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喻人生感悟
我當過7年中學語文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曾在腦海里留下水的比喻:要給學生一瓢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
這個關于水的比喻,在社會上有著廣泛的適用性。正確處理“一瓢水”和“一桶水”的關系,是做好許多工作的基礎。
最近讀到一位朋友《為自己杯子加水》的文章,說自己要不斷加強學習,說得十分形象而且富有動感:“現有知識好像杯中水,每天去喝,必然就干枯;所以我更需要添加‘水’,讓杯子不干!”這又使我想到了楊瀾。她在美國留學時,第一次高端采訪的對象是世界名人基辛格。由于沒有多少經驗,她的采訪提問,多是些無關主題的話,甚至問他到北京吃了幾只烤鴨,簡直是以失敗告終。
失敗而不氣餒的她,對導師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導師問道:“把一條一斤重的魚全身擦濕,需要多少水?”楊瀾回答說:“把一團棉花蘸上水,就足夠把一條魚擦濕了?!睂熡谑浅脛蓍_導她:“你養一條魚,是不是僅靠棉花里的那點水就可以呢?采訪也一樣,必須做百分之百的準備,哪怕最終要浪費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領受了導師的教誨,楊瀾拼命“蓄水”,“水漲船高”的楊瀾再訪基辛格,提出的`最后一個問題是:“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有很多共贏和合作的機會,但也出現了宗教的、種族的、文化的強烈沖突。你認為我們這個世界到底往哪去?和平在多長時間內是有可能的?”這次采訪提問所展現出來的深度,不僅得到基辛格的贊許,稱她“問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而且得到了國內外許多外交專家的普遍認可。
水的比喻啟示人們“外樹形象,內強素質”不是一句空話。教師需要“一桶水”對“一瓢水”,記者需要養活一條魚的“一缸水”對擦濕一條魚的“一團棉花水”,演員需要臺下“十年功”對臺上“一分鐘”……哪一項不需要“一桶水”對“一瓢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