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清楚,我國的教育資源地域分布不均衡,很多貧困和偏遠地區都缺老師。而為了更好地處理這個問題,很多高校都會進行幫扶,每年組織一定數量的學生到鄉村進行支教。從理論上來說,大學生到鄉村支教是一件好事,既可以鍛煉大學生,也可以為鄉村教育進行一種補充。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鄉村小學不再歡迎大學生支教,甚至希望大學生不要來。這是為什么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位鄉村教師的見解,雖然支教是好事,但容易好心辦壞事。
1、支教帶走了學生安定的心
需要支教的地方都是比較貧困的,這里的環境相對比較封閉和落后,而且老師的年齡也都比較大。而大學生來支教之后,雖然帶來了先進的知識和美好的憧憬,但也帶走了學生們安定的心。大學生在給學生講課的同時,也會告訴學生城市的繁華和精彩,從而幫助學生開拓眼界。但等到大學生支教結束后,孩子們就沒辦法靜下心來學習了,每天都想著到大城市去,甚至出現輟學去大城市打工的想法。
2、大學生將支教看成一項任務
大學生到農村支教,這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但并不是所有大學生都是自愿到農村支教的。而學校為了鼓勵大學生支教,往往會設置一定的獎勵措施,從而調動大學生支教的積極性。很多大學生將支教當成一項任務,在支教結束后就會忘記這件事,甚至將支教當成自己履歷的資本。而那些農村學生呢?短短幾周內,他們對大學生從一開始的陌生到最后的依賴,分別的時候都是非常傷心難過的,從而會影響學習。
3、支教時間太短
大學生也有自己的學業,想要參加支教必須占用其他時間,一般都會在假期進行。很多支教活動都只持續幾周的時間,這樣幾乎是沒什么效果的,對孩子的學習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很多農村學校第一次聽到有大學生支教時都是非常激動的,本以為會是留下來,結果只有幾個星期,而且每年都會有一兩支支教隊伍。到最后,農村學校和老師都麻木和疲倦了,學生也都沒心思繼續學習,這剩下“一地狼藉”。
總之,大學生支教是一件好事,但容易流于形式,好心辦壞事。很多大學生去支教只是抱著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將支教看成自己獲取學業履歷的途徑,并不是真心支教的。說句難聽點的話,大學生支教就像是另一種模式的“變形記”節目,大家都獲得好處,最后受傷害的只有農村學生。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大學生支教,很多大學生都是通過支教才了解到農村教育的困境,從而扎根農村。
你對大學生支教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留言。
本文編輯:阿零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