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還從干物質運轉上探討了兩系法高產雜交組合選育的問題。
2)從3個F1雜*后代和2個品種的后代中選育出無花粉單株,并用組織培養建立了5個相應的雄性不育無性系。
3)篩選和誘變選育了肉桂色曲霉高產轉移葡萄糖苷酶突變株32號,其轉化底物生成異麥芽寡糖的產量比原株3。
4)介紹了梨矮化砧選育研究進展,總結了離體繁殖技術在梨矮化砧木培育中的應用。
5)選育可以獲得可鑒別的變種或農作物的本地品種,這些變種是異花傳粉形成的雜合農作物,小麥等純合農作物則不是由選育的方法得來的。
6)根據單雌蓖麻的遺傳特點,提出選育綜合種和單雌系,進而培育雜交種的利用途徑。
7)2005年,在山西臨汾就地黃品種選育目標及不同品種的產量效應、生物學效應及商品性狀進行了研究。
8)對太谷核不育小麥的雜交選育程序和小麥目標性狀群體的建立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實踐,選出了一套較為簡便實用的雜交利用方案。
9)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建立松脂生產基地,選育高產脂力良種,推廣先進采脂技術,實行集約化經營。
10)利用海陸雜交技術所選育的長絨棉抗病材料在枯萎病病圃、重病田等抗病性鑒定,都表現很好的抗病性。
11)選育嘧啶核苷高產菌是實現發酵法生產胞苷、尿苷的前提.
12)理想水稻株型的選育與高產育種密切相關,而劍葉角度則是構成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也是影響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
13)這表明,開放式群體選育能提高大約克夏豬的生產性能。
14)紅麻不育系的選育為紅麻雜*優勢的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
15)西瓜選育實現了重大突破,新品種“南太湖1號”已成功完成比較試驗,“走出”衡陽參加省區域試驗。
16)*彎茶樹主要之育種方法為雜交育種與選育天然雜交之后裔兩種.
17)“抗病948”是由上海農科院選育的抗病新品種西瓜,十分適用于連作的露地栽培,可減輕露地栽培時發病基數。
18)本發明涉及海藻組織培養、海藻遺傳選育及養殖,運用組織培養技術獲得龍須菜優良種苗的方法。
19)沉淀值可作為小麥品種選育過程中預測方便面筋力的首選指標。
20)役用犬選擇測試詳解概述選育役用犬,其至關重要的一點在于,要將對于單個犬只的評估置于整體的系統規劃之下。
21)在茭白方面,選育出了商品性好且上市早的單季茭新品種,以及選育表皮光滑、秋茭上市早的雙季茭白新品種。
22)特別是自交高度不親和性,往往使得優良單株基因型很容易丟失,給優良品種選育材料的繁殖和保存帶來了極大困難。
23)二次育種值模型下的選擇指數具有通用性,通常的線性選擇指數是這種選擇指數的特殊形式。我國本地豬瘦肉型品系選育的選擇指數包括日增重和背膘厚兩性狀。
24)本研究運用AFLP技術分析沙田柚多倍體基因組的變化,以期為多倍化選育優良品種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5)本研究目的是篩選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為病害防治和抗病品種的選育提供參考。
26)壯觀鏈霉菌1043為一壯觀霉素生產菌種,通過實驗建立了離子注入選育壯觀鏈霉菌.
27)已有多種方法被用于提高地方良種的性能,包括雜交育種,以及通過與良種的回交和品系內選育進行的品種改良。
28)基因指紋與化學指紋相結合,對于中藥的品種鑒定、質量評價、藥用優良品種的選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9)本研究采用測定細胞膜傷害率的方法,估價黃瓜品種的耐寒性,并測定其光合強度以及產量,旨在為大棚黃瓜新品種選育提供依據。
30)杏新品種“早紅”系利用當地優良單株作母本樹,采用自然雜交實生選育法選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