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這種措辭已經傳出武職官員之外了,也包括文職官員。
2.其初始目的在于填補武官襲替過程中所出現的武職空缺,最終是為了保障武官世襲的延續。
3.升官圖為古代博戲之一,其形制乃于紙上備載文武職官名銜,編排成圖。
4.當時有兩個知名的女將軍,一個是沈云英,她出身武職世家,父親沈至緒是武進士。
5.衛尉是一個武職,掌門衛屯兵,這是皇宮的衛兵司令。
6.卿家哪里話來,此等謀逆之事,自然見不得光,你是武職,又非科道衙司,何罪之有?快起來。
7.在這亂世,武職比文職可靠多了,手里有兵權才能活下去。
8.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著。
9.雖然這頂帽子很多人生下來,得到的武職就比這個高,但面對這種有機會成為未來宋朝功臣武將的希望。
10.這些軍將個個身后都有背景,要么祖上是武職勛貴,要么就是軍中將門子弟,說起來都是他的下屬,哪個也不便輕易處罰。
11.在漢代,左將軍本是高級武職,而在這個時期,只是一個名譽職銜,并無實權。
12.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13.曹德當時是武職正五品宣慰使司僉事,見焦達信如見其人,知道他任過榮昌縣把總且武藝超群,安排他任了千總。
14.王頒被楊堅特授了一個上儀同的武職,并加了開府權限,而王華強也當了他軍府中的大都督,實為其謀主。
15.談到最后,陳燮突然表示想捐一個武職,這個事情當時張瑤臉色有點難看,但是并沒有直言反對。
16.南寧府,議政廳,省長耿精忠陰著臉坐在首位,左首坐著民政局、財政局、交通局等民事官員,右首坐著警備隊、稅警隊、監察局、當地駐軍等武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