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天堂觀后感600字5篇精選
觀后感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聽見天堂觀后感600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聽見天堂觀后感600字(精選篇1)
今晚看了《聽見天堂》。看之前,我瀏覽了一下電影簡介。本認定是一部勵志片,也醞釀好了“悲憤”的情緒去看。而看著看著,我卻發現這些純系個人偏見。這更是一部有趣的童年故事片。除此之外,如《海上鋼琴師》一樣,是一部要用心去聽的電影。
本片取材于意大利一位著名電影音效師的真實故事。劇情簡單,說的是主人公米可在十歲時的一場意外,致使雙目失明,而后在父母師友的關愛下漸漸挖掘出在電影音效制作方面的天賦。
電影氣氛舒緩,善于捕捉細膩的情節。故事人物的每一寸感想,通過意象唯美的畫面、和諧的配樂層層剝筍。
“褐色,就如樹皮,摸起來有點粗糙。我喜歡藍色,就像踩著單車時,微風拂過臉頰的感覺……藍色,也是大海的顏色?!泵卓摄裤降氖切撵`的自由。
失明是悲慘的。而這部電影卻不用這個去鋪開話題,賺取觀眾的眼淚。童趣是這部電影的基調。因為有愛,就有晴朗的天空,再大的悲哀不過是一時遮蔽的烏云罷了。
這也是本片格調不俗一面,不刻意制造悲傷氣氛,讓人一哭到底。而是告訴你什么是夢想、勇氣和愛。
童趣在整部影片中無處不在,米克一進學校就跟小伙伴打架,和同伴偷偷溜進校長室偷錄音帶,學黃蜂的嗡嗡叫聲,騎單車去劇院“聽”電影,組織一群同學進行音頻劇的創作……無不讓人回憶起生氣勃勃的童年。
雖是盲人,可他們那顆心卻無比清
朗,他們執著于自己的興趣,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彼此關愛。不屈服于陳腐的校規。否則,這個世界只可能多了一個編織工,而少了一位電影音效大師。
如我,很多人童年夢想,隨著童年的逝去而完全褪色。也許,夢想不在乎大小與時限,而在于熱情和勇氣,也算是生活的一種態度吧。
讓人感動的是,唐老師付出的關愛。他能夠寬容米可的任性,并時時鼓勵著他,逐漸使他內心生長出一股力量。
“米可,無論你到什么地方,一定要堅信自己身上的天賦……”叔本華說,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格完善過程。(這里的人格,是一個更廣泛的意義,例如關愛、寬容、誠信等等在內)。也許,電影想告訴人的就是這些。開頭提到這是要用心去聽的電影。(我坐在最后排,聲音特別大啊:)。通過一個個婉妙的音符將人物內心一層層傳遞給觀眾。
聽見天堂觀后感600字(精選篇2)
觀看了《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深有感觸。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可在他十歲那一年,因為好奇,玩起了家中的獵,結果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走火,從此,米可便只能與五彩繽紛的世界永遠告別,只能在特殊學校讀書。
人們常說:上帝關上了你的一道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米可無意間用雙手摸到了錄音機。漸漸地,他明白了錄音機的功能,也喜歡上了這個“神奇的小盒子”,并用它來領略這個多彩的世界。經過老師的幫助,米可最終成為了著名的電影音效大師。
是呀,正如電影里的唐老師所說:人有五個感官,為何只選擇其中一個?失去了雙眼,還可以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大腦去思考。有些名人,像愛迪生,他兒時雖然生活艱苦,甚至被學校老師稱為“低能兒”,但是經過不懈的努力,他依然研究出了多項發明。
通過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了自己。我們身心健全,生活的也無憂無慮。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也許會嘲笑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缺陷的人。其實,他們和我們沒什么兩樣,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去諷刺、嘲笑他們呢?只要肯花功夫,肯努力,任何人都有追求夢想,取得成功的權利!
聽見天堂觀后感600字(精選篇3)
前些天看了一直想看的電影《聽見天堂》,這是一部意大利的影片,雖然我不懂意大利語,但絲毫不影響我看原語言版本,我可以從屏幕上的中文字幕去理解故事情節。以前一直覺得天堂是用眼睛看到的,看完電影才知道原來天堂也可以用耳朵來“聽”。
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克在他十歲那一年,趁家里大人不在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玩起了家中的獵,但是卻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獵走火造成了終生遺憾。從那以后,米克陷入了巨大的黑暗中,這一度讓米克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因為米克一直有個當電影大師的夢想。
“告訴你一個秘密,我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么?這樣可以感受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音樂仿佛變成具體的觸感。你有五個感官,為什么只用一個呢?”這是影片中對米克影響最大的一段話。也正是聽了這些話以后,米克開始正視自己已經是一個盲人的事實,然后開始去改變,努力開始新的生活。感動我的是米克哪怕失去了光明卻始終存在對自由的渴望、對生活的向往。他的眼睛是盲了,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想象力與創造力,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表達自我的自由。在我看來,這種改變與適應是從骨子里散發出來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對抗精神,也是一種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探究精神。而對于我們這些健全的人來說,大部分人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對生活的勇氣,碌碌無為,也因此丟掉了創造的能力。
西方人常說,上帝在關上你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是的,缺陷也是另一種美。早晨迎著朝陽開始新的一天,耀眼的陽光、藍色的天空、黑色的柏油路……我能清晰的看到這么多東西,但是我似乎從來沒想過這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因為當我們擁有時,往往忘記了珍惜跟感動。
人無完人,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陷,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某種原因造成的。有缺陷的人都比較自卑,事實上,只要你有勇氣與毅力,正視自己,努力拼搏,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斷臂的維也納依然楚楚動人,折翼的天使更加美麗。缺陷是一筆財富,既然無法改變,我們就換個角度去欣賞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包容它,接納它。缺陷也是生命的另一種賜予,肯定它,相信它,用缺陷來造就自我的另一種完美。有時候失去一樣東西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好與壞的界定只是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就像殘疾與否沒有區別,只有有夢想的人跟沒有夢想的人。
輕輕的閉上雙眼,打開耳朵,用心聆聽,你會聽到來自天堂的聲音,溫暖而有力。
聽見天堂觀后感600字(精選篇4)
看完《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的感觸很深,陷入了沉思。
《聽見天堂》是真人實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男孩米可出生于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可因為一次意外眼睛失明,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然而在唐老師的幫助下,他的心態和生活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開啟。然而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打斷了米可的夢想。雖然并不被校長認同,但米可仍為著夢想而努力,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自己的夢想與能力。雖然米可是盲人,但是他以一個盲人的身份,用聲音演繹生活,最終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
影片中我最敬佩唐老師。當米可無法適應自己是個盲人的事實時,唐老師告訴他,“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么要放棄別的感官呢?”;在米可屢次被校長打擊時,唐老師總是適時地出現,并肯定他。而他最后決定做他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服從于校長。
而我心中又有一股憤怒。片中,在校長的眼中,孩子們就該好好地走大人們已經規定好了的路,而當他無法改變米可的時候,就把米可趕出學校,不要讓他帶“壞”了別的盲人孩子。雖然他同為盲人,但他在與唐老師的對話當中大聲呵斥“因為他們是瞎子!”說明他早已經被當時黑暗的社會吞沒了。
當時的社會使盲人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否則就算是犯法,這就是對盲人的不公平與歧視,意大利直到1975年經過數年的壓力后才通過律法廢除盲人學校,這才讓盲人能進入一般學校就讀。而還有社會中許多這種類似的對殘疾人的不公平現象呢?
聽見天堂觀后感600字(精選篇5)
這學期園里推薦觀看幾部電影,很幸運我在眾多影片中選中了《聽見天堂》這部感人肺腑的影片,看后感想頗多。
這是個由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一個意大利小鎮的男孩米可,因為一時的貪玩和好奇,被獵槍射傷了眼睛,只能夠看見朦朦朧朧的影子,從此他的世界從天堂掉落到地獄。更悲慘的是,根據當時的法律規定,年僅十歲的他被迫離開了父母的身邊,來到了一個陌生的教會制盲人學校里住讀,并在那里認識了許多與他相同的盲人小孩,以及頑固保守的校長,善良的引路人唐老師,可愛的法蘭絲(也算是米可的女朋友),煉鋼廠的盲人青年艾特瑞等各式各樣的人物。
影片中唯一的反派校長先生,雖然同為盲人,但他卻已經被眼前的黑暗給徹底吞沒了,也許他根本沒有去努力,去奮爭過,早早就向現實妥協,投降,他無法理解孩子們對光明和顏色的渴望,在他的眼中,孩子們就該好好地去做個紡織工或是接線生,走大人們已經規定好了的路,而不是突發奇想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當他無法制伏和改變米可的時候,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想把米可趕出學校,不要讓他帶壞了別的盲人孩子。
影片的高潮是最后米可、法蘭絲還有唐老師、艾特瑞一起戰勝了邪惡的巨龍——校長先生,讓他們的節目在家長訪
問日得以演出。當孩子們賣力地在臺上表演著他們的童話故事的時候,當他們影影綽綽的身影被風燈映射在幕布上的時候,當被蒙著雙眼的家長們發出會心的微笑和感動的熱淚的時候,坐在電腦前的我也被深深地觸動了。在那一刻,我似乎真的忘卻世間所有的煩惱和無奈;在那一刻,天堂之門悄然打開,天使們在用心用力地傳達著愛;在那一刻,誰能不附耳傾聽;在那一刻,誰又不能聽見天堂的聲音呢?
這部電影給我們的教育意義很大,人有無限可能,沒有人有權限制了任何人的發展,但有些人往往都被“理所當然”的偏見,而限制了自己及別人。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要殺死孩子的想像力,因為你可能正在殺死一個未來的偉人。比如愛因斯坦、畢卡索,貝多芬。
這部影片米克用一種獨一無二的方式傾聽生命,傾聽世界,表達內心,因而聽見天堂。所以看世界不能只用一種器官,想象力才是心靈真正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