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觀后感300字
《百團大戰》這部影片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人在旗在,人不在旗也要在。戰旗是整個部隊的風向標,以前常聽人說:人倒了,旗不能倒。也體現出旗幟的重要。那么你知道《百團大戰》的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百團大戰觀后感300字,希望你喜歡。
百團大戰觀后感300字(篇1)
經過觀看《百團大戰》抗戰歷史影片,使我感觸頗深。影片中的歷史人物英明神武,故事情節真實感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讓我感覺身臨其境,異常是影片中感人的片段,讓我眼角顫抖。所有的恨意和傷感,隨著淚珠流進了心里面。當看到革命壯士英勇犧牲的畫面時,心里的悲傷和強烈的掙扎,激發著我內心的戰魂。作為一名當代革命軍人,我們該做的就是苦練殺敵本領,努力工作,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不忘國恥,發揚革命先輩留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異常是身為戍邊衛國的軍人,更不能忘記老精神,要為實現強國夢不懈奮斗,爭當一名合格的當代革命軍人。
在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觀看了歷史影片《百團大戰》,我深為觸動。從內心深處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銘記不堪回首的歷史,更使我們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先烈用生命奪取的勝利來之不易。作為新一代革命軍人,唯有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在自我的崗位上堅守、奉獻,才能對得起這一身軍裝,對得起已故的先烈。
影片中展現出彭德懷、左權等老一輩革命先烈以國家為己任,在面臨亡國的危急關頭,堅強領導、果斷出擊,扭轉局面由被動轉為主動,他們深入百姓,發展群眾,鼓舞士氣沖鋒在一線作戰指揮,將敵人包圍圈各個擊破,打亂了敵人的戰法,重創敵人的有生力量,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要始終牢記自我所肩負的職責和義務,銘記歷史,居安思危,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來捍衛祖國,讓敵人不敢再犯我疆土。
上級領導組織我們觀看《百團大戰》,我深深地被當年的先烈所感動。他們那誓死不當亡國奴的精神意志,洗禮著我們全身上下的每一寸肌膚,深入骨髓感染我們的靈魂。讓我們更加銘記那一段血的歷史,也在向我們每一位軍人敲響警鐘,勿忘國恥,身為當代革命軍人的我們就更應當做到銘記歷史。
在加入這個光榮團體時,我們就宣誓:“服從命令,嚴守紀律,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苦練殺敵本領,時刻準備戰斗,絕不叛離,誓死保衛祖國”。讓我們堅定夢想信念,但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當祖國和人民需要我時,我愿意將我的滿腔熱血流向祖國的土地。
百團大戰觀后感300字(篇2)
影片中那硝煙彌漫的戰場,那因為戰爭而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場面震撼著我的心靈。如今已然是和平年代,國家軍隊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和平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證明我們中華民族的真正實力,證明中國是一條騰飛的巨龍。
翻開中華民族的近代歷史畫卷,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有解放后至今的那一段光輝歷程,也有在光輝業績下,掩蓋著的那一段振奮人心,難以洗滌的國恥與民族仇恨: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都曾把魔爪伸向中國,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踏進南京等等。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才使中國人民站了起來. 1960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導彈騰空而起,1964年10月16日,壯觀的蘑菇云告訴世界,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原子彈,科技發展日益迅速,我國的國防和軍事實力也日益增強了。
然而,軍事力量并不是國防的全部,它只能算是國防中顯現在表面的,可以看得到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是一種潛藏在其中的力量,團結一心、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谷諘r期,生死存亡的時刻,全國人民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是民族精神讓中華民族團結起來,使中華兒女走到一起,共同抵抗了侵略。
暑假里,媽媽帶我去北京參觀了八國聯軍攻打掠奪后留下的圓明園的殘垣斷壁;觀看了日本軍國主義制造的我中國同胞30萬人橫尸街頭的《南京大屠殺》……,一顆顆愛國的眼淚從臉頰滑落,屈辱、憤恨之后更多的是自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绷簡⒊摹渡倌曛袊f》中這樣說道。可見,想要強國,不再朝夕,而需從小培養愛國之情,從小樹立強國之志。
未來屬于我們,開創更美好的未來是我們真正的任務與目標。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努力學習,以便于將來能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萬眾一心,奮發圖強,強我國防,揚我國威!
百團大戰觀后感300字(篇3)
我看過許許多多的革命電影,有紅軍時期的《閃閃的紅星》,還有內戰時期的《紅巖》,但是我最想看的影片就是抗日題材的《百團大戰》了。今天,在社區的組織下,我和本社區的部分居民一起觀看了八一電影廠拍攝的《百團大戰》。
我在觀看的過程中,看到了鬼子對中國百姓實行“三光政策”,感覺到自己全身都熱血沸騰,恨不得穿上八路軍的衣服,穿越到那個時代,投入到打鬼子的戰斗中。日本鬼子對中國居民的殘害,我們時刻不能忘記,我們要強大,因為軟弱是要挨打的。
在這部影片中,令我最敬佩的是彭德懷元帥和劉伯承元帥,在攻打日軍堅守的山頭主峰時,日軍火力太猛,軍隊傷亡很大。就在這時,劉伯承提出了一個主意,在軟土那里挖一個地洞,通到敵人的炮樓下面,在地洞里放滿炸藥,果然順利炸毀了主峰上的敵樓,全殲了那里的日軍。共產黨領導的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這一系列戰役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拖延了日軍南下的進程,同時也告訴了悲觀派和投降派——中國軍隊可以戰勝日本軍隊。
在我們看完電影后,社區的阿姨給我們講現在是和平時代,我們的國旗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為象征著無數的先烈用鮮血染上去的。在這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百團大戰》這部電影讓我們回顧了當年的歷史,了解到了這個抗日史上的偉大戰役。我們現在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所以我要在這幸福和平的時代里,好好學習,才可以對得起無數死去的先烈們。
百團大戰觀后感300字(篇4)
“百團大戰”---一個令人感到內心波動而又不得不產生好奇的詞語,而就是這個好奇心把我帶到了20世紀抗戰時期
掀開磊磊發黃的史冊,我們看到了日本鬼子那一副副丑陋的嘴臉。在“南京大屠殺”“盧溝橋事件”中他們在我們中華大地上犯下了不可原諒的罪行。我認為在無數次中日戰爭中,“百團大戰”是打得最漂亮的的一次,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在歷史長河中。
“百團大戰”時歷五個多月,就粉碎了日軍所謂的“囚籠政策”。“百團大戰”共擊斃了日軍四萬多人,還繳獲了各式各樣的機槍機炮,為抗戰部隊提供了優越的物資條件,“四萬多”多么振奮人心的數字啊!但也不得不為這些死去的士兵感到惋惜。就是這個“百團大戰”打破了日寇三十天拿下華北,三個月占領中國的狂言。有力地打擊了日寇侵略我國的囂張氣焰,更激發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斗志。
但在勝利的背后,我們也看到了抗日戰士付出的辛苦和犧牲,更看到了戰爭的殘酷。戰士們用自己落后與他人一百倍的土制武器來與日本先進的武裝設備抗衡,啞巴用自己的生命來跟時間做交易,換來了部隊更多的抵抗準備時間,幾十名戰士為了讓日本裝甲車與火車能“同歸于盡”,都付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
我們應該感謝這部電影,把現在正處于幸福生活的我們帶到二十世紀抗戰時期,讓我們親身感受一下抗日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讓我們更好的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百團大戰觀后感300字(篇5)
今天10月13日,,我校初一全體師生共同觀看了百團大戰的電影,感觸頗深。1940年夏秋,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戰場加緊誘迫國民黨政府投降,同時以主要力量繼續進攻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在華北加緊推行1940年度“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所謂“囚籠政策”,把進攻的矛頭指向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妄圖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鞏固其占領區,使中國成為其南進的后方基地。
為了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于影響全國的整個抗日局勢,克服國民黨投降的危險,1940年8月20日至12月下旬,八路軍總部先后使用105個團約40萬人的兵力,向華北敵占據點和交通線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和反“掃蕩”作戰,故名“百團大戰”。整個戰役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正大鐵路為重點,開展交通總破擊戰(8月20日至9月10日)
第二階段:繼續破擊交通線,重點攻占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9月22日至10月上旬)
第三階段:反擊日軍大規模報復“掃蕩”作戰(10月6日至12月下旬)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參戰兵團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進行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拔除據點2990余個,破壞鐵路470余公里,破壞公路1500余公里,繳獲各種火炮50余門,各種槍5800余枝(挺)。八路軍傷亡1.7萬余人。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這次戰役,使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遭到嚴重破壞,給了侵華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同時,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頑固派妥協投降、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全國人民中的聲望,為中國抗日戰爭史寫下了難忘的篇章。通過觀看這部影片,全體師生感愛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