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
2、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梁啟超
3、這一篇詩是言志的,那一篇散文是抒情的,兩篇文章不能混為一談。
4、今現身說法,借此作“言志”,勢必讓頑石點頭,加深了謎作的強烈感染力。
5、讀經誦典傳文明,讀經誦典貴堅持。作詩吟賦詩言志,詩情畫意歌盛世。繩鋸木斷貴不懈,水滴石穿誰不知。風清月明書壯志,天倫樂事國大事。
6、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覺醒,“詩言志”蘊涵了更多的人文關懷。
7、相詩學是命運相學以詩相人的發展產物,也是春秋賦詩言志、兩漢讖緯解詩的發展產物。
8、魯迅的抒情言志詩是他整個文學創作活動中的一部分,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
9、托物言志是他寫作中常用的手法.
10、關于文學藝術的功能,中國傳統美學有一個“詩言志”和“文以載道”的模式。
11、論述主要運用詩歌材料,因為詩歌是言志抒情的媒介,其內容沒有范圍的限制,正好涵蓋不同層面的經驗、感思和體會。
12、中國工程院院士、冀東油田首任經理翟光明就曾賦詩以言志:休看彈丸地,齡齒心未移。
13、敦煌詞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抒情言志,無施不可,這是詞的原初風貌。
14、胡澤君指出,廣大老同志揮毫作畫,潑墨抒懷,以書言志,以畫寄情,以影抒意,向黨的85歲華誕和長征勝利7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15、詩以言志,這些詩詞同時蘊含著戰斗動員的力量。
16、“詩以言志,畫為心聲!”曹明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一直認為,藝術的最終目的是自我內心的發掘,是靈魂的凈化、升華。
17、第一,傳統的中國文化講究“詩以言志,文以載道”,比較注重批判、審美、教育、諷喻的功能,到現在,這些功能還是需要的。
18、借詩以言志,大概在僧在俗都是一樣的。
19、他們以瓜果為載體,托物言志,寓情于物,把“瓜果長廊”建成了“文化長廊”。
20、《尚書》定位是“詩言志”,而孔子則斷言“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觀群怨”,載道、濟世、傳家。
21、老同志以書言志,以畫傳情,以影抒意,謳歌黨的豐功偉績,直抒赤子之情(如左圖,曾強攝)。
22、嘉謨回歸故里后予惟詩以言志,與好友唱和之詩,多是出自于情之所至,信手而來,每題詩見志,隨手遣去,并無傳世之意。
23、“詩以言志重在抒發,一己之性情”,商衍鎏詩風清新自然,情感真摯。
24、散文于傳統的著書立說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寫景、抒情、言志的廣闊園地,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有了其獨自的審美價值。
25、以誠立信,以信致遠。以德積善,以善樂為。以愛同心,以心共鳴。以詩言志,以志詠懷。以古為鏡,以鏡明失。以則當理,以理服人。以律修身,以身躬行。
26、向來中國人得意時信儒教,失意時信道教,所以來去出入,都有照例文章,嚴格地說,也不能算為真正的言志。林語堂
27、市民李嶸則用“金雞展翅偕知音,百花吐艷伴黃鶴”詩以言志,他深感在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武漢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27、造句網祝您造句快樂,天天向上http://!
28、或躬逢盛事,填詞逸興;或偶有所思,吟對和唱;或每有所感,賦詩遣懷,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更是許多人詠物言志、表情達意的方式。
29、作者借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依次寫來,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
30、對于吳平關的這部攝影作品,外界有評介認為“早已打破影像的紀實功能,如同詩以言志,他的攝影已經回歸‘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