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人要懂得禮義廉恥。
(2)禮義者,國之基也,而權利者,政之殘也。
(3)家之興替,在于禮義,不在于富貴貧賤。
(4)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
(5)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荀子
(6)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
(7)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仲
(8)禮義由孔氏,且貶道以求容,惡在其釋事而退也?
(9)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10)禮義生于富足,盜竊起于貧窮。王符
(11)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張則國令行。上維不張,國乃滅亡。
(12)民知畏法,而無禮義;于是中圣乃設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儀,明父子之禮,君臣之義,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棄貪鄙之心,興清潔之行。
(13)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
(14)貪之甚,甚昏蔽而忘禮義;求之極,則爭奪而致怨。
(15)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律己則寡過,繩人則寡和。寡合則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德有余而為不足者謙,財有余而為不足者鄙。
(16)中國儒家推崇忠孝安邦,禮義治國,注重現實生命的人文精神,而西方文化是理性的求知文化,強調以法治國、法律主治。
(17)有些人提倡禮義廉恥,自己的所作所為卻往往與禮義廉恥毫不相容。
(18)俗語說:"禮義生于富足,盜賊出于貧窮",可謂一語破的。
(19)舊社會有些提倡禮義廉恥的人,自己的所作所為,往往與禮義廉恥毫不相容。
(20)我國傳統文化崇尚禮義、智慧,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提倡心平氣和、中庸之道。
(21)她這種人連禮義廉恥都不顧,還要臉面干什么?
(22)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就有禮義之邦的美稱,在現代社會中禮尚往來也是社會交際的常識。
(23)孔子說自暴自棄就是說話不遵守禮義,自己殘害自己。
(24)舊社會有些提倡禮義廉恥的人,自己的所做所為,往往與禮義廉恥毫不相容。
(25)鴻荒之世,圣人惡之,是以法始乎伏犠而成乎堯,匪伏匪堯,禮義哨哨,圣人不取也。
(26)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
(27)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經途經好其人愛戴教授自己的人虛心向他們求教。隆禮尊崇禮義。
(28)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做人要以禮義交際,以廉恥律己!
(29)只是,倭仁不懂得政治制度為何事,依然尊奉古圣先賢的禮義人心的說教,不足為訓。
(30)我們國家一向堅持原則,講求信用,平等待人,歷來被譽為禮義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