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皇帝有一位史官,叫倉頡,專管文件材料和記錄國家大事。可是那時候沒有紙和筆。連文字也沒有,拿什么來記錄呢?用繩子,在史官的屋子里掛滿繩子。橫著掛的是比較粗的主繩,每一根主繩上也都垂著一些較細的繩子。細繩上有些打了結,有些打了套,有些還掛著各式各樣的貝殼。這些繩子就是幫助記憶的工具。“結繩記事”是那時候十分通行的方式。比方說,一根白色的主繩代表羊,下邊垂著的細繩的數目就代表羊的數目。一條細繩代表一,兩條細繩代表二。要是表示十呢,就在另外一條細繩中間打個結。
然而倉頡管的事情太多了:牲口圈里有多少羊呀,地窖里有多少米呀,一年里舉行過多少祭祀呀,打過多少次仗呀……他都得記載。
“我簡直變成了蜘蛛……”倉頡漸漸地發起愁來。事情一天一天多起來,難道老是增添繩子嗎?
有一天,倉頡走近孩子身邊一瞧:啊,墻上畫著牛、羊、陶器;孩子念著“三”又是在羊的下邊刻了三個點,念著“十”,再在陶器的下邊先刻一條豎線,然后在豎線的中間刻上一個粗粗的圓點。倉頡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圓點不就是繩子上打的結嗎?用刻劃的方法代替結繩,真是好主意!他回去馬上照著孩子的辦法做。
可是日子一長,倉頡又發愁了。畫圖畫也并不簡單。畫老虎得像老虎,畫得不好就像貓;畫陶缽得像陶缽,畫得不好就像碗。況且,祭祀、打仗、紡織……該怎么畫呢?
這天,倉頡跟隨老獵人去打獵。他們走進了樹木參天的大森林,獵人在一棵大樹旁邊停了下來,彎著腰,仔細地在地面搜尋,嘴里還喃喃地說:“一直向前走,可以找到熊;往右邊走,能夠獵到鹿;往左呢,只能背回一些野羊。”倉頡感到新奇,趕忙問個究竟。獵人指著地面的痕跡說:“你看,這些都是鳥獸留下的腳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還有各種不同的形狀,每一種腳印就代表一種禽獸。”
“一種腳印就代表一種禽獸。”倉頡突然又想到:我為什么不能用一些符號來代表事物呢?他回去后,立刻開始設計用符號表示事物的方法。比方,要表示羊,畫個羊頭代表不就行了?采取了這種用符號表示意思的方法,不但牛羊、弓箭等具體事物可以記錄,連一些不很具體的意思,比如“冷”、“快”、“遠”……也可以用符號來表示了。真是個好辦法啊 !
倉頡設計的符號,不但自己使用,而且傳授給各部落的人。這些符號逐漸推廣開來。經過許多人的補充、修改,就成了最初的文字。人們有了文字,老一輩的經驗可以記錄下來傳給后代,相隔很遠的人也可以互通消息。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方便了,人類的進步也更快了。于是倉頡的名字傳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