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帶來的警告
蘇聯解體距今已經有20多年,有的從蘇共改革的角度來闡釋,有的從蘇聯聯邦制的國家形式的角度來探討。蘇聯解體肯定是多種原因所致。蘇聯解體意味著蘇共失去政權,國家分裂。
蘇聯解體對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警示
在列寧、斯大林之后的蘇共領導人任職期間,蘇共的指導思想日益遠離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到戈爾巴喬夫時期,蘇共非但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甚至直接轉向了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立場。1961年制定、后經1986年修訂的蘇共黨章規定蘇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黨”,其全部活動“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和自己的綱領”,“最終目標是在蘇聯建立共產主義”。但是到了1991年,蘇共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黨”變成維護“全人類價值”和主張“自由”的黨,其目標成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黨章規定的黨的性質的變化也必然引起執政理念和執政行為的變化。在戈爾巴喬夫之前的幾任領導人中,雖然在立場上還堅持馬克思主義,但并不都在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來行動,直至最后連最高領導人都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最終失去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蘇聯解體的悲劇也就在所難免了。正如一些學者所說:“蘇聯解體和蘇共亡黨的根本原因,在于從赫魯曉夫集團到戈爾巴喬夫集團逐漸脫離并背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span style="display:none">W1C子文庫范文網
執政黨的指導思想與階級立場、執政國家的社會性質緊密相連。一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黨,也一定是堅持無產階級立場、代表一個國家大多數人利益的政黨。而這一指導思想的遠離和放棄則意味著將要放棄其無產階級的立場及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成立、發展和壯大的,始終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宣傳和教育,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被寫進了黨章、憲法,成為四項基本原則這一立國之本的重要內容。制度和觀念上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堅持,更要求在行動上始終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改革和發展的正確方向。
蘇聯落幕,淺談蘇聯解體對中國的警示
一、制度和思想觀念的重要性
蘇聯解體表明,制度和思想觀念的重要性超過了個人和個人的力量。蘇聯崩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過于強調集體主義,忽視了個人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對制度和體制的忠誠。對此,中國應該深刻反思,加強對制度和思想觀念的重視和塑造,做到不斷改革完善,確保制度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二、多元化發展的必要性
蘇聯的解體也教育我們,不要過分依賴某一個領域的發展,需要注重多元化發展。蘇聯在冷戰時期過分注重國防和軍事建設,導致其他領域的發展受阻,最終導致蘇聯的崩潰。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該注重多元化發展,避免過度依賴某一個領域,從而保證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三、社會穩定的重要性
蘇聯的解體還表明,社會穩定的重要性超過了一切。蘇聯在90年代初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但這種變革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動蕩和不穩定。中國應該深刻認識到,維護社會穩定是國家治理的重中之重,需要保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平穩發展,確保人民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綜上所述,蘇聯解體對中國的歷史教訓非常深刻。中國應該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更加注重制度建設、多元化發展和社會穩定是中國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F在,隨著世界格局的發生變化,全球政治經濟形勢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中國在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
蘇聯解體警示:大是大非搖擺之禍
蘇聯在根本性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搖擺甚至背離,放棄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化指導地位,放任意識形態多元化,導致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甚囂塵上,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蘇聯解體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在根本性的大是大非問題上搖擺甚至背離,放棄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元化指導地位,放任意識形態多元化,導致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甚囂塵上,這是蘇聯解體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哲學領域大是大非之錯:抽象人道主義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致蘇共的指導思想和性質的改變、動搖和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
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出現了哲學人道化的傾向,這種傾向主要是在赫魯曉夫提出的抽象人道主義的政治綱領的鼓舞下出現的。它的出現同時又適應了為綱領進一步提供理論依據的需要,因此發展甚為迅速。到上世紀80年代所謂“改革”時期,抽象人道主義逐漸成為得到官方支持的哲學主流。這種思潮還通過各種渠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推動著蘇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演變。
戈爾巴喬夫接任蘇共中央后,就以抽象的人道主義作為他推行“全面改革”的思想理論基礎。為了實現“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他大力鼓吹和推行利益多元化、意見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通過鼓吹利益多元化,否定無產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代表全民族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強調意見多元化,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推行政治多元化,取消黨的一元化領導而實行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議會民主制。結果,導致了改變黨的性質和指導思想,動搖和取消黨的領導地位,并使黨產生混亂和分裂;改變了黨在國家政權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政治反對派勢力的得勢及奪取政權創造了條件;加重了國家的經濟困難和社會矛盾,黨和政府威信下降,失去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很快地使得全國政治、經濟、民族、社會各方面的危機加深,最后導致蘇共先被取締后解散,聯盟政府被先奪權后取消,最終蘇聯解體。蘇聯解體宣告了戈爾巴喬夫“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徹底破產,也表明了抽象的人道主義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唯心史觀。