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研之路相信自己,永不放棄經典勵志文章
1996年,我在一家政府機關,待遇不錯,可以分房,但無法適應機關生活,決意考研。仔細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生性自由散漫,也不適合公司工作,最喜歡做一名大學教師。由于從小傾慕北大,自幼喜愛古典文學,決定報考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學,專攻魏晉隋唐文學方向,以后爭取留校任教。當時并沒在意,自己是跨城市、跨校、跨專業考研,難度極大。
1996年9月,專程前往北大,咨詢考研信息。中文系只提供專業課參考書,歷年試卷,不提供導師聯系方式,很是郁悶。目睹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前往中文系,立志考研,壓力不小,畢竟只是個人興趣,從未專業學過。好在有位高中同學畢業于北大中文系,所以冒然找到中文系研究生宿舍樓,尋找熟人。碰巧同學的朋友正在中文系讀研,了解了很多情況,準備報考錢志熙先生的碩士。錢先生是葛曉音教授的弟子,袁行霈教授的再傳弟子,仰慕已久。晚上借宿于朋友的宿舍。
第二天上午,在朋友的宿舍中偶然看到一份北大校報,上面有一則消息,引起我的'極大興趣:1996年9月,國內第一個宗教學系——北大宗教學系成立了!精神為之一振。當時對于宗教的興趣已經大于文學,感覺冥冥之中,命運在召喚我。經過深思熟慮,決意轉考北大宗教學系。好在從小對于升官發財沒有什么興趣,計劃碩士畢業后赴美讀博,然后爭取回北大任教。
當即前往宗教學系了解相關情況,當時要考五門:英語、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西哲學史和宗教學原理。由于本科學習英語,所以英語不用復習,難就難在專業課,從未接觸過。北大宗教學系本是哲學系的一個專業,1996年獨立成系,事實上還屬于哲學系。國內傳統上把宗教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來研究,而在國外,宗教學和哲學分庭抗禮。我一直認為,宗教類似于文學藝術,講究感性和直覺;而哲學類似于理科,講究理性和邏輯,兩者大相徑庭。宗教學的專業課以哲學為主,不是我的長項,又是一大難關。
根據系里公布的參考書目,跑遍了北京各大書店,終于買全了所需書籍,包括趙光武先生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北大中哲教研室《中國哲學史》(兩卷)、南開大學《西方哲學通史》(兩卷)、呂大吉先生的《宗教學通論》等十多本書。
由于在職考研,工作很忙,只能利用業余時間復習。直到1996年12月,才真正開始全面復習,晚上回到宿舍,挑燈夜戰,很是辛苦,覺得這幫哲學家真是有病,恨不得一刀捅死算了。由于智商較低,迄今仍然不知所以??荚嚂r,專業課參考書看了一半都不到,滿分500分,我取得了254分的好成績。只有英語過了,其他四門全部掛掉,專業課平均三四十分,很是悲慘,第一年考研以大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