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寫清明的優秀作文(5篇)
在到了唐朝之后,寒食節也開始逐漸式微。在宋元的時期,清明節的地位上升到并取代了寒食節的地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寫清明的優秀作文,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每當清明節到來的時候,好多大人就會拿著鐵鍬還有黃紙和冥幣到先人的墳墓上燒紙、送錢。好讓亡靈在陰間也有錢用;上學的孩子們也會被學校組織起來到烈士林園掃墓,通過掃墓,讓我們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多少年來,這個清明習俗一直保持著。
不知道為什么,每到清明時節,天空總是陰沉沉的,大多會下起雨,不由得讓人們想起大詩人杜牧那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那種感覺讓人的心和天氣一樣。
家鄉清明的另一個習俗是,在清明節那一天,家家戶戶的門兩旁都要插上柳枝,鍋里煮上好多雞蛋,聽長輩們說,這是在紀念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據說,當年皇帝微服私訪,不料餓昏在一戶人家的門口,這戶人家的主人就是介子推。他見到有人昏倒在家門口,就想辦法救活這個人,當時老百姓很窮,介子推家也一樣。皇上的這次微服私訪,使他解到民間疾苦。
皇上回到京城以后,決定重賞救命恩人,但是當圣旨到達的時候,介子推嚇壞,誤以為皇上要殺他,于是乘天黑,背著八旬老母躲進深山老林里面?;噬吓扇苏胰烊挂矝]有找到,于是想一個辦法,就是用火燒樹林,他想用這個辦法逼介子推出來接受他的封賞。然而不幸的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被活活燒死在樹林里,當人們看到大柳樹下這對母子的尸體時候,無不嘆息落淚。
皇上知道以后也后悔不已,為彌補自己的過失,下令每年到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插柳枝,煮雞蛋,讓已在天國的介子推母子能吃飽飯,不餓肚子。
時間過去許多年,習俗保留下來,但是對習俗的來歷,知道的人已經不多。我想,也許清明節就是要告訴我們要時刻不忘感恩親人,感恩恩人吧。
家鄉的清明節,我永遠難忘。
今年又逢了清明,我和爸爸去了爺爺家,準備為我們祖先掃墓。
我們一起登上山上,首先去拜訪我逝去的奶奶,看著那墳墓,我心中有一絲說不出的滋味,這是最疼愛我的奶奶啊,怎么能離開我呢,去那個遙遠的地方,想著想著竟想到死亡的恐怖,我死后會到哪里去呢,難道真的去那傳說中的地方,看著自己的子子孫孫,死亡到底是什么,就是沒了呼吸沒了心跳,沒了大腦嗎?
我慢慢對死亡有了恐懼,人生就是一條路,有許多十字路口,走著走著就走進死亡的深淵,罷了罷了,人生自古誰無死,只要快樂過一生。接下來就是百年不變的習俗,我拿著香對奶奶墳前進行了鞠躬,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放完了鞭炮,就告別了奶奶。
第二個地方則是我的太奶奶,我不了解的一個靈魂,因此我常常在想這破舊的祖墳藏著一個怎樣一個靈魂,她以前是個什么樣的人,她有著什么歷史,他應該是是像奶奶一樣的人像奶奶一樣在她的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進行了拜,就離開她的墳向我們老樊家的“祖”出發了看著我這個家族‘祖’看著墓碑上我的名字,我想起了很小的時候,爺爺給我說過我們的太爺爺。
日本侵略時,從麗水逃到臨安的,因此我們這個“祖”只是太爺爺罷了,我們的祖宗在麗水,麗水才是我們的根啊,聽完之后,心里只有一個信念,去麗水找回自己的根,找到自己的祖先,這個信念已經在心中埋了5年了,看著墳,太爺爺好像復活了,在告訴我去找到自己的根這個家族的根,看著他,我酸酸的,我何嘗不想找到自己的根,這么多年,應該早已被人坦平了吧,但是我不能放棄,我要繼續找。此情可待萬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今年的清明節給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人多車多。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非常繁忙,大街小巷,人來人往,車輛川流不息,把一個本來不大的小山城堵個水泄不通,上山的路上竟然到處都堵車,掃墓、上墳,這是人們懷念故人、傳遞愛心的傳統文化習俗。但清明節好象超過春節的熱鬧程度,不得不讓人有點想法了。
清明節上墳時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上墳的人哭著臉的少,面帶恬淡微笑的人多。唐代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是說上墳的人心情是悲痛和沉重的。但現在上墳的人流中有大部分以上的人是面帶微笑的,這與早晚上下班的'人流緊張與疲憊的神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墓地上也有哭泣的,但那都是些剛剛失去親人沒多久的,哭泣大多都是很短暫的,也許這就是現代人的觀念。畢竟“人死如燈滅”,生生死死的自然法則是不可抗拒的,人們已經把死亡看的很淡、很淡,所以即便是在墓地,也不覺得這就是悲傷之地。在上墳祭祖掃墓的人流中,一群群一對對的親朋好友聚在一起,他們或是微笑著打著招呼,或是微笑著邊走邊交談,全然沒有為地下之人悲傷的心情,他們更多的是互相問候著家常里短、人情世故、過去未來……總之,愉悅的表情伴隨著掃墓人,全然沒有詩人杜牧描述“欲斷魂”的神色。
人們真的把祭祖掃墓看成了放松心情的日子。人生有苦有樂,活著的人的確不需再為死去的人悲傷,而應該為死去的人高興,因為他們終于脫離了人生的種種苦難了!——不知這樣理解對嗎?不知道清明節去掃墓的人們都有些什么樣的感想呢?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習俗之一,在清明節這一天,所有在外地工作的人必須回家鄉爬山掃墓,給我們去世的親人們燒紙,燒衣服,燒香等等。
我們一大早就準備好燒肉、香、陰燒紙、鏟子……清明節還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爬山了。我們去世的親人是住在山上的,所以爬山是不可避免的。想要為去世的親人們送東西,那就必須通過爬山這一關!爬山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每次爬山我都是累的上氣不接下氣,但這次我不會像上次一樣了。因為我長大了,我不可以像以前一樣。
開始爬山了,山路已經長滿了草,還有一些帶刺的草,我們要小心翼翼地從那些草邊走過。我們要邊長草邊,走在路上我還被吵次來次去,感覺腳像被1萬支針刺中了。終于,我看到了勝利的光芒,終于終于要到了,爺爺給我們分配任務,爸爸,奶奶常常其他人掛白掛白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沒有這么簡單,我們要找石頭和棍子插在這里,但如果棍子不夠尖,就插不進土,如果太過脆又會斷。石頭麻一定要尖。
我們拿出了貢品,有白瓷,燒肉,酒等等……我們要燒東西了,爺爺叫我把干的樹葉和可燃物都掃走,因為如果不掃走的話,可能會引起森林火災。刷完東西了,我們還要拜一拜,并說一些祝福語,比如保佑順順利利等等……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燒鞭炮了。這次是時候該到我出手了,我一個手拿著火機,一手拿著鞭炮,一點燃馬上就跑。在跑的過程中還不信摔了個狗啃泥……
雖然科技發展的很快,但他永遠不可能替代我們傳承了5000年的節日。
中國的清明節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個祭祀節日,清明之時,人們要去給先人掃墓,這是表達對先人的尊重與思念。掃墓時,要鏟除雜草、擺放上貢品、燃燒金銀元寶、上香祝福、放爆竹等,表達對先人的懷念。
這幾年來,環境保護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所以我們提倡文明祭祀,今年我們沒有像以前一樣燃燒紙錢,放爆竹等等,而是用菊花代替這些污染環境的東西,以前格外熱鬧的清明節變得沒那么吵鬧了,而是變得更安靜,更用心了。雖然只有一盆花,但那是我們的一份心意,也是國家倡導的祭祀形式。其實,祭祀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掃墓時心懷敬意。
一年清明節,爸爸帶我去看爺爺的墓地,手里拿著一束菊花和一壺酒,到了爺爺的墓地,爸爸蹲下把花拿到墓碑前,說“爸,我帶兒子來看你了,你老人家過的還好吧?!闭f著并把酒灑在地下,最后對著墓碑深深的鞠了一躬。年幼時的我不知道爸爸在干什么,后來才知道原來爸爸非常思念爺爺,一個大男人從來沒看過他流淚居然在今天流下了眼淚。爺爺原來是革命軍隊的一位炮兵,在一次戰斗中雖然沒有被敵人的炮彈打中,但是那個炮彈的殺傷力范圍特別大,流了非常多血,在那時的醫療設備肯定沒現在這么好,最終流血過多身亡了,爸爸在那時已經二十歲了,得知爺爺去世的消息,他痛哭了好幾天,他總是教導我要好好上學,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我終于知道他為什么這么說了。
在一片荒草叢中,豎立著一塊不顯眼的石碑,可這石碑卻閃爍著革命烈士的光芒!如果沒有革命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能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嗎?我們應該努力學習,長大后成為祖國的棟梁,為祖國的建設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