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瑪河流域扇緣帶不同先鋒作物對棄耕地植被恢復過程的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找出適合研究區域棄耕地的先鋒作物。
本文研究了工業污染區鹽漬化棄耕地的水鹽動態,結果表明,除降水等因素外,植被狀況對水鹽動態也有明顯影響。
隨著大量農村人口放棄耕作,遷往都市發展,使得都市化程度日益升高,這是造成開發中國家人民健康情況改變的一大原因。
結果表明,不同地形下棄耕地植物群落演替初期的植物生活型結構不同,主要體現在以地面芽植物或一年生植物居多。
但在植棉面積增加的同時,棄耕率也可能高于往年,最終的棉花產量仍有待觀察。
黃花蒿可作為干旱地區收復棄耕地的先鋒植物.
如果一個擅自占用者占用棄耕地,并連續不斷長達12年,原土地所有人的產權將消滅。
棄耕演替是一種重要的演替模式,可以為生態恢復規劃提供指導.
民不能堪,棄耕避匿,則系累其家屬,追呼迫索,至不可堪。
人類歷史時期以來,科爾沁地區沙地的活化和穩定、墾殖期和棄耕期的環境特征的變化,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農牧交替的頻繁,土地利用方式的輪番替換,開墾、耕種、棄耕、放牧、沙化、再開墾,使草原的生態受到影響。
在風沙口上栽植白楊、沙棗1600畝,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5500畝,經濟林1500畝,使2400畝棄耕地得以復耕,營造出一個林糧間作的萬畝林場。
2006年,黑龍江通河縣48戶農民遭惡勢力威脅被迫放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