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韋堅在漢漕渠和隋廣通渠的基礎上修筑運渠,在咸陽修建興城堰,引渭水入渠。
(2)京兆尹黎幹自南山引澗水穿漕渠入長安,功竟不成。
(3)隋文帝楊堅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
(4)雒陽,以邙山、雒水、漕渠為外郭,充當雒陽屏障。
(5)是歲,始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興軍眾,泛舟而下,達于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漕渠造句)。
(6)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筑堤閼以防不足,泄有馀,名曰平津堰。
(7)奏穿廣漕渠,引河入汴,溉東南諸陂,始大佃于淮北。
(8)開皇四年隋文帝在漢漕渠基礎上重開與渭河平行的人工運河。
(9)明日,留守大出兵搜捕,重福赴漕渠溺死。
(10)“西蠡河,自宜興太湖而下,止開浚二十余里,若更令深遠,則太湖來水,漕渠(武宜溧漕河)一百七十余里,可兌浚治之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