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探求腎與其俞募穴之間的神經聯系通路。
2)期門穴是足厥陰肝經上的募穴,相當于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煩了,它就會站出來幫“將軍之官”排憂解難。
3)期門穴屬于足厥陰肝經,為肝經的募穴,肝經、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
4)中醫認為,天樞穴是“大腸之募穴”,也是腹部的要穴,主要用于疏調大腸,理氣行滯、消食等,可以治療寶寶腹脹腹痛、便秘、腹瀉等胃腸道疾病。
5)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之募穴,如經常按摩此穴,能使大腸蠕動力增強,故便秘者能得以通暢,有利于痰濕濁毒之排洩。
6)期門穴是肝的募穴,肝俞是肝的背俞穴,分別是肝氣輸注于前胸和后背的重要穴位,兩者配合屬中醫學的俞募配穴法,可起到疏肝理氣、養肝柔肝的作用。
7)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于此,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作用。
8)膻中穴是心包經的募穴,也就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
9)中府穴是肺經的募穴,配云門具有宣降肺氣、止咳平喘之效。
10)章門穴為八會穴之一,期門穴為肝經之募穴,二者均位于脅肋部,通過舒展拉伸兩脅肋部,可以刺激兩穴,從而起到疏通肝經的作用。
11)中脘穴又名胃脘穴,是陽明胃府的募穴。
12)中脘穴為胃之募穴及八會穴之腑會,善治空調病所導致的食欲不振、睡眠欠佳及手腳冰冷等問題。
13)中脘穴為胃的募穴、又為腑會之所。
14)便秘病位在腸,所以治療便秘,首選大腸的募穴和背俞穴,天樞和大腸俞相配,屬于前文咱們講過的“俞募配穴法”。
15)中脘是腑的會穴、胃的募穴,曲池是大腸經的合穴,天樞是大腸的募穴,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這4個穴位合用,能夠理想地調節腸腑功能,降濁消脂。
16)太沖、太白,培補土行的本源之氣;募穴:章門、中脘,按摩或艾灸均可。
17)章門穴屬足太陰脾經,期門穴屬足厥陰肝經,前者為脾之募穴,后者為肝之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兩穴位于脅肋,可以調和肝脾,理氣止痛。
18)期門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線旁開4寸、胸部*頭下二肋,在第六肋間隙中,是肝的募穴,適用于治療肝臟病及抑郁癥。
19)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副主任林國華教授介紹,期門穴屬于足厥陰肝經,為肝經的募穴,肝經、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
20)關元穴離肚臍很近,溫熱的艾灸在灸此處穴位時,讓人很舒適,同時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并經此穴輸轉至皮膚。
21)中脘別名上紀、太倉、胃脘,是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