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窮苦百姓抗捐多是因為被逼無奈.
(2)第四章是民變個案的研究,主要以1910年萊陽抗捐抗稅運動和1910年長沙搶米風潮為實例,從微觀角度研究民變。
(3)一次次民生涂炭,一次次的反抗捐稅斗爭,一次次的改朝換代,形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怪圈,而且憑皇權制度自己的力量,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走出這個怪圈的。
(4)可鬧爺!(可惱也)可鬧爺!居然有人抗捐抗稅!辱罵公差!——抗捐抗稅,加罰十倍;辱罵公差,打死活該!
(5)肖通抗捐鬧事,罪不可恕,如再有抗捐者,肖通就是他們的下場。
(6)聽聞前兩個月三那地區抗捐起義中,你們同盟會就已經派人在里面穿針引線試圖有所作為。
(7)你爹因為抗捐,攪亂征集軍餉秩序,我們準備把他送到奉天去審判。
(8)馬纓花在新京女子中學讀書的時候,就認識了當地的一個大戶人家的少爺,他們兩個人是在一次抗捐運動中認識【抗捐造句】。
(9)縣內有古金山,東面有瑤人首領梁辰生,西面有僮人首領韋永盛,前年開始,就領導各自寨民反差抗捐!現在也都來歸附,共同抵抗官軍。
(10)我老父得了病,干不了重活,田里繳納的罰捐太多了,官府說我家抗捐,然后,什么都沒了………
(11)并組建鄂陜游擊師,陳先瑞任師長,他帶領部隊積極開展群眾工作,并組織開展抗捐抗稅抗糧、抗丁、抗債的“五抗”。
(12)對此事件的看法咨議局內部分成兩派,以議長楊毓泗為首的一派支持官府,污蔑農民曲士文為“莠民造反”、“反清抗捐”,主張鎮壓。
(13)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苛捐雜稅沉重,國勢日趨疲弱,農民的生活極度困苦,各地民眾紛紛起義抗捐,最終都被各地官府所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