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還是一部世態小說。不知你們讀完后有什么感想呢?不妨通過一篇讀后感來分享吧,那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最新書籍《傲慢與偏見》讀后感推薦范文,歡迎參閱。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篇1
文中描述了貝爾特一家幾個女兒的故事。大女兒簡,溫柔善良美麗可人,與富家子弟賓利一見傾心,卻在關鍵時刻發生了波折。二女兒伊麗莎白聰慧清麗,有志氣有主見,與家財萬貫的貴族青年達西相識??梢驗檫_西高傲孤僻,伊麗莎白對他存有嚴重的偏見,兩人明明相愛卻不肯承認,還不斷用言語刺痛對方,幸好最后冰釋前嫌,有情人終成眷屬。
看了這部小說,我受益非淺。在我們的同學中,大多都很謙虛,但也有一些傲慢的人有時的確令人討厭。他們眼里看不到別人,對其他人不屑一顧。的確,傲慢是一種缺點,一種在人為因素影響下形成的性格缺陷。我們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從小到大一直養尊處優,怎么不會傲慢呢?因此,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傲慢的人的表面,反而該多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親力親為,放下身段,努力從小事做起。自己的事也要學會自己做,不要讓父母操心勞累。
正如書中所說:“驕傲之心人皆有之。”
只要我們擁有一點點長處就會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但其中的驕傲和虛榮雖含義相同,卻實質不同。驕傲是一種自我感,虛榮則需要牽扯到別人高估自己,所以一個人擁有不含虛榮心的驕傲,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篇2
許多人只是把傲慢和偏見視為一個愛情故事,但在我看來,這本書是當時社會的一個例證。她很好地反映了金錢和婚姻之間的關系,并賦予了人們在作品中生動的人物形象。人物有自己的個性。Bennet夫人是一個女人誰努力嫁女兒。賓利先生是位很友好的年輕人,但他的朋友,達西先生,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人誰似乎總是感覺優越。即使是五個女兒的Bennet家族有很大的不同。簡是簡單的,無辜的,伊麗莎白是一個聰明的女孩,她總是有自己的見解。瑪麗喜歡閱讀經典書籍。(其實她是一個書呆子。)凱蒂沒有自己的意見,而是喜歡跟她的妹妹,麗迪雅。麗迪雅是一個女孩誰如下異國情調的東西,英俊的男子,并在某種程度上有點揮霍。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總能在社會上找到同樣的個性。這就是為什么我認為這本書確實是第十八世紀英國社會的代表。
在農村的紳士家庭是簡奧斯丁最喜歡的話題。但這個小話題可以反映大問題。它總結了她的世紀英國的階層狀況和經濟關系。你可以從這本書的開頭找到這些。
這本書的第一句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它寫道:“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所有的世界,一個未婚的男子擁有一大筆財富,必須需要一個妻子”。低音是非常明確的:當時的婚姻的基礎不是感情而是占有。
人們總是認為奧斯丁是一個講愛情故事的專家。事實上,在她的書中的婚姻不是愛的結果,而是經濟需求的結果。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事實是,一個貧窮的女人必須有一個丈夫,一個富有的男人。
我不能忘記,多么渴望夫人要她嫁出去的女兒。如果你想知道她為什么如此瘋狂的關于這些事情,我必須提到在英國的情況在那個時候。只有長子繼承了繼承父親的財產的特權。年輕的兒子和女兒們習慣于奢侈的生活,別無選擇,只能和一個擁有大量財富的男人或女人結婚,來繼續他們的舒適生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結婚是一種變得更加富裕的方式,特別是對沒有許多財產的婦女。簡奧斯丁告訴我們,金錢和財產決定了一切,包括她的世紀的婚姻和愛情。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篇3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樣的單身漢,……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產?!焙啞W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描寫了幾對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小說沒有重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而是以幽默細膩的筆觸展現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生活的畫面,表明了作者對于愛情的態度。像夏洛蒂和柯林斯那樣互不了解、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會幸福的,而聰明、美麗、自尊的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感情則是建立在相互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他們才是幸福的。
初讀小說中譯本是大約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只是醉心于伊麗莎白與達西這對淑女紳士之間曲折但終成正果的愛情,加之喜歡小說流暢俏皮的文筆,所以一連讀了好幾遍。
與小說同名的電影同樣令我著迷,它在對小說的整體把握與剪裁、演員的表演、配樂等方面均可圈可點。電影限于篇幅刪去了一些次要人物和情節,但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彬格萊、夏洛蒂與柯林斯以及莉迪雅與韋翰這四對年輕人的戀愛婚姻仍然脈絡清楚、不枝不蔓。演員的表演可稱上佳,達西由最初的傲慢到情不自禁到放下架子傾心相愛,伊麗莎白優雅聰明、自信自尊,班納特太太缺乏修養、忽喜忽嗔,柯林斯諂上倨下、滑稽可笑,還有凱瑟琳夫人傲慢無禮、出言荒唐,無不纖毫畢現,特別是后三位配角略帶夸張的表演,實在令人忍俊不禁。電影的配樂也非常符合影片詼諧幽默的氣氛,凡柯林斯出場必配以輕快富于跳躍感的音樂,凡凱瑟琳夫人出場則配以沉重莊嚴的背景音,給影片增色不少。
但若吹毛求疵的話,影片還是有幾處不足。其一是莉迪雅與韋翰私奔后達西才特地前往伊麗莎白家,向她說出韋翰過去的卑劣行徑,而小說則安排達西求婚遭拒之后即給伊麗莎白寫信,解釋韋翰之事。達西之所以要解釋,是因為伊麗莎白誤會了他,令他自尊心受挫,而待到私奔之事發生后,韋翰的品格已經暴露,解釋已無太大必要。因此立即解釋似乎比等到人家家中大亂再去解釋更為合理。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篇4
1775年12月16日,一個女嬰嘹亮的啼哭在英國斯蒂文頓鄉一教區牧師的家中響起,后來的人們知道,她叫簡·奧斯汀。她所帶來的微小的火花,是女性敢于展示才華的勇氣,是人們對愛情與自由的向往,是英國文學重新回歸真實與細膩的轉折。
她的故事我們早已熟知,現實的無奈分開了一對戀人,奧斯汀終生未嫁,將所有的感情投入了文學創作,《傲慢與偏見》就那樣誕生了。文中以達西與伊麗莎白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繪了班納特先生家五個女兒的婚姻與愛情。更反映了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保守封閉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與世態人情。文中的達西與伊麗莎白兩人因為種種誤會而產生了對于彼此的傲慢與偏見,但在隨后的日漸交往中,兩人發覺了彼此的心意,也漸漸解除了其間誤會,最終使兩人走到了一起。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奧斯汀與伊麗莎白選擇了愛與自由,知識與獨立,是那個年代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先行者,是屬于女性的吶喊,而她所留下的,更有著發人深省的轉折與啟蒙意義,她的文字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 潮做了準備。她用文字養活著自身,也告訴后世追求婚姻與愛情的人們,我們總以為生活充滿了愛與美好,但往往傲慢與偏見才是現世平常,唯有與之抗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像達西與伊麗莎白,經典文學總是為我們描繪出黑暗的形狀,但也永遠向光生長。
讀到這里我們也不由想到,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逆流而進的她們難道真的沒有一絲的猶疑嗎?我們誰也不知道答案,但也看到了她們的選擇,這也許正是能夠為我們所銘記的原因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她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一生的道路,她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再也難以返回,她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此氣魄與勇氣,簡奧斯汀擔得起后人的銘記,《傲慢與偏見》也夠得上嚴肅文學的殿堂。
這本書所教給我們的,是永遠對于愛與自由的向往,敢于抗爭傲慢與偏見的勇氣,對于人生道路堅定地選擇,也會隨著這些文字一起細細的流淌。也許在多年以后當我面對著人生岔路口的艱難抉擇時,我還是會想起我讀完《傲慢與偏見》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篇5
《傲慢與偏見》無論是曲折的愛情還是豐富的人物,我還有很多話要說。
傲慢和偏見是我們共同的弱點和缺點。其實每個人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觀印象所驅使,所以很容易給別人不正確的評價,導致彼此產生誤解。一個人的第一印象可以影響很多事情,但不一定會改變。只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觀的論證,就像故事中女主角對達西的看法一樣。
這是一個曲折卻美好的愛情故事。主角伊麗莎白是一個勇于追求愛情的中產階級女性,美麗、聰明、堅強、可愛。故事主要是基于她從一開始對達西的厭惡到尊重,再到愛,并穿插了身邊幾段幸?;虿恍业幕橐觯沂玖俗髡邔Ξ敃r女性 生活和愛情的理想和期望。故事中的女主角伊麗莎白第一次見到達西就看不順眼,又因為男主角性格的傲慢,對他有偏見。男主角達西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傲慢男人,他不屑于周圍冷淡的人際關系。對他來說,傲慢或許是正當的,但偏見是無情的,兩者的影響都是必然的。結果就是兩個人之間經常會有針鋒相對的言語,兩個人之間的傲慢和偏見一開始就造成了不快和誤會。但是在各種事件澄清之后,他們之間漸漸有了一點好感。
達西代表“傲慢”,伊麗莎白代表“偏見”。一開始都是被自己的情緒所吸引。然后一系列針對達西的謠言讓伊麗莎白對達西懷恨在心。當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被拒絕后,他說:“如果我耍了一點小花招來掩飾我內心的矛盾,一味地恭維你,讓你相信我無條件地、純粹地從理智、思想等方面愛你,那么也許你就不會有這些嚴厲的責罵了??上?,不管我討厭什么樣的偽裝?!边_西并沒有為了取悅伊麗莎白而改變自己的傲慢態度。伊麗莎白也展現了真實的自己。她沒有刻意給對方留下印象,而是展現了最真實的一面。一開始,伊麗莎白生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無視事實的真相。經過達西的解釋和自己的判斷,她終于找到了一個幸福的家。
《傲慢與偏見》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但在這強顏歡笑下,隱藏的是那個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和怨恨。也許太多的不幸變成了麻木。但是令人羨慕又被認可的“幸?!北澈笥侄逊e了什么呢?是金錢,麻木,淚水,自責,后悔,也許更多,但不存在的是真愛。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篇6
《傲慢與偏見》可謂是簡奧斯丁的代表作,文章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當時社會幾種不同形態的婚姻,涉及廣闊的社會背景,情節簡單卻耐人尋味,很難想象在簡奧斯丁短暫的一生和狹窄的生活圈子中,孕育了她怎樣的情感,才可以使人物如此生動和活潑,《傲慢與偏見》無疑是當時社會女性意識開始覺醒的象征。文章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是一個鄉紳的女兒,有著一位慈愛且有風度的父親,一個缺乏大腦的母親,在姐妹之中,雖沒有大女兒簡那樣的美貌,卻有著獨立的思想性格和獨特的見解,是一位講求獨立人格和尊嚴的新新女性。面對平庸的表哥的求婚敢于拒絕,鼓勵姐姐簡追求自己的愛情,對自己的婚姻總是有著自己的標準,認為婚姻應該平等,當達西第一次以傲慢的態度向她求婚時,她斷然拒絕,而且憤怒地指出他的種種不是,給達西內心以深刻的震撼。
但她的這種思想也不時會使她陷入誤區,對人對事造成一些錯誤的判斷,由于一開始的偏見而沒有對達西有公正的評價。但正是由于她的這種執著而深深地迷住了達西,促使達西第二次求婚,有情人終成眷屬。男主人公達西可謂是現代女性心目中的理想丈夫的典范,他英俊瀟灑,儀表堂堂,而且擁有貴族身份,豐厚的財產。雖然在文中一開始有些傲慢無禮,不近人情,但在我看來,達西擁有傲慢的資本,這并不能算是他的缺點,反而為他的個人魅力更添一份色彩。他對朋友坦誠以待,在對待賓利與簡的婚事上,當機立斷,看到簡對賓利的態度,使他不想讓朋友為愛情而苦,毅然帶賓利離開以斬斷情絲。在對待伊麗莎白的態度上,他雖然因家世懸殊猶豫過,但情感最終戰勝理智,讓他決定向伊麗莎白求婚。遭到拒絕后他認真反思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對待莉迪亞的丑事更是盡力遮掩,這一切都看在伊麗莎白的嚴重,使她逐漸轉變 態度,內心的天平也終于傾向達西,促使了二人的美滿婚姻。作品以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婚姻為主線,穿插著其他幾段婚姻,但緊扣主線,文章條理分明,在眾多錯綜復雜的關系中突出文章的主題,即:婚姻以財產作為基礎,婚姻中的雙方應以愛情和平地為基礎。伊麗莎白和達西,簡與賓利的愛情正是如此,只有這樣,才可以獲得真正的幸福。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篇7
《傲慢與偏見》是一部在文學歷史長河中閃爍光芒的著作,它平實的題材、生動的形象以及重要的社會意義為本書奠定了及其高的地位。
我在同學的推薦下開始看這本書,書的開頭并沒有什么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甚至幾次我對它喪失了興趣,差點讓我錯過這本書。直到一次看到電影版本,影片中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我這才重新捧起這本書,從頭細心看了起來。果然感覺有所不同,從先前的平淡中,我看到了作者的別具匠心,大量形容詞的運用為人物形象做了鋪墊,極其夸張地體現了人物的性格。
作者在書中塑造了各種人物對婚姻的不同態度,有姐姐簡的一波三折,有妹妹的一味追求外表、金錢和地位,以及夏洛特與柯林斯的愛情悲劇等,他們雖然都是對伊麗莎白和達西婚姻的陪襯,但凡是可以看出作者自己內心的.愛情婚姻觀,以及對社會風氣的批判。
女主人公伊麗莎白酷似奧斯丁本人,她是那種對封建反抗、姐妹情深,以及不愿被父母和社會所約束的女性。她對當時對女性不平等的條約提出了反駁,打破了人們常規的封建思想。奧斯丁一生未婚,雖然母親曾經同她介紹過一些地位、金錢很可觀的男性,但他們擁有的這些東西始終無法打動她。奧斯丁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婚姻,書中夏洛蒂一角的愛情悲劇就是她對這種婚姻的否定和批判的典型。
在批判的同時,作者也褒揚著伊麗莎白與達西的婚姻。他們不顧地位的差異,盡管一波三折,但他們最終美滿的結局卻是作者所頌揚的。作者呼吁著女性要有自己的主見,房源眼光,這樣才能去主宰自己的一切,才能促成自己的美滿生活。在女性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社會,她的這種呼吁是難能可貴的。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篇8
作為一個讀書者,的樂趣便是能品讀一本好書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愛書的人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感受:漫步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形形色色的書種類繁多,但是卻總是分辨不出它們內在的精神內涵的區別。眾人的推選,我費盡心思挑選了一本可以稱得上上乘的世界古典名著——《傲慢與偏見》!
這本書為什么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呢?主要是這本書不同于其他的外國名著,將過多的筆墨投身于景色的壯麗和社會的紛雜繁復中去,而是用微觀的筆調,寫出了作者生活的那一個小世界,來淋漓盡致的展現當時的社會風情和社會風貌,真是管中窺豹,以小見大啊!
初次品讀這本書,我還以為它是一本幽默小說,但其實不然。文中,“一個英俊的男人總是要配對一個漂亮的女人”,但是這本書卻不是這樣說的!僅僅是把金錢是金錢至上的觀念,由于這本書中使人們感覺到當時歐洲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價值觀的扭曲。
“富有的單身男子肯定想要娶一位太太,這是舉世公認的真理?!边@句話是流傳于這本書中的一句名言,它也生動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對于男人,他們并不挑剔,不挑剔長相,不挑剔品格,更不挑剔性格,只是看中他那手中厚厚的一沓鈔票?其實這在中國也是十分常見的,回首往事,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個文明的發展都要經歷浴火的淬煉,但是任何一個感情的發展,絕不可能是因為錢而生存的!他也需要個人的品格以及性格的磨練。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篇9
由于時隔已久遠,對于簡。奧斯汀的原作《傲慢與偏見》里的大部份情節,我已記不太清了。想來,那時,讀這本書時我的年齡倘小。當初可能也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對于文中的真諦,其實并沒充分領會。
隨著影片的第一個鏡頭的打開,同時滌蕩在耳旁的是悠揚的古典音樂,而緊跟著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幅和諧優美的十九世紀英國鄉村畫面。
老實說,一部影片如果在最初的幾分鐘都還不足以吸引人的話,只會讓人興味索然,通常我會選擇放棄。而一開始,就能引人入勝的影片,不管它是否是名著改編而成,對于接下來的情節發展,都是很值得我們期待的了。
女主角伊麗莎白的表演把一個那個時代的英國鄉村少女的機智與傲氣表現得淋漓盡致,男主角達西在她的那種純真的笑容的映襯下,越發顯得自己的態度過于傲慢了些。而事實上,隨著影片的劇情不斷地推進,我們會發現達西真實的為人卻并不是這樣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顆誠實正直的心。這一切,都只因為伊麗莎白最初對達西的偏見而被掩蓋住了。
好的演員當然要配上好的'電影情節,本片中的舞會為一大亮點,小提琴音樂響起,伊麗莎白與達西逐漸沉浸在其中,兩人產生心電感應,周圍的人頓時消失了,舞廳中只余下兩人深情凝視,手拉著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歡快的音樂旋律之中。但沒過多久,周圍嘈雜的人群一下又出現了,兩人倏地從幻覺中驚醒,互相對望,恍若隔世。
英格蘭的田園風光也很搶眼,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獨立著一棵枝葉扶疏的大樹,一輛載著紳士淑女的古典雙輪馬車從樹旁疾馳而過,古典鋼琴音樂蕩漾在其中,美麗得就象是一場遙遠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