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2)文章通過對行為主義教學方法與認知心理學教育模式的比較,提出了折衷主義的思想,由此探討了現代教學的思想方法。
(3)行為主義心理學結束了馮特和杜威一統天下的沉悶局面,掀起了西方心理學史上的深刻革命。
(4)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值鼎盛時期,厭惡療法曾經被用來對同性戀進行“治療”。
(5)建構主義理論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是向與客觀主義更對立的方向發展的一種思潮。
(6)行為主義的第二個觀點,是反心理主義。
(7)五零年代,心理學的行為主義,深深地影響了語言學的發展及觀念。
(8)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認為,自殺是一種逃避,更重要的是對一些人的一種報復。
(9)干得漂亮,這是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厭惡療法。
(10)這是一種動態語言觀或者行為主義語言觀:語言不是固定不變的,僵化的東西,語言與語境融合為一個整體,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被賦予新的含義。
(11)遺憾的是,隨著后來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崛起,由于對意識本身無法進行行為定量研究,因而意識問題也一度遭到冷遇。
(12)他依靠的是行為主義條件反射的原理。
(13)如果結合西方政治學研究中所謂的“行為主義革命”來考察所謂的“新五論”,我們可能會發現,中國政治學觀念的變化似乎與西方政治觀念的變化亦步亦趨。
(14)當量化和測度政治時,標準體現的是一種以政治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政治分析方法,即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研究人類的政治行為。
(15)人本主義心理學被稱為心理學史上的“第三思潮”,其教育觀克服了行為主義教育觀的局限,促進了當時美國的教育改革。
(16)贊成環境因素論的那些人,即提倡培養教育的人(造句網整理),通常被稱為行為主義者.
(17)巴學園是優秀的,但她的教育方式,因為缺乏更高的道德目標,在我看來,并沒有完全脫離李老師自己所反對的行為主義模式。
(18)在過去,扔雞蛋、西紅柿等物品來表達抗議的手法比較普遍,甚至還有更為激烈的行為主義化表演,20世紀末期已經大為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