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電影觀后感600字(精選5篇)
《秋收起義》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黨初建,由澤東同志領導的一場旨在反對地主階級壓迫和反動派統治的工農革命。 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秋收起義電影觀后感6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秋收起義電影觀后感600字【篇1】
1927年9月9日,工農革命軍的大旗飄揚在湘贛邊界的上空。一場秋收起義,拉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個新篇章。
如果說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的相繼叛變革命,使中國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絕境。而,八七會議,正確的抉擇,又把中國領上了路,是革命的轉折點,那么,秋收起義就是轉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彎,雖然這道彎拐的有些曲折,但畢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輝煌!
秋收起義,不是一個勝利,但卻有比勝利還深遠的意義。縱觀當時中華大地的形勢,再明顯不過,國共相差懸殊,無論是軍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國軍是完全足以一舉殲滅微弱的共軍的。但,共軍有弱,更有足以致國軍以死地的優勢。那就是,錯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別人不敢走但卻會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義之初,獲得不小的勝利,但實力在那,更何況還有不當的指揮,對革命來無說無異于雪上加霜。瀕危之時,中國共產黨毫不猶豫的發揮了她的優勢。糾正錯誤的指揮,準確認知形勢,轉移路線,保存實力。即使再難再苦還是,義無反顧地奔向了井岡山,奔向了未來革命的搖籃,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開始了偉大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多么的準確而重要!在當時的環境和形勢下,任何一個細節或者決定都足以影響中國未來的道路。秋收起義最開始的成功,鼓舞了人們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氣,對革命從死氣沉沉走向光明充滿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則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給中共敲響了警鐘,在城市中,與國軍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條;而在千鈞一發之際,中共則發揮了她的巨大優勢,從錯誤中走出來,擦亮眼睛,高瞻遠矚,毅然轉道井岡山。從失利逐漸向曙光前進!
八十多年過去了,秋收起義的號角似乎還盤旋在中華大地的上空。那場轉折,是不容易的,任誰也知道,它又是偉大的。在中國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國的發展歷史之路上,都是無可抹殺的偉大的轉折!
秋收起義電影觀后感600字【篇2】
秋收時節,一聲起義。 1927年9月9日,工農革命軍的大旗飄揚在湘贛邊界的上空。一場秋收起義,拉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個新篇章。
如果說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的相繼叛變革命,使中國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絕境。而,八七會議,正確的抉擇,又把中國領上了路,是革命的轉折點,那么,秋收起義就是轉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彎,雖然這道彎拐的有些曲折,但畢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輝煌! 秋收起義,不是一個勝利,但卻有比勝利還深遠的意義。縱觀當時中華大地的形勢,再明顯不過,國共相差懸殊,無論是軍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國軍是完全足以一舉殲滅微弱的共軍的。但,共軍有弱,更有足以致國軍以死地的優勢。那就是,錯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別人不敢走但卻會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義之初,獲得不小的勝利,但實力在那,更何況還有不當的指揮,對革命來無說無異于雪上加霜。瀕危之時,中國共產黨毫不猶豫的發揮了她的優勢。糾正錯誤的指揮,準確認知形勢,轉移路線,保存實力。即使再難再苦還是,義無反顧地奔向了井岡山,奔向了未來革命的搖籃,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開始了偉大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多么的準確而重要!在當時的環境和形勢下,任何一個細節或者決定都足以影響中國未來的道路。秋收起義最開始的成功,鼓舞了人們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氣,對革命從死氣沉沉走向光明充滿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則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給中共敲響了警鐘,在城市中,與國軍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條;而在千鈞一發之際,中共則發揮了她的巨大優勢,從錯誤中走出來,擦亮眼睛,高瞻遠矚,毅然轉道井岡山。從失利逐漸向曙光前進! 八十多年過去了,秋收起義的號角似乎還盤旋在中華大地的上空。那場轉折,是不容易的,任誰也知道,它又是偉大的。在中國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國的發展歷史之路上,都是無可抹殺的偉大的轉折!
秋收起義電影觀后感600字【篇3】
不久前在毛概課堂上再次觀看了一遍電影《秋收起義》。這場發生于1927年湘贛邊界的工農武裝起義,每每想起總會讓人心情澎湃、熱血沸騰。
電影的開場白讓我們再次想起北伐戰爭后,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反革命集團悍然發動反革命政變瘋狂屠殺以共產黨為代表的愛國革命人士的白色恐怖事件。然而,縱使反革命分子無所不用其極的瘋狂鎮壓革命,全國上下的革命熱情亦然不變。1927年8月,周恩來領導的工農武裝舉行南昌起義,打響了工農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建立起在黨領導下的第一支屬于人民的軍隊。從此,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勢。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鑒于三路起義部隊均受挫,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并以前委書記的名義通知起義各部隊到瀏陽縣文家市集結。1927年9月19日,各路起義部隊到達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當晚前敵委員會召開了會議。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會議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決定保存實力,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中去堅持武裝斗爭,發展革命力量---向井岡山進軍。然而毛澤東的這一決定使軍中上下許多人感到不解。其中,師長余灑度是最堅決的反對者,甚至在黨代會少數服從多數舉手表決決定放棄攻打文家市后,最終因不滿毛澤東的決定而離開。由此可見,當時局勢的復雜性。
但有一點讓我不解的是,雖說革命總要有犧牲,但我覺得有些犧牲是不必要的。比如說總指揮盧德銘的犧牲我感覺是沒有必要的。起義部隊在江西萍鄉蘆溪鎮遭反動軍隊伏擊,損失數百人,總指揮盧德銘作為高級指揮官雖說應該身先士卒給士兵起到表率作用,但鑒于當時軍中領導人才緊缺,作為前線總指揮好比全軍的旗幟,在數倍敵人的包圍下,無論如何也是打不贏得。他不聽士兵的勸告先行撤退,反而把自己暴露于敵人的槍林彈雨之下最終犧牲。這無疑是沒有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式作出正確判斷,也與當時毛澤東所提倡的避敵鋒芒,保存有生力量的軍事斗爭思想相違背的。如果當時他能主動靈活地撤退,與他留下一同阻擊的戰士也許不用那么顧忌他的安全而采取靈活的方法撤出戰斗。然而他的犧牲,讓前線戰士失去了領導,也使革命隊伍損失了一個棟梁之才。也許這就是革命斗爭的曲折之處吧。
然而,血的教訓總會發人深省。在經歷師長余灑度離開、總指揮盧德銘犧牲、軍中士氣渙散很多士兵逃走的事情后。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時對部隊進行了改編(即三灣改編):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將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通過文家市決策和三灣改編,從此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
同年10月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即井岡山地區,得到當地武裝袁文才和王佐的幫助,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當然其中也有很多曲折,不過我倒不想對這些多做闡述。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的才能在此處再次得到了展現。要知道雖然當時的袁文才和王佐也是殺富濟貧,但終究是落草為寇的山大王。對于毛澤東的到來他們還是有所防備的。但毛做東到來后采取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的親民政策,更重要的是領導部隊多次打退敵人對根據地的圍剿,使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得以鞏固,也使袁文才等人徹底打消了對毛澤東的疑慮。從此,中國革命找到了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也從此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
不過,通過《秋收起義》這部電影,聯系當前國內改革形勢,我覺得其中還是有許多地方是可以借鑒的。比如說當前國內改革進入深水區,深入改革面臨重重阻力。雖說當前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階級斗爭,但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各個領域都形成了不小的利益藩籬。要想深入改革,必須打破利益藩籬。然而,從哪尋找突破口,我覺得從《秋收起義》我們也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縱觀當前改革形勢,貪腐是目前最受詬病的,也是全國人民最為關注的熱點之一。以反腐為突破口,阻力較小,可以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團結民心、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黨的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為領導的黨中央強力開啟反腐模式,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一年多來打掉“老虎蒼蠅”不計其數,讓廣大人民群眾重新樹立對改革的信心。這好比當年秋收起義,毛澤東進軍井岡山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重燃當地群眾對革命的信心是一樣的。
當然,《秋收起義》對當代社會的啟示遠遠不止這些。對過去革命如此,對當今國內改革如此,而對于我們尋常人何嘗又不是如此呢?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仰望星空,更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取長補短、奮發有為,才不枉費自秋收起義以來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為我們鑄就的革命道路.
秋收起義電影觀后感600字【篇4】
秋收起義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一場旨在反對地主階級壓迫和反對派統治的工農革命。雖然這場革命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取得勝利,但毛澤東同志用自己敏 銳、果斷的軍事智慧在嚴峻殘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種,并且建立了第一塊紅色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之所以能夠在敵人強大的重壓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這與毛澤東同志獨到的軍事思想是分不開。從秋收起義中我們可以體會出毛澤東同志的以下軍事思想:
(1)人民戰爭思想
人民戰爭是指通過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為被壓迫階級或被壓迫民族謀求自身的解放。進行秋收起義的初衷就是想依靠當地的人民群眾以武裝斗爭的形式奪取革命的勝利。參加秋收起義的軍隊一共有三個團,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們來自人們,是人民子弟兵。毛澤東同志的觀點是: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只有通過人民戰爭才能有勝利的希望。
(2)人民軍隊思想
當發現參加秋收起義的個別團的領導者存在機會主義、盲動主義、單純軍事觀點等非無產階級思想時,毛澤東同志果斷的在1927年9月進行了“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對軍隊中存在的打罵士兵、虐待逃兵等現象,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口號,甚至還給逃兵發路費。從中體現了愛民和為民全心全意服務的宗旨,我們不由自主的體會到這的確是一支剛強的人民軍隊。
(2)科學的戰爭觀和方法論
1、實事求是
在接連的失敗之后,毛澤東同志仔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提出了“攻打長沙等于自殺”的觀點,果斷的放棄了黨中央制定的圍攻長沙的計劃,轉而后退到統治階級力量薄弱的井岡山一帶,為1928年4月的井岡山會師保存了革命的火種。毛澤東的這種實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實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2、創造性思維
在當時經濟落后的條件下,創造性的提出了建立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 取得勝利的偉大理論。毛澤東指出:中國歷史上就從來沒有消滅過山大王。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同志毅然率領軍隊上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最終以星火燎原之勢逐步奪取全國的勝利。
秋收起義電影觀后感600字【篇5】
有幸觀看經典紅色革命電影《秋收起義》,使我對那個革命年代感觸頗多。在新時代如何發揚那個時代的精神也是我們當代青年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實事求是,是我收看《秋收起義》后最大的收獲。在生活學習中咱們也要堅持這一精神,把這一精神發揚光大。
1927年,乃中國共產黨存亡之秋也。外有蔣x石、汪精衛的白色反革命迫害,內有陳獨秀左傾錯誤。這個時候需要一盞明燈指引著共產黨人突破這白色恐怖的籠罩。年輕有為的毛澤東,實事求是,大膽探索,為黨乃至全中國萬萬勞苦大眾尋求出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秋收起義發動后,我方雖然取得一些成就,可是戰斗力的差距、武器的差距、人數的差距以及某些人的盲目自信、大意輕敵使我方節節撤退。這種情況下攻打_,談何容易。敵人手里是裝備盡量的機槍大炮,我們手里卻是子彈都供應不上的x槍x炮;敵人有堅固的城墻,而我們只有血肉之軀。攻_城,無異于飛蛾撲火,以卵擊石。蘇聯模式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蘇聯模式行不通,那就自主創新,實事求是,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革命之路。當時的神州大地,富的是官商地主,窮的是工人農民。既然城市被你蔣x石牢牢控制,那么我們轉向控制薄弱農村,先幫農民解決土地問題,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我們要的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大手一揮,我們去井岡山,去建立我們的革命根據地。我們打地主,分土地。首先推翻壓在農民頭上的這座大山!星星之火,能燎原。隨著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雖然這火如同星星一般微弱,可是足以為中國革命指出前進的道路!秋收起義的意義并不在于取得多大的勝利,而是在于終于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同時實事求是也成為我黨的一大法寶。
在學習中如何運用好“實事求是”這一精神也是我們當代青年值得深思的問題?!皩嵤虑笫恰币辉~,源自于《漢書·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實事”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指研究;“是”指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后用“實事求是”作成語,告誡人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系,探求其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行動,也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不夸大也不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