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圣上,臣聽說,物不平則鳴,士有怨而發。
2)物不平則鳴,而要尋求“平”,可以通過當事人協商的辦法,也可以找仲裁機構仲裁、政府調解、行政復議等。
3)“物不平則鳴”織就了中國人俠客情結的歷史根源。
4)物不平則鳴,社會不平是造成“以武犯禁”的根本原因,也是織就中國人俠客情結的歷史根源,誠如《水滸傳》所言:“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
5)物不平則鳴,當初那人愛你的時候,他好得像天使;轉眼不愛了,就成了魔鬼。
6)姑娘,所謂物不平則鳴,若不能用一己之力完成,只能假手于人,豈不是‘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之故?你再看看這是何物?
7)物不平則鳴,這位考生發出了“公平、公正到哪里去了”的強烈質疑。
8)大凡物不平則鳴,何況人乎?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9),所謂的周末王政衰弱,故有變風變雅,所謂的物不平則鳴,都是說的這種怨謗而生歌謠的觀點。
10)不過,言歸正傳,換位思考,物不平則鳴。
11)物不平則鳴,公眾看不下去了,于是怒吼“這簡直就是帶薪休假”。
12)我想,這一對國外中國留學生的心理觀察很有啟示性,其實,這種心態在國內民間也很普遍,“大凡物不平則鳴”,現在有了條件就要“揚眉吐氣”地鳴一鳴。
13)如果公司的收益是剛性的,“份錢不能降低”,實際上就等于讓司機獨自承擔了,他們必然會有不滿,有反彈,物不平則鳴嘛,這樣又如何能夠和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