靜”的歲月。人們越是大規模流動,越是大范圍聚集,越容易增加疾病傳染的概率。走動起來還是宅上一宅,理性人不難看透其中的得失,既為人也為己。事實上,不走動也能過好年。技術發達了,信息拜年、視頻祝福、在線聚會,都不失為一種時尚,那些以往通過面對面完成的新春祝福,借助云端就能迅速直抵耳畔、身邊,過年禮儀一樣也缺不了。
此時,“動”的腳步莫若“靜”的心意。在抗擊疫情的最前沿,各條戰線上的“勇士”都已經動起來了,他們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以這樣一種方式過了個“動”的年,是真正的大無畏。相反,對普通人來說,如無特殊情況,宜靜不宜動,什么自駕跨城回家、什么一定上門拜年、什么提前安排好的聚會等等,都不妨在冷靜且理性地審視下做個宅男宅女,不遠行、不扎堆、少聚會。現在,的祝福是以你我的安全距離為彼此送上健康祝福,的心意是以你我的實際行動護佑早日戰勝疫情。
此時,“動”的沖動莫若“靜”的責任。正視才能重視。充分認識人員流動對疫情防控的難度、充分認識人員聚集對疫情防控的壓力,就能更加理性地看待過年與抗疫的辯證關系?,F在,不少地方已經動起來,或是響起村里大喇叭,“各過各的節,沒事別瞎串”;或是群發提示信息,“春節在家發信息,情到意到人安全”;或是普及順口溜,“出門就把口罩戴,切莫隨意亂吐痰”……這樣的“動”不是沖動,這樣的“動”既是行動又是保護,因為此刻,每個人的“靜心”“靜態”都是疫情防控的需要,都是對防病防疫盡的一份責任。
時間不等人!時間屬于奮進者!我們正在全力與病毒賽跑、與疫情賽跑,也一定會戰勝病魔、戰勝疫情,需要爭分奪秒、眾志成城。每個人都是主體,每個人都有義務,每個人都應該以“靜”致敬那些堅守的、“逆行”的英雄們。如此,我們一定會風雨無阻向前進。
戰疫故事鑄強國使命思政課觀后感篇四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疫情牽動國人的心。朋友見面、朋友圈分享,幾乎三句不離最新疫情的進展。討論的背后是人們對疫情的關注,也是對自身、家人健康的擔憂。自疫情發生以來,一些人為了個人利益,在網絡上制造傳播散布謠言營造恐怖氛圍,利用消費者焦慮哄抬物價獲取暴利,不僅加劇了人們的焦慮,更影響社會秩序。疫情面前任何人無法置身事外,所有人唯有放下私利才能打贏這場戰役。
每一個人都應當成為謠言的止者。朋友間傳遞信息,相互提醒本無可非議,疫情面前相互提醒值得提倡,但故意造謠嚴重事態危言聳聽,則超出應有的范圍。這種為博取觀眾眼球而消費大眾焦慮的行為,將對社會秩序帶來嚴重危害。在互聯網時代,謠言的危害會被成倍放大,尤其現在抗擊疫情的緊急時刻,對社會的危害難以估量。因此,制止謠言的捏造,終止謠言的傳播,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疫情面前所有人應當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近日,專家呼吁,沒有必要的事情不要去武漢,武漢人沒有必要的事情也不要離開武漢。雖然每個人都擁有行動的自由,但疫情當前還應當以大局為重。
疫情的防治考驗著我們,這不僅是一場醫療人員的戰斗,更是一場全民的戰斗。對抗疫情,我們不能心存僥幸,但必須清醒冷靜。唯有眾志成城,才能形成戰勝疫情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